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恶意差评官司结果(差评被起诉该如何看待)

恶意差评官司结果(差评被起诉该如何看待)因为在朋友圈、社区业主群中“吐槽”了某商家,被这一商家起诉到了法院,理由是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该商家以名誉权纠纷将其起诉至法院,要求立即停止对该店商誉诋毁及传播的侵权行为,删除发布的内容,在相应传播平台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并赔偿损失5万元。法院驳回商家的诉讼请求。彭州市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该行为均属正当维权行为。被恶意差评如果金额在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的,可以告敲诈勒索罪,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消费者对于商品以及商家具有“差评权”,这一权利包含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外观、商家的服务、物流等可以进行吐槽、给予差评、投诉、举报等。这也是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的消费者拥有对商品和商家监督的权利。据新民周刊消息,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丹红

北京一高校研究生网上留言差评遭考研机构起诉,被判侵犯名誉权并赔偿经济损失。普遍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恶意差评官司结果(差评被起诉该如何看待)(1)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最终法院判决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在知乎网显著位置持续登载致歉声明24小时,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分别向文考网赔偿经济损失2500元;分别赔偿原告为制止侵权行为的开支772.5元。

对此,网友纷纷热议,很多人认为,每个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评价具有言论自由权。法律是公平的,既需保护消费者之权,也需保护商家之利。但有人认为,言论自由权也包含了在一定范围内用语,评价中出现过分的贬义词会导致商家认为消费者过分针对。

消费者对于商品以及商家具有“差评权”,这一权利包含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外观、商家的服务、物流等可以进行吐槽、给予差评、投诉、举报等。这也是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的消费者拥有对商品和商家监督的权利。

据新民周刊消息,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丹红称,结合以往事件,如果这两位学生在报名相关考研机构后,因对其提供的服务不满而进行了所谓的“差评”,即使其言语有些主观、过激甚至片面,但是只要其是基于自身真实的消费体验和感受做出的评价,并不存在恶意捏造事实,抹黑、侮辱、诽谤商家名誉的情况,则不应当构成侵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商家与市场也应该对“差评”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尺度应该更松一些,不要稍有过激言论就认定为侵权。从法律平衡角度,最根本的保护对象还应该是消费者。只有商家和消费者都认可和善用这一评价体系,它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恶意差评官司结果(差评被起诉该如何看待)(2)

那么如果是故意差评呢?

被恶意差评如果金额在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的,可以告敲诈勒索罪,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我在朋友圈吐槽可以吗?

因为在朋友圈、社区业主群中“吐槽”了某商家,被这一商家起诉到了法院,理由是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该商家以名誉权纠纷将其起诉至法院,要求立即停止对该店商誉诋毁及传播的侵权行为,删除发布的内容,在相应传播平台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并赔偿损失5万元。法院驳回商家的诉讼请求。彭州市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该行为均属正当维权行为。

通过此案,我们要警惕个别商家利用自身的财力、人力、知识优势,通过起诉消费者,以达到阻止正常批评的目的。依法维权,树立正确维权观,同样重要。望众消费者谨慎维权,切记维权也需要守底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