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企业70后谈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

企业70后谈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向原嘉兴冶金机械厂学习冶炼技术,又到嘉善的废钢市场找原材料…… 一年多的时间,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如“变魔术”一般,硬是把一个专捡“边角料”的轧钢车间变成了一个拥有炼钢能力的钢铁厂。说是钢铁厂,其实只是一个简陋的轧钢车间,工厂的职能就是将原嘉兴汽车钢圈厂的“边角料”重新加热,再轧成建筑用钢。虽然企业起点低,但组织上却向朱金松提出了高要求:要尽快把炼钢项目搞上去,把嘉兴钢铁厂发展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地方钢铁企业。1979年,经过匆匆的准备,朱金松成为浙江电大第一届机械专业的学生。得益于电大学习的学历,以及后来在上海冶金设计研究院进修的经历,朱金松投身到全市职工“双补教育”工作中。当时国家要求对职工进行文化和技术补习,目的是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队伍。1985年,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要求的朱金松被选拔为嘉兴钢铁厂副厂长。

企业70后谈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1)

改革开放,让中国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加西贝拉就是一家沐浴改革春风成长的优秀企业,而它的带头人、总经理朱金松正是在40年风雨历练中走出来的优秀企业家。朱金松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的确如此,当今天我们回首,去看朱金松过去40年的人生历程,每一步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在他的身上,浓缩着这一代企业家所独有的实干、奋斗、创新、突破精神,也富有这一代企业家勇担历史使命的情怀。

企业70后谈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2)

改革开放,他将企业发展壮大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彼时,1972年被从知识青年中抽调到嘉兴钢铁厂的朱金松,从学徒做起,在钳工、木工和车工等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六年。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朱金松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1979年,经过匆匆的准备,朱金松成为浙江电大第一届机械专业的学生。

得益于电大学习的学历,以及后来在上海冶金设计研究院进修的经历,朱金松投身到全市职工“双补教育”工作中。当时国家要求对职工进行文化和技术补习,目的是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队伍。

1985年,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要求的朱金松被选拔为嘉兴钢铁厂副厂长。

说是钢铁厂,其实只是一个简陋的轧钢车间,工厂的职能就是将原嘉兴汽车钢圈厂的“边角料”重新加热,再轧成建筑用钢。虽然企业起点低,但组织上却向朱金松提出了高要求:要尽快把炼钢项目搞上去,把嘉兴钢铁厂发展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地方钢铁企业。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向原嘉兴冶金机械厂学习冶炼技术,又到嘉善的废钢市场找原材料…… 一年多的时间,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如“变魔术”一般,硬是把一个专捡“边角料”的轧钢车间变成了一个拥有炼钢能力的钢铁厂。

这一场硬仗,也让朱金松升任嘉兴钢铁厂厂长。但随后,还有更多的硬仗在等着他。当时,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是:炼出来的钢锭尺寸大,想要轧成钢材,需要先将钢锭开成方坯。

1988年,按照“横向联营”的政策,朱金松找到了当时的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获得了投资资金,让嘉兴钢铁厂建起了650开坯车间。从此,嘉兴钢铁厂实现了炼钢、开坯、轧钢一条龙生产线。此后,嘉兴钢铁厂又收购兼并了面临破产的嘉兴第二冶金厂,既解决了该厂800多人的就业问题,又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奠定了今天的嘉兴东方特钢公司的发展基础。

这段岁月正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底子薄,困难多,有的只是燃烧的激情和愿意付出的努力。朱金松说,是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成就了他们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怀和志向。

开拓创新,他使企业焕发生机

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的生活走向富裕,购买家电也逐渐成为“时髦”。当时,嘉兴已经有了益友冰箱厂,但冰箱的核心部件——压缩机还是全部依赖进口。1988年,嘉兴市政府决定成立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1992年6月公司投产,1995年顺利实现年产100万台的设计规模。

企业70后谈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3)

一切似乎都非常顺利。然而,到了1997年,企业“三角债”如“恶魔”一样席卷全国,加西贝拉也深陷其中。随着香雪海、吉诺尔、扬子集团等一大批冰箱企业先后停产倒闭,加西贝拉两亿多元的债务难以收回,压得企业“奄奄一息”。

1998年,朱金松再次临危受命,被调任加西贝拉总经理。那个时候,朱金松不会想到,有一天,加西贝拉会在他的带领下,成长为全球冰箱压缩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当时让他寝食难安的是,如何突破“三角债”困境,如何让企业走向良性发展。朱金松和同事们彻夜商量,决定一手抓债务催讨,一手抓技术发展。

理清思路后,便是迅速行动。对于朱金松来说,债务追讨,是一段特殊的回忆。“我们的追债过程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朱金松说,“能讨回现金的,即使打折扣也要;能追回物资的,再少也要;需要打官司的,哪怕再难也要打……”最让朱金松难忘的,是去吉诺尔“要货款”的过程。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飞机无法在吉林长白山机场降落,备降在沈阳。朱金松和同事们冒着鹅毛大雪,乘车赶到吉诺尔。“一到工厂,就有一大群工人围了上来。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护厂队’的工人,以为我们是上面派下来的领导,纷纷向我们诉说企业倒闭后的种种困难。看着他们无助的眼神,我们也只好悄悄离开了。”这场千辛万苦却无功而返的追债经历,成为朱金松最难忘的一段回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加西贝拉的债务追回近一半,企业总算“活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强起来”。朱金松和大家一起,一头扎进技术开发工作中。“要技术创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很难有出路。”在那个时候,朱金松的发展思路就异常清晰。他提出,加西贝拉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掌握压缩机的核心技术。

