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既代表平均,又代表平衡。此时天气宜人,景色秀美。每年9月23或24日,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分曾与春分共享一个名字:“日夜分”。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1)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2)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分曾与春分共享一个名字:“日夜分”。

每年9月23或24日,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既代表平均,又代表平衡。此时天气宜人,景色秀美。

东汉高诱注解《吕氏春秋·仲秋纪》曰:“分,等也。昼漏五十刻,夜漏五十刻,故曰日夜分也。”可见当时秋分和春分还被称为“日夜分”,另外还说明战国时期通用“漏刻”这种计时系统。漏刻的核心一个是“漏”——以水流计量时间的漏壶;一个是“刻”——水面对应的刻度表示准确的时间。甲骨文和金文的“录”字便是挈壶滴漏的象形,证明商代就用漏刻计时了。漏刻计时系统克服了圭表计时系统在夜间无法使用的局限,可以准确定出“中录”(夜半)等时刻。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3)

传统漏刻的刻度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相当于现在的14分24秒。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改行96刻制,这时的一刻,就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了。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4)

二十二节气之秋分(二十四节气秋分)(5)

秋分三候

(明)黄道周撰《月令明义》载,秋分三候为:雷始收声,蛰虫坏(péi)户,水始涸。

第一候,雷始收声。雷声开始平息。《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中说:“雷乃始收藏,其声不震也。”

第二候,蛰虫坏户。《礼记·月令》作“坏”(péi),《淮南子·时则训》作“陪”,《吕氏春秋·仲春》作“俯”。都是指蛰伏冬眠动物躲进洞内。

第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秋分是最早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

太阳与地球、月球相对运动的位置关系,形成了昼夜、朔望月、四季、回归年的周期性变化。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寻找规律,制定历法,确定祭祀、耕种等活动的时间,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天道范畴的核心。

考古学家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就能用土圭之法测得冬至和夏至等节气。土圭可以测量太阳的影子。影子最短那一天,白天最长,在《尚书·尧典》中被称为“日永”;影子最长的一天,白天最短,称为“日短”;介于两者之间各有一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称为“日中”和“宵中”。 “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是见诸史书的最早的四个节气。

《尚书·尧典》中记载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竺可桢先生经过推算认为,四个节气对应的这四种天象,描述是约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殷周之际)的天象。

礼俗与养生

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即1530年)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转化而来。

秋分的民间习俗还有吃秋菜、竖鸡蛋等。

秋分五行属金,对应肺和皮肤,养生可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例如白萝卜、荸荠、甘蔗、秋梨等。“秋天不养,一年白忙”,秋季的饮食养生以补为主。

“二八月,看巧云。”秋季水汽蒸发减少,气压梯度加大,大气更干净更透明,流动性更强。总云量有所减少,但是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高天上流云,更具动感和美感。

■ AUTUMN

参考文献:

冯时《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陈广忠《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霍福《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余世存《时间之书》

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

音响资料: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

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联播》

来源:江涛

编辑:李青芸

责任编辑:张艳梅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