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表示,呼伦湖水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9年呼伦湖的鱼类只有8.97万吨,现在已经接近14万吨。▲呼伦湖保护区夏季鸟类种类显著增加着力构建“大生态”“大环保”格局徜徉呼伦湖畔,举目望去,湖光秀色、鱼翔浅底、白鹭翻飞。千百年来,她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用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素有“草原之肾”之称。今年,呼伦湖的水量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2242.6平方公里,水量138.6亿立方米。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1)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2)

绿野万顷的天然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7种生态要素在呼伦贝尔2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融合汇聚,滋养着这里的生灵万物,勾勒出一幅生态与发展互融共生的壮丽画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牢记嘱托,实践作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相关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扛起“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特别是年初以来,我市以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督查内蒙古自治区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呼伦贝尔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深深浅浅、层层叠叠的绿色成为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

建章立制 夯实责任

着力构建“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徜徉呼伦湖畔,举目望去,湖光秀色、鱼翔浅底、白鹭翻飞。千百年来,她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用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素有“草原之肾”之称。今年,呼伦湖的水量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2242.6平方公里,水量138.6亿立方米。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3)

▲呼伦湖保护区夏季鸟类种类显著增加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表示,呼伦湖水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9年呼伦湖的鱼类只有8.97万吨,现在已经接近14万吨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呼伦湖今日的生机与活力,离不开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类项目的扎实推进——在呼伦湖周边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自2020年起全部禁牧,有效遏制流域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对呼伦湖周边及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削减人为干扰因素对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呼伦湖的生态之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4)

▲呼伦贝尔市域内河湖面貌不断焕新,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为保护这片碧水蓝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健全机制体制,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和组长的生态环保委员会、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

理念指引、制度保障、层层发力。当前,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生态”“大环保”格局逐渐形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有力步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得到巩固和强化。

追青逐绿 久久为功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逐绿前行的脚步不止。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森林、河湖水系的保护治理,持续抓好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厚植绿色优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5)

▲秋季的呼伦贝尔,层林尽染,碧翠流金,一步一景,景景生辉

护绿扩绿,让“青翠草木”焕发生机。——我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退牧还草、草畜平衡、草原生态奖补、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措施,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退”,草本植物持续增加,草原保护修复项目区草原盖度、高度和土壤养分明显提高,部分沙地治理项目区治理效果明显。

防污治污,让“蓝天碧水净土”常在常新。——我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5%,连续六年位居全区第一;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强化水环境污染整治,各项制度体系日臻完善,落实四级河湖长2100余人,市域内河湖面貌不断焕新,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高;强化源头防治,严控土壤污染风险,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将36家重点行业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17家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推动完成70个乡镇级和11个行政嘎查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保一方绿色净土,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6)

▲呼伦贝尔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如今的呼伦贝尔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天蓝、地绿、水清、土净逐渐成为最靓丽的发展底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随之不断增强。

点“绿”成金 转型发展

生态“颜值”成为“经济价值”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出一条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我市聚焦推深做实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全力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加快构建完善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在生态农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潜在的生态优势正在呼伦贝尔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厚积薄发,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7)

▲矿山复绿让露天矿排土场绿意盎然

我市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让低碳理念融入发展血脉。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专业化经营推动林区碳汇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全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产业计划销售碳汇产品100万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开发储备林业碳汇产品1000万吨,森林生态服务逐步实现经济价值转换。

同时,着力推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做好能耗“双控”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加快推进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利用再电气化、节能改造、光伏发电和绿色开采工艺等新产业、新技术推动煤电领域向绿色化、循环化迈进。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8)

▲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雁南煤矿加大生产环节节能、降耗、减排力度,生产、破碎、运输全过程实现清洁生产

绿色产业不断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品牌不断打响,节约粮食、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新征程上,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个绿意盎然、产业兴旺的呼伦贝尔,正在祖国北疆迅速崛起,以其昂扬奋进的新姿态、稳健发展的新气象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绿水青山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干护航新征程)(9)

记者:董博

海报制作:于博

主编:陈静文 美编:王子璇

监审:侯跃峰

监制: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