这项工作,从“压缩机吊簧改座簧”下手。当时国外引进的产品都是“吊簧”结构,一是启动时噪声大,二是能效比提升难度大。当时技术部门有人提出方案,认为如果“吊簧”改“座簧”,可以在这两大性能上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这些想法又很快被否决了,理由是“外国人都不敢做,我们能行吗”。朱金松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论证比较后,决定试行“吊簧改座簧”方案,并要求“三个月内必须完成,违者下课”!在朱金松的强力推动下,技术人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竟然真的在三个月内完成了自主设计改进的“吊簧改座簧”项目,产品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此举也打破了外国技术改不得、碰不得的“魔咒”,增强了技术研发人员的自信。从此,N系列、T系列、M系列、变频系列……新产品源源不断,加西贝拉焕发生机,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良好的开端之后,朱金松想的是,如何让加西贝拉持续发展。他清楚认识到,“技术升级重要,管理升级也重要。要坚持科学管理”。为此,朱金松抓住当时企业因物资堆放混乱,“错把煤油当冷冻油注入压缩机”的质量事故,在全公司开展现场管理和“谁不注重质量就砸谁的饭碗”的质量管理大整顿。从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员工的饭碗”的意识深入人心,加西贝拉也在质量强企的道路上一路向前。与此同时,朱金松还着手改革企业机制、培育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依靠人,重视思想教育,努力转变观念,强化员工的市场风险意识和与企业共命运的意识。”朱金松说。在此基础上,加西贝拉创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机制,啃下了企业机制上的硬骨头。从此,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加西贝拉的年产销量已从当初的100万台发展为2800万台以上,并连续17年实现产销总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国内行业三个领先。企业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奖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2008年,是朱金松接手加西贝拉的第十年。此时的加西贝拉,自主研发已经风生水起,企业管理蒸蒸日上,在行业当中的地位也逐步确立。此时,朱金松再次接到了新的任务,长虹领导找到朱金松,希望他兼任华意压缩机总经理。

华意压缩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加西贝拉的大股东。由于经营出现困难,2007年被长虹收购。为了迅速改变面貌,2009年1月,朱金松正式兼任华意压缩总经理。在长虹总部的正确领导下,朱金松与华意压缩全体员工一起,经过五年的奋斗,终于在2013年完成产销量3300万台,实现赢利1.6亿元,产销量规模跃居全球行业第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产业世界“冠军”。

企业70后谈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开放同行)(4)

2015年5月,嘉兴上市公司民丰特纸面临民资退出的困境。由于朱金松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市有关部门要求加西贝拉支持民丰特纸走出困境。于是,朱金松“跨界”出任民丰特纸“顾问”,协助嘉实集团做好民丰特纸的稳定和经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嘉实集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民丰特纸广大员工一年多的努力,民丰特纸日趋稳定,经营逐步向好。朱金松也实现了他的“跨界”之举。

从加西贝拉到华意压缩,再到民丰特纸,朱金松无一不是临危受命,以他的激情、情怀、经验和能力,让企业焕发新的活力,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朱金松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他开始思考中国压缩机产业如何在全球确立自己的地位,并为此不懈努力着。

勇于超越,他让企业走向世界

201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加西贝拉成立30周年。朱金松带领的加西贝拉,也来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异常忙碌,他们在全球各地参与收购考察,洽谈贸易,组织企业发展论坛。加西贝拉走向世界、开启国际化之路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2018年一开年,朱金松就组织人员参与长虹组织的收购考察。收购对象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压缩机企业,可以称其为全球冰箱压缩机行业的“标杆”。2017年年底,该企业主动要求长虹参与收购考察。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虽然这项收购因“价格”问题没有实现,但通过此次收购过程,他们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中国的冰箱压缩机企业已在持续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的冰箱压缩机企业,已经不比别人的差!

随后,又有一家国外“老牌”同行企业主动向加西贝拉提出“出让”。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又忙碌了几个月。考察过程辛苦,收购也还没有最终结论,但是大家从中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通过考察,我们猛然发现,我们的冰箱压缩机企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同是2018年,中美之间突然燃起贸易战。这使得加西贝拉的营销团队奔波于中国与美国之间,频繁与客户磋商、谈判。虽然谈判过程不易,但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美国市场需要加西贝拉压缩机,加西贝拉也需要美国市场。对此,加西贝拉营销副总监Casinati先生说:“这是因为加西贝拉压缩机已经真正成为世界冰箱的‘心脏’。”

2018年7月,加西贝拉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勤建,副总经理俞晓涛和企业管理部何伟林,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捧回了全国冰箱压缩机行业首个“亚洲质量奖”奖杯,摘取了亚洲质量的“桂冠”。

2018年10月,朱金松和他的同事们在瑞典伊莱克斯总部,再次从全球第二大家电集团3200多家供应商中,夺取了亚太地区唯一的“优秀供应商”奖,证明了加西贝拉在全球的实力。加西贝拉,已经成为全球冰箱压缩机行业的“明星”。

2018年11月,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立30周年的盛会上,朱金松获得了行业“杰出贡献奖”,张勤建和加西贝拉副总工程师舒少仁获“科技贡献奖”,这是国家对加西贝拉促进家电行业发展以及走向世界的最高褒奖。“中国冰箱行业已经做到全球最大,这离不开冰箱压缩机作为核心零部件对冰箱行业的有力支撑。加西贝拉是全球冰箱压缩机行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这样评价加西贝拉。

40年前的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2018年12月18日,加西贝拉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中国乌镇,举办加西贝拉产业发展论坛。来自全球各界的朋友,为加西贝拉的再发展出谋划策,携手创领未来。

朱金松说:“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要真正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各行各业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加西贝拉将会以成立30周年为新的起点,紧紧依靠广大员工,弘扬红船精神,继续前行,开始新的逐梦之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