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春游江淮请您来)
辛弃疾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春游江淮请您来)五是训练民兵,维持治安。他在滁州小试牛刀,很快就扭转了局面。崔敦礼《滁州奠枕楼记》说:“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偷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既又揭楼于邸之上,名之曰‘奠枕’,使其民登临而歌舞之。面城邑之清明,俯阎之繁伙,荒陋之气一洗而空矣。”这一方面显示了辛弃疾非凡的政治才能,更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崇高品格和可贵精神。四是以民为本,与民同乐。为了使市民有娱乐休憩之场所,他兴建了“奠枕楼”和“繁雄馆”。楼成之日,他与当地人民一起登楼举酒,共享欢乐,作《声声慢》词以抒发其喜悦兴奋的心情。一是豁免租税,招回流亡。南宋政府租税很重,不论水旱兵蝗,照常收纳,逼得老百姓四散流亡。辛弃疾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奏请朝廷,“释民之负于官者钱五百八十万有奇”,流亡他乡的百姓无后顾之忧,纷纷回归田里,从事耕种。二是奖励农耕,恢复生产。一片废墟的滁州,使部分农民一无居所又无法耕种,辛弃疾组织工匠“陶瓦伐木
辛弃疾在滁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时,始终以为民解困、利民济民为出发点,“哀民生之多艰”,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这是他继承儒家“民本思想并将其真正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
乾道八年(1172),33岁的辛弃疾任滁州知府,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主持地方军政大权。在滁州的政绩主要记载在《宋史辛弃疾传》和崔敦礼《宫教集滁州奠枕楼记》和周信道(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等文献中。《宋史》本传以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他在滁政绩:“出知滁州,州罹兵烬,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当他初到滁州时,“周视郛郭,荡然成墟,其民编茅藉苇,寄于瓦砾之场,庐舍不修,行者露盖,市无鸡豚,晨夕之须无得。”这是滁州数次遭罹兵火战乱后的悲惨景象,百废待兴,只须贤才。当辛弃疾面对如此残破景象时,由衷发出“守土者过也”的慨叹。“于是早夜以思,求所以为安辑之计。”怎样才能迅速有效改地变滁州残破不堪的面貌,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是他此时最为苦心积虑的问题。
他针对滁州实际,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豁免租税,招回流亡。南宋政府租税很重,不论水旱兵蝗,照常收纳,逼得老百姓四散流亡。辛弃疾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奏请朝廷,“释民之负于官者钱五百八十万有奇”,流亡他乡的百姓无后顾之忧,纷纷回归田里,从事耕种。
二是奖励农耕,恢复生产。一片废墟的滁州,使部分农民一无居所又无法耕种,辛弃疾组织工匠“陶瓦伐木”还“贷民以钱,使新其屋”;对那些无生产条件的农民,则“家给百亩”,同时发给“器具、粮种”,鼓励他们耕种农桑很快使荒凉破败的滁州恢复了生机。
三是奖励经商,繁荣经济。为了改变城市商业萧条的局面,他制定了“凡商旅之过其郡有输于官,令减旧之十七”的招商引资政策,另外还建旅馆:“创客邸于其市,以待四方之以事至者”。
四是以民为本,与民同乐。为了使市民有娱乐休憩之场所,他兴建了“奠枕楼”和“繁雄馆”。楼成之日,他与当地人民一起登楼举酒,共享欢乐,作《声声慢》词以抒发其喜悦兴奋的心情。
五是训练民兵,维持治安。他在滁州小试牛刀,很快就扭转了局面。崔敦礼《滁州奠枕楼记》说:“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偷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既又揭楼于邸之上,名之曰‘奠枕’,使其民登临而歌舞之。面城邑之清明,俯阎之繁伙,荒陋之气一洗而空矣。”这一方面显示了辛弃疾非凡的政治才能,更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崇高品格和可贵精神。
来源:头条号@悠悠文学岁月才女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编辑:谢申娇,初审:王勇,审稿:刘永江
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