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  周向红:区块链在抗疫中还是发挥了很多作用。像“万向区块链”,在慈善信托账户管理、资金物资供应链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记录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稽查等环节。我们研究所联合上海某街道,做了区块链“无接触”电子签名——小区人员不需要手动填表确认各种事项,减少风险、实现智能化社区治理。  思远: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足不出户,经济一度停摆,也让数字技术彰显作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远程医疗、远程办公、智能社区防控等场景深入人心。但说到区块链技术,“存在感”却似乎没那么强,二位怎么看?疫情中,有没有区块链落地的案例?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1/3,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基于科技,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数据资产实现了价值,给经济运行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化。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

本期话题:新基建浪潮下,5G、AI、云计算、区块链“蓄势待发”。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等技术出尽风头,“低调”的区块链又做了什么?“共识机制”解决的信任问题,将怎样助力数字产业升级?区块链如何“链接”多元产业和技术?怎样打通“场景”?腾讯、阿里等产业巨头加速布局产业区块链,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到这场“产业革命”中?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1)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2)

  本期嘉宾:

  同济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电子治理所所长、上海公共事务研究会副会长 周向红(上)

  腾讯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徐思彦(下)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3)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1/3,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基于科技,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数据资产实现了价值,给经济运行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化。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区块链与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一同列入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相比5G等技术,同样作为新基建代表性技术的区块链,眼下发展如何呢?

  从公共服务到企业管理 区块链的“隐形”抗疫

  思远: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足不出户,经济一度停摆,也让数字技术彰显作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远程医疗、远程办公、智能社区防控等场景深入人心。但说到区块链技术,“存在感”却似乎没那么强,二位怎么看?疫情中,有没有区块链落地的案例?

  周向红:区块链在抗疫中还是发挥了很多作用。像“万向区块链”,在慈善信托账户管理、资金物资供应链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记录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稽查等环节。我们研究所联合上海某街道,做了区块链“无接触”电子签名——小区人员不需要手动填表确认各种事项,减少风险、实现智能化社区治理。

  徐思彦:周老师提到的案例,主要是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共享。在企业端和个人用户,区块链也有很大普及。从B端来说,比如疫情期间腾讯的区块链电子发票也大面积落地推广。通常,企业需要到税务局去申请发票税盘,用完后需重新申请。而区块链电子发票会按需生成,不需要面对面接触,降低了风险。个人通过微信支付也可以快速完成支付、开票。截止到今年4月,区块链电子发票开票量已突破1800万张,开票过程全部上链。再比如疫情中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以往很难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如果核心数据上链,就可以提供增信。例如一个车厂,以前只有车厂品牌可以通过企业信用得到贷款,但如果数据上链,从轮胎到轴承等中小供应链企业也可能由此解决资金链问题。

  思远:相比AI、大数据等落地场景,区块链技术注定是“隐形”和无法感知的吗?

  周向红:就像盲人摸象,因人而异。AI的常见场景是“人脸识别”,这当然很显性。区块链技术更多是连接、集成、融合作用,随着新基建的到来会越来越“显性”。比如旅游景点限流,很多旅行社就转型当地特色产品,反向输入。这时,区块链有两个作用:(1)产品溯源,保证是当地特色产品;(2)大、中、小旅行社分销管理,智能合约把利益分配清楚。再比如智能广告投放,“用户准备结婚,系统立刻推荐婚纱”,这究竟是更智能精准,还是侵犯了用户隐私?未来就要考虑用区块链让用户确权,这样才能让“数据画像”转化成有效的“数字资产”。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4)

区块链电子发票促“无接触”防疫,提高核销效率(央广网发 受访者版权提供)

  思远:周老师的观点是:区块链是后端技术和基础设施,所以用户感知不明显。徐思彦怎么看?

  徐思彦:补充一点,区块链和AI、大数据等技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商业往往滞后于技术,需要经过从技术到场景、生态的构建。区块链还处于从技术研发到场景的起步过程。直到去年底,此前充满争议的区块链技术才得到官方“正名”。到疫情开始时,政策松绑才80天,很多领域尚未启动;疫情后,产业区块链共识机制建立,会有更快发展。

  产业区块链落地要素:共识、场景、“跨界人”

