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居住深山背后的事叫人愤怒(74岁大叔住深山不见人)
8旬老人居住深山背后的事叫人愤怒(74岁大叔住深山不见人)大叔姓赵,已经74岁,他就是路上那处石磨和牛屋的主人。中午吃过饭,赵大叔领着老伴儿到另外一条小沟里面开荒,一小块地没有拚完,发现老伴儿不见了,到处寻找。又往前走了大约一公里,终于看到几头牛,一位大叔背操着手,一边走,一边沙哑的呼喊着人名。高声打过招呼,大叔转身向我们走过来,问:“你们是从外沟上来的吧?路上见没见一个老婆儿?”棚子里面是一盘石磨,根据木质基座上残留的玉米皮来看,最近应该还使用过。旁边石堰上,有一个灶台,草木灰也是新的,而最近的房屋就是那座两层土楼了。所谓的两层土楼,下面一层是石头垒砌的石墙,跟里侧院子砌平之后,夯起来的土坯墙,土楼地面用木杆排列,上面垫上泥土压实。下面一层是牛屋,门口堆放着刚清理出来的牛粪,上面一层没有门,也贴着火红的春联。屋子里存放着麦秸、玉米杆等草料,靠近屋顶的地方,堆放着许多制作棺材的桐木板。根据牛粪的新鲜程度判断,这儿住的还有人,主人应该不太远。实在想
“俺这道沟叫皇落店,听老人们说,那是赵匡胤,你不是知道,他没当皇帝时候落难,在这儿住过一晚上。那我就不记得了,那谁知道呢。俺这道沟,进沟15里,就两家,那一家,俩人,他哥出去买盐了,家里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俺家3口人,有个兄弟,上坡刨药材了,老婆儿不精,一吃罢饭就往坡上跑,我得去寻寻她,别滚坡了……”
皇落沟深处,74岁的赵大叔停下脚步,简单说了几句,就匆匆忙忙往山谷深处走去,今天已经不知道是他多少次寻找老婆了。
探寻伊河沿岸村落,这天来到的是一处名叫小王沟的村子。根据沟口村民的介绍,这条山沟约有40余里,水泥公路铺设了一半,深沟里因为没什么人家,只有一条简易的土路。土路较为狭窄,农用三轮勉强通行,汽车只能停在山体转弯处的一个小打麦场。
徒步10余分钟后,终于看到一座两层的土楼,墙上还有蜂箱,旁边是一个用石棉瓦搭起来的棚子,有人生活的痕迹。
棚子里面是一盘石磨,根据木质基座上残留的玉米皮来看,最近应该还使用过。旁边石堰上,有一个灶台,草木灰也是新的,而最近的房屋就是那座两层土楼了。
所谓的两层土楼,下面一层是石头垒砌的石墙,跟里侧院子砌平之后,夯起来的土坯墙,土楼地面用木杆排列,上面垫上泥土压实。下面一层是牛屋,门口堆放着刚清理出来的牛粪,上面一层没有门,也贴着火红的春联。屋子里存放着麦秸、玉米杆等草料,靠近屋顶的地方,堆放着许多制作棺材的桐木板。
根据牛粪的新鲜程度判断,这儿住的还有人,主人应该不太远。实在想不到,如此偏僻的地方,居然住的还有人,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呢?
又往前走了大约一公里,终于看到几头牛,一位大叔背操着手,一边走,一边沙哑的呼喊着人名。高声打过招呼,大叔转身向我们走过来,问:“你们是从外沟上来的吧?路上见没见一个老婆儿?”
