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宽容还是严惩(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宽容还是严惩(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2.犯罪形式团伙性。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聚众滋事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形式,结伙成帮,共同进行犯罪活动。3.犯罪年龄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已审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时平均年龄15.5岁。4.犯罪手段

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宽容还是严惩(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1)

作者:富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姜满堂

未成年人犯罪是被社会广泛关注和重点防治的犯罪类型之一,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预防和持续矫治,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现标本兼治。笔者对富县人民检察院2019年以来审查办理的5件9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整体看,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犯罪多、涉案罪名多及低龄化趋势明显,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笔者从现实案例入手,就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如下。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实施偶然性。许多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未经预谋,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往往因为一件事、一念之间产生犯意即实施犯罪,在作案过程中通常无明确分工,得手后共同分赃,不计后果。

2.犯罪形式团伙性。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聚众滋事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形式,结伙成帮,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3.犯罪年龄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已审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时平均年龄15.5岁。

4.犯罪手段成人化。较之以往犯罪,现在的未成年人作案手段之巧妙老练,毫不比成年人逊色。如在实施盗窃或抢劫时,他们戴手套、化妆遮掩,事先选中目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作案后破坏现场、毁灭罪证,分散躲避。如祁某(16岁)作案时持刀抢劫老师的银行卡,逼问出密码,取钱后在网吧消费,起诉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原发性影响。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缺乏亲情的关爱,极易导致未成人产生自卑,出现性格畸形,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其次,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骄纵的不良心理;粗暴型教养方式,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暴戾、好斗的性格,拟或引发逆反或者自暴自弃心理;放任型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羁傲不训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诱惑。

3.学校品德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片面以学习成绩定成败、论英雄,极易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应付,很少安排上法治课,方法简单走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和辨别某些行为的正当性和非法性。同时,学校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很少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对问题未成年人缺乏心理疏导,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的污染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心理上的诱因。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诱惑、腐败行为的侵害,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而转化为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恶性肿瘤”。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1.全面提升品德素养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策略。未成年人认知能力低、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人格涵养才能自立、自信、自强,要提高深入持久的全面教育,特别要强化法治教育,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不断增强未成年人学法尊法守法的自觉性,提升辨别是非曲直、真假善恶的能力,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接班人。

2.强化家庭教养和监护功能。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片面追求智力和应试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更不能娇惯纵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和教导孩子懂事明理,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心理健康要及时正确教育、引导、纠正,特别对已经失学、辍学或染上不良恶习的孩子,家长更要增强情感培养和监管矫治,尽到监护职责,切忌放任失管,避免滑入歧途,走向违法犯罪。

3.学校真正把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作为“必修课”。学校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必修课,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尊法守法教育,使学生知荣辱、明法治,提升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要适当增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及社会伦理教育,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个别谈心、座谈对话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综合预治大格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不断加强预防工作的基层组织和机制建设。一是加强预防组织建设。要完善预防工作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协同格局,形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防网络,齐心协力抓好教育、管理、帮教、安置等多种措施的落实,努力消除危害未成年人的社会不良因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扎实推进相关法律政策实施。结合县情实际,着力形成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配套制度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工作视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政法机关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三是净化整治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要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文化环境,有针对性打击淫秽色情出版物、玩具及有害信息、非法报刊。要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网络环境,找准“上管理”与“下打击”的结合点,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有害信息专项活动,严控含有凶杀、暴力、欺凌、性犯罪等社会极端事件和涉及伤害中小学生、幼儿园恶性事件上新闻报道。要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网吧、书刊出售出租等经营点和安全秩序进行重点检查和整治,依法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活动,加大对涉寻衅滋事、刑事、治安案件的查处力度,铲除校园周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广泛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要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司法环境,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教育预防为主、打击惩罚为辅,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健全适应未成年人的捕、诉方式,探索开展社区矫正的有效方法;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机制,落实宽严相济、认罪认罚从宽、司法救助等制度及相关政策,努力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使他们早日重获新生、回归社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