  思远:此前,数字币的乱象带偏了“区块链”的概念,公众“谈区色变”。区块链实际上是借助密码学共识算法、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建立数据共享、透明、不可篡改的“信任机制”。从学界到产业,区块链普及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周向红:区块链技术推进需要“场景”。经济学中叫“索洛悖论”——新技术如果不能找到场景,就会出现阻碍。区块链的市场实践中,必须要普及和达成共识:为什么要上链?哪些场景适合上链?怎么样运维?技术成本、经济效益怎样?技术的效益是逐渐显现的,实际上需要有顶层设计、具体落实和推敲。

  徐思彦:我可以从腾讯的实践经历讲讲我的观察。我观察到许多区块链产品是从单纯的技术部门开始,带来的问题是,技术人员做出性能不错的底层平台,但很难深入到产业。像司法领域、供应链金融领域都涉及到一些专业的知识和人才,他们更懂行业的痛点。区块链行业需要产品经理,但不是普通互联网产品经理,只设计商业模式和交互方式,区块链产品经理要跨领域对行业的流程价值链、参与主体利益诉求有准确理解。

  从“连接“到“链接”:新基建下,区块链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思远:眼下,政府把区块链纳入新基建基础设施范畴。数字经济从“连接时代”进入“链接时代”。前者把线上、线下的流量打通即可,后者不仅要大通流量,还要让内容、业务间发生强联系和化学反应。对此,有人点赞:“政策落地,区块链未来独挑大梁”;有人点杀:“区块链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你们怎么看?

  周向红:新基建之所以提到区块链,是与未来智能城市表现出程式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是有关系的。区块链技术从“草莽”上升到“庙堂”,是因为它是信任、协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什么时候要协同?一定是多部门、多学科;什么时候要信任?一定是双方从没见过或不信任时。实现信任的场景要满足三个条件:(1)信息公平,大家对来龙去脉比较清楚;(2)价值观方面能达成共识一致;(3)对未来有共同的期待,实现跨界需求。

  徐思彦:区块链既不是“画饼充饥”,也不是“独挑大梁”,而是数字经济发展中必然的过程,是补充数字经济版图的一块拼图。区块链有数据连接、业务协同、生态建设三方面能力,支撑起数字化建设的六大要素的互通(系统、数据、业务流程、金融、组织、生态)从而实现创新。腾讯这些年持续聚焦产业区块链,已实现规模化落地。我们内部认为,这是腾讯产业区块链发展的最佳路径。产业区块链的价值体现:(1)解决多方协作中的信任问题;(2)作为基础设施,使“数据要素”进一步市场化,从而可以定价、自由流通。这也是我们认为的产业区块链的逻辑。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5)

数字新基建如火如荼,广东1800亿元项目签约(图片来源:央视网)

  “共建共创”理念持续推动区块链产业落地

  思远:在这轮新基建浪潮中,区块链的产业格局将走向何方?区块链产业从实验室技术到在不同场景、商业领域落地,这段时间以来,产业和企业有没有摸索总结一些规律和经验?

  徐思彦:找场景是最重要的环节。腾讯自2015年起关注区块链技术并尝试了一系列研发和落地,在民生、金融、政务、文娱、智慧城市等领域探索场景,已经实现规模化落地。这也经历了摸索的过程,怎么做的呢?首先确认一个跨多个部门、环节,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场景,像电子发票、数字版权都是符合筛选的标准。比如版权,现在有“至信链”版权保护平台,跟内容服务平台连接。如果某个作者发布数字内容,就可以进行数字版权的“确权”,把发布时间、标题等关键信息变成编码上链。一旦检测到侵权,用户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并提供证据链条。法院校验后,就可以快速裁决。以往这个过程可能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公证处去确认电子证据。截止到目前,“至信链”保护了超过1000万篇原创作品。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6)

围绕“数字版权保护”,腾讯发布“至信链”(央广网发 受访者版权提供)

  思远:之前说,区块链还需要连接不同的技术。新基建中,区块链如何连接5G通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

  徐思彦:和其他数字技术相容是产业区块链的趋势。数字技术间不是割裂,而是相互促进。比如区块链为物联网提供信任保障,比如线下认证一个茅台酒,上链信息虽然不可篡改,但上链前茅台酒被调包了怎么办?这就需要联合专业领域的公司和资源。对此,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曾表示:区块链技术是腾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技术之一,未来抱着开放态度,携手各个合作伙伴一起“共创”,这也是产业区块链发展的最佳路径。比如,版权保护联合更专业的机构去鉴定;食品安全也纳入链下专业的机构,验真保真。总之,让区块链集成应用在产业里发挥变革的作用。我们曾总结这些经验,撰写《产业区块链》,认为:产业未成熟时,不要神化区块链,否则还没摘掉“炒币”的帽子,又可能被冠以“噱头”“风口”的污名。

  周向红:我非常同意。当连接和信任成为刚需,区块链就可以在线上、线下不同空间扭转,背书整合成本、流转成本、核销成本。经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很多人会越来越适应这种技术带来的红利,区块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中美区块链产业路径“殊途同归”

  思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区块链更多用在金融支付领域。以前的节目中,我们也介绍过硅谷用户用比特币买房的案例。国外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路径与特点,和国内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值得参考的经验?