大叔姓赵,已经74岁,他就是路上那处石磨和牛屋的主人。中午吃过饭,赵大叔领着老伴儿到另外一条小沟里面开荒,一小块地没有拚完,发现老伴儿不见了,到处寻找。
“老婆儿不精,也不会生育,沟里人老少,不管咋着吧是个伴儿。我想着拚地种点玉米,一会儿没看住,人可寻不着了。那不中,看不住,成天就是这,丢了,你得赶紧去寻,怕她上坡再滚坡了。”
赵大叔告诉作者:原来沟里有百十口人,是一个生产队,地没多少,养活不住人,有本事的都搬走了,就剩下他们5个人。自己不管怎么说,还有个媳妇,弟弟和另外一家的兄弟俩,都是光身汉,没有啥盼头,也就不想着出去了。
“沟里头种庄稼不中,野猪老是多,我去年种二亩蜀黍,就收了不到一斗蜀黍头。地不长,野猪也光糟蹋。野猪还是不叫打,去年有俩人来俺这儿打野猪呢,上级知道了,都给圈到司马科(方言:监狱)了。咱老百姓家,得吃呢,不多少种点地,光买着也不中,我说种点了,总是自己少买点。”
10几里的深山沟,草木已经萌发,荒地里到处都是青草,几头牛悠闲自在的寻找新鲜的草芽。这儿放牛根本不需要操心,牛自己找吃的,晚上自己回牛棚。
“热天咋着都好说,也不用放,该刨药去刨药,该种地了种地,到冬天就不中了。得趁着下雪前去外沟弄点草,买点玉米,买点盐,一下雪,沟里头雪不会化,一直到二月才有车进来。买东西都是趁车趁到洋灰路(水泥路)头,再往家背么。一般情况下,我就不出去,成天得看着老婆呢。买两袋面蒸馍吃半年,蜀黍糁喽,自己有磨子,拉拉箩箩,糁子人吃,蜀黍皮煮煮牛吃……”
“平常就没人来,春上间(方言:春季)会有挖兰草的人进来,常年(过去)还有人来挖药材,这二年坡上药材也少了,热天没人来,冬天没人来。半年都不见别人,要说生人了,二三年也不会见一两个。牛经纪来喽,都是提前打电话,人家开着三轮车进来,相中了直接拉走。不买啥东西,也不往街上去,买一大袋盐,人吃点,牛吃点,能吃大半年,别的也没啥买呀……”
赵大叔家的一日三餐单调且规律,早上是稀一点的糁汤,盐腌的山小蒜、山韭菜之类,中午玉米糁饭,晚上玉米糁饭里面丢一些面条,不赶集基本上不会改变。
山里沟岔多,赵大叔往左边山谷寻找老伴儿,作者选择右边山谷,一路走一路喊叫,空旷山谷的回声,惊了山坡上不知道什么动物乱窜,总能听到石头滚落的声音。
忽然听见树林里有淅淅索索的声响,仔细看过去,先大叔一步找到了精神不正常的大婶。
她正蹲在树林里的石崖头上,用力拽着一根干树枝,脚下的碎石头,不停地向下滚落。大婶单穿一件棉袄,不知道是扣子坏了,还是爬山热了,敞着怀。听见喊叫,停了下来,有些害羞似地打量着我们,嘿嘿一笑,又拉着干柴向上爬去。
“赶紧下来吧,你家牛跑地里了……”作者说。
“牛跑了?不管它,管它死呢……”走近了之后,终于听清楚一句话,之后是一连串的嘟囔,就听不懂什么意思了。
深山里的通讯方式比较原始,“哎”一声,回声就会在空旷的山谷里回响很久。看不到赵大叔的身影,只好在沟里大声地喊叫:“人寻着了……”
不知道赵大叔有没有听到,倒是群山反复的回应着。
从山谷出来,远远看到另一条山谷里还有几座房子,待走近了,却看到是赵大叔正在地里搂草拚地。
“到底是年轻人,眼头明。那没事,不要她不上高坡就行。那边高坡底下,我都用竹竿拦住了,她过不去,只能在近处转转。你说她憨吧,也知道拾材火,薅小蒜,说不成景。”赵大叔说。
问他们怎么不去敬老院,大叔摇摇头:“不中呀,去那里不自由,不想去。在这儿喽,二年卖一头牛,再刨点药,吃着不用花钱,也怪自在。想干了干点,不想干了歇,也没人管,咱山里人闲散惯了,不想受人家拘束……”
对于山里的老年人们来说,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不管多么艰苦的环境,有事干,有吃的,就满足了生活的基本所求。大叔说山里人不跟外面人比,他不关心,也不想知道外面人过得咋样,只要自己身体没啥毛病,就觉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