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性格倾向和行为表现是什么(宝钗的两个无心之失)
宝钗的性格倾向和行为表现是什么(宝钗的两个无心之失)原文就不引用了。大概就是宝钗无意间听到滴翠亭里的小红和贾芸对话,立即滋生了“嫁祸”黛玉的念头。这里面,最受人诟病的就是“立即”两字。就以宝钗来说,在《红楼梦》里,她最被诟病的应该有两个“无心之失”。或许,我们如果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两个问题,即使不能改变对宝钗的态度,也足可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比时空与态度之间的衡量,该如何做到更客观:前几天,在和一位朋友讨论格律诗词写作的时候,朋友无意间说出一个观点:在写古人的时候,我们现时的语言环境、我们的角度,应该向所写古人的时代屈服,而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强加。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分析时,我认为同样适用。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眼中的宝钗抑或黛玉,是多么的丑恶还是美丽,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以我们身处的环境、习俗所形成的的观点和眼光来看待的。而这也是最不能做到客观公允的地方。
宝钗的两个“无心之失”,如何正确看待,时空与态度之间的衡量。
《红楼梦》里,薛宝钗和黛玉,其实本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按照作者的本意,宝钗和黛玉,其实就是一体两用,彼此互相弥补不足之处。单独说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完美的。
事实上,黛玉作为名义上更“嫡系”的女主角,长期受到大家的追捧。而对于宝钗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其实就被贴上“自私、心机”等标签。
只是,近年来,大家的观点似乎开始有所转变,喜欢黛玉的人逐渐减少,转而成为宝钗的粉丝。究其原因,或许也是一种《红楼梦》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让读者融入其中,用现代的观点去评判古人的得失。
前几天,在和一位朋友讨论格律诗词写作的时候,朋友无意间说出一个观点:在写古人的时候,我们现时的语言环境、我们的角度,应该向所写古人的时代屈服,而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强加。
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分析时,我认为同样适用。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眼中的宝钗抑或黛玉,是多么的丑恶还是美丽,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以我们身处的环境、习俗所形成的的观点和眼光来看待的。而这也是最不能做到客观公允的地方。
就以宝钗来说,在《红楼梦》里,她最被诟病的应该有两个“无心之失”。或许,我们如果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两个问题,即使不能改变对宝钗的态度,也足可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比时空与态度之间的衡量,该如何做到更客观:
1、滴翠亭事件:
原文就不引用了。大概就是宝钗无意间听到滴翠亭里的小红和贾芸对话,立即滋生了“嫁祸”黛玉的念头。这里面,最受人诟病的就是“立即”两字。
我们无需为她辩护,足可以相信,这个“立即”就是宝钗的第一反应,甚至就是不假思索的结果。但这能说明什么?说明宝钗就是心理阴暗的,还是城府深沉的?
我倒认为,只有这样的宝钗,才是最真实的。当时的宝钗,也就刚过完十五岁生日。
记得我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有一次去同学家玩,第一次见到彩色电视机。忍不住去扭了几下切换频道的那个旋钮,不料把那个旋钮给扭破了。情急之下,勉强将它合在一起,立即远远地坐到了椅子上。
后来,同学的家长开电视给我们看,一下子就把那个旋钮给扯下来了。同学的家长问是谁弄的,我下意识地否认了。
我错了吗?当然错了,说谎肯定是不对的。但这个就能说明我是一个坏人吗?至少,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尽管我知道自己说谎不好。
当然,如果是现在,我自然很坦陈地承认,并弥补自己的损害。
之所以说这么多,无非就是说,宝钗下意识的想法,其实正是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女孩子,在那种场景下应有的本能。我们可以说她做得不对,但远达不到上纲上线的地步。
黛玉作为贾母最受宠的心肝宝贝,宝钗作为一个“外来人”,孰重孰轻,大家一目了然。至少,在彼时,在宝钗心里,其实是在“崇拜”黛玉、羡慕黛玉的。和人性的好坏,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
2、金钏儿跳井事件:
金钏儿被王夫人怒斥而逐,愤而投井身亡。宝钗得知消息后的反应,确实有点冷淡。说什么“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
但我们在认为宝钗薄倖冷淡,罔顾人命之余,是否也该知道一个事实:在封建社会里,主仆之间是有多么大的尊卑等级之分?
宝钗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大小姐,从小受封建礼法所熏陶,而熏陶她的是什么?三从四德、主仆贵贱。
在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认知里、包括金钏儿自己的意识里,都是知道并接受这个事实:奴婢下人,在主人眼里就是小猫小狗,殊无二致。
而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正统的继承者,并不是贾宝玉那样的“叛逆”,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在那个年代非常正确的、没有任何不妥的。
之所以被我们认为冷淡与无情,无非就是我们用现代人的“人人平等”思维,去衡量封建社会里的主仆等级。试问这是可行的吗?如果这么说起来,那么,见到皇帝何须下跪叩头山呼万岁?
宝钗对金钏儿之死的冷漠,和黛玉对刘姥姥“母蝗虫”的评判,以及尤二姐死后,黛玉也只不过一句“怎么就没了呢”,感叹远多余同情,并没有任何的不同。
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到黛玉对尤二姐的冷漠吧。她依然还是出身名门、气质脱俗、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所以,对于宝钗和黛玉的评判,从“好坏”上来说,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是很不客观的,也是有失公允的。这其实也涉及到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的态度问题,任何带着现代思维取衡量古人的对错,可能都是不准确的。
当然,这里说到的“用古人的环境去衡量古人”,并非就是要我们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观点、跨越时空去分析那些人和事,所谓“以史为鉴”。但并不能将其当作绝对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一个辩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