  周向红:区块链在各国的应用场景表现是不一样的。中外的共性是:溯源、城镇、投票、捐赠、知识产权等经典应用场景,大家都在尝试。不同之处在于,国外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设计中,只要产品有上下波动15%左右的特性,就可以作为交易物品使用。这就是你提到的,海外有人用比特币买房。此外,分权制度让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尝试案例,当然他们也开始更多地把区块链应用在B端。中国有非常大的人口红利,这两年也在向B端企业的应用展开。这样一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将来都会面临一个挑战:如何“跨链”?如何互通共荣?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徐思彦:国内外区块链产业的明显区别是:国外是以“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动,无数开发者组成区块链“开源社区”,但这种路径的“不可把控性”更强,应用也具有多元化可能性和更多包容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相对而言,国内“自上而下”的路径更明显,产业区块链领域需要很多领军企业和政府来推动,目标性更明确,更像是明确地做智能化、数字化的某个项目,有完整的顶层设计和方案。这两条路径,没有优劣之分,紧密互动、沟通才能共赢。

  思远:虽然思路不一样,但对区块链精神的理解、核心价值体现殊途同归。

  区块链2020:“百花齐放”还是“优胜劣汰”?中小企业如何参与?

  思远:眼下,传统电信、IT和互联网巨头都在不同程度地布局区块链。未来的行业格局怎样?是“百花齐放,携手共建”,还是“加速洗牌,优胜劣汰”?

  周向红: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在尝试的过程中,各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大玩家会集中发力技术、性能如何进一步优化,试图规范和发表更权威的声音。会有几种可能性:(1)以落在某个场景为主,比如在鉴定、追溯等细分领域出现“单项冠军”;(2)出现“超级冠军”,它的链在所有领域中都有涉及,成为一种范式和模式。这是自然竞争的过程。大企业在“秀肌肉”的过程中,发现彼此可以互补,那么就互相协作;如果利益冲突,但只能膜拜和仰视对方,就可能另辟蹊径。

  徐思彦:现在,包括腾讯在内的各大企业都在对区块链下注投入。但根据全球知名技术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5年区块链带来的业务增值预计达1760亿美元;2030年提升到3.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堪比电子商务的大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光有大企业肯定不够,需要有完整的生态。这次疫情之后,整个区块链布局的企业都会跳出自己的行业本身,融入到更多的行业中去。

区块链在新基建的地位和作用(新基建浪潮下的区块链)(7)

产业区块链打通各行业和生产要素“共创”生态(央广网发 受访者版权提供)

  思远:这场产业革命中,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怎么更好地参与进来,什么是他们打开区块链的正确姿势?

  周向红:所有大企业最初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优势是:(1)相对比较灵活。像这次疫情中,很多夫妻店反而因为成本低,咬咬牙就挺下来了。或者它在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找到位置——有独特技术;(2)中小企业解决了中国大量的就业人口,它可能对员工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不一定要求985、211高校毕业,所以对社会就业的稳定非常重要。因此未来在参与区块链过程中,除了中小企业自己做,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更有力地促进他们创新。

  徐思彦:刚才说了,腾讯区块链的理念是“共创”,这是我们认为实现区块链产业的最佳路径,所以非常需要中小企业加入进来。产业区块链会逐渐形成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和综合服务三大板块的生态雏形。在垂直领域,有很多机会给创业公司提供探索的空间,会有三方面机会:(1)技术层面,中小企业可以在很多细分技术板块发力,比如多方计算、隐私安全等,有很多细分场景技术需要拓展;(2)各行业的供应链场景。如供应链金融,这是非常大的领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汽车的零部件、食品的加工销售链等,需要非常懂这些行业的人,进行多方利益协调,打造区块链、实现价值;(3)区块链的行业教育。怎样让政府职能部门、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和公众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区块链?这也需要过程,需要大量的区块链课程和培训的设计。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未来也是非常大的市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