老子帛书全文讲解(品读帛书老子德经第九章)
老子帛书全文讲解(品读帛书老子德经第九章)“咎莫憯于欲得”一句王本为“咎莫大于欲得”,“憯”字读音为cǎn,本意是惨痛、伤痛,引申义有锋利之意。“咎”在此处我认为应该与“咎由自取”的“咎”意思相同或相近,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遭受惩处没有比欲求难平更沉痛的了。这种解读初看之下感觉没什么道理,但是细细品味之下才能发现老子所言之深谓。痛苦由何而来,无欲无求之下何来苦痛,所谓的痛苦只能是来自于欲望得不到满足。如果没有了欲得之心,或者说没有欲而必得之心,也就不会有什么痛彻心腑。引发灾祸的原因莫过于领导者的不知足,天下不论是财富还是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贪得无厌势必会造成对他人利益的侵占。小到个人间的冲突,大到国家间的战争,往往都是由这方面的原因所引发,特别是作为领导者,争锋一起,带给天下百姓的只可能是祸患和伤害。天下有道与否,直接影响着天下百姓的福祉。“走马以粪”百姓生活富足,“戎马生于郊”百姓苦困,差别显而易见。其最直接的原因
《帛书老子》个人修养六要素之知足本章是《德经》第九章,是现代通行版本的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领导者依道而行,天下有道,战马都会无用武之地,只能返还到农夫那里,用于田间耕作。如果领导者不懂得依道而行,天下无道,连怀胎的母马都会被拉上战场,甚至在战场上生下小马驹。
“却走马以粪”与“戎马生于郊”可以说是天下是否太平的一个缩影,但是反映出来的却正是管理者治理效果的差异。也许有人会说,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与天下是否太平的因果关系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老子也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后世学者自然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王弼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注释是“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天下有道前提必然是领导者依道而行,既然依道而行,领导者自然会“知足”“知止”,不论是面对个人的利益得失,还是治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应该注重的内部自身的修行,也可以说领导者将治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上,而不是天天想着如何去开疆拓土,如何通过掠夺增加自己的收益。对内促进发展,对外少起纷争,战马解甲归田也就成为了可能。
天下有道与否,直接影响着天下百姓的福祉。“走马以粪”百姓生活富足,“戎马生于郊”百姓苦困,差别显而易见。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领导者是否能依道而行。而领导者能否依道而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恐怕就是能不能摒弃自己过多的欲望。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在现实中依道而行呢?特别是对于领导者而言,其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有所欲求是正常,但是哪些欲求属于正常范围之内的,哪些是超出合理范围的,其界线就是判定是否放纵的标准。正常范围内的欲求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对于领导者而言也是如此,使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是欲求,贪图个人享乐也是欲求。后者自然是罪莫大焉的根源。
引发灾祸的原因莫过于领导者的不知足,天下不论是财富还是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贪得无厌势必会造成对他人利益的侵占。小到个人间的冲突,大到国家间的战争,往往都是由这方面的原因所引发,特别是作为领导者,争锋一起,带给天下百姓的只可能是祸患和伤害。
“咎莫憯于欲得”一句王本为“咎莫大于欲得”,“憯”字读音为cǎn,本意是惨痛、伤痛,引申义有锋利之意。“咎”在此处我认为应该与“咎由自取”的“咎”意思相同或相近,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遭受惩处没有比欲求难平更沉痛的了。这种解读初看之下感觉没什么道理,但是细细品味之下才能发现老子所言之深谓。痛苦由何而来,无欲无求之下何来苦痛,所谓的痛苦只能是来自于欲望得不到满足。如果没有了欲得之心,或者说没有欲而必得之心,也就不会有什么痛彻心腑。
唐代陆希声对于这几话有过一段注释,对于怎样从一个人的内心变化去理解这几话很有帮助,可以体味一二。“无道之君毒痛天下,原其所以,其恶有三:心见可欲,非理而求,故罪莫大焉;求而不已,必害于人,故祸莫大下焉;欲而必得,其心愈炽,故咎莫重焉”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人如果从内心深处不懂得知足知止,也许这一次他的欲求得到了满足,但是时间不长更多的,更不合理的欲求又会心底冒出来。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的沟壑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所以说,知足知止所带来的满足,才是能够长久的满足。
对于领导者而更是如此,正如陆希声所言,无道之君,其无理的欲求,罪莫大焉。作为领导者本身就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富贵,如果这个时候还贪得无厌,压榨盘剥百姓以满足个人的欲望。如果再枉动刀兵,给百姓带来的祸患只会更甚。这个时候,哪里还有富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