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70周年衣食住行变化(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
改革开放70周年衣食住行变化(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在今年的“双11”号角吹响之前,全国知名的“淘宝村”——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所有的人都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整个村里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叮咚,叮咚”的阿里旺旺提醒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地打包、装袋。红星村自2010年出现淘宝第一单,在线销售的主打产品为童装羽绒服,如今该村821户家庭中有90%以上涉足羽绒相关产业。到目前为止,村内销售羽绒产品的网店有1322家,其中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2家。近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四十年春风化雨,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40年跨越腾飞,中华儿女谱写了新的篇章;四十年风云激荡,旧貌换了新颜!
四十年砥砺奋进,中国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镇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发生显著的变化。长江周刊现从衣、食、住、行、游、购、娱七个方面的发展,回顾40年的社会锐变。
现今的九江。
衣
从单一到多样
本报记者 周慧超
2016、2017年的11月11日,大部分人忙着购物置办各种吃穿用品的时候,这一天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这个居住着千余人的普通村庄,电商成交额突破了3亿元。批量定制、线上接单、物流打包,一车车货物也通过物流运出村子……
在今年的“双11”号角吹响之前,全国知名的“淘宝村”——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所有的人都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整个村里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叮咚,叮咚”的阿里旺旺提醒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地打包、装袋。红星村自2010年出现淘宝第一单,在线销售的主打产品为童装羽绒服,如今该村821户家庭中有90%以上涉足羽绒相关产业。到目前为止,村内销售羽绒产品的网店有1322家,其中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2家。近两年“双11”期间,该村电商成交额均突破3亿元,2017年羽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逾52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达31.2亿元。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早已退休多年的刘晓霞,回想起40年前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产劳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她说,那时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基本都是绿、蓝、黑、灰,颜色稍微亮丽一点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指责。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一个家庭对于着装上的开销非常有限,人们的衣着穿戴依旧单一朴素。
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当年的时尚潮人,如今的香榭丽舍小区广场舞“带头大哥”韩耀华说起喇叭裤的故事仍记忆犹新:“买一条喇叭裤,戴一款蛤蟆镜,烫上一头小卷发,是那时候年轻人最潮的打扮。即便这种打扮不能成为普遍,但人人心中都有个喇叭裤的梦想却是不争的事实。”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如今,家里大衣柜里五彩缤纷,很多人都不知道旧衣服该如何处理……40年前,走在大街上大家都穿的一样也无所谓,可是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恐怕就是“撞衫”了。而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也为大家的“爱美”之心铺垫了好的媒介。红星“淘宝”村的崛起,也是 “穿” 越40年的时代缩影。
食
从紧缺到丰富
本报记者 周慧超
九江市琵琶湖农贸批发市场的清晨从凌晨三四点就开始了。一车车装载着蔬菜水产的大货车开进市场,菜贩们骑着三轮车守候在一边。毛踊跃的踊跃鲜蔬批发看着是个小店,却承载着一天近7000斤的蔬菜批发生意。而在整个市场里,像毛踊跃这样的小店有几百家。
“吃,是个小事,也是大事。”毛踊跃笑着说,他经营蔬菜批发生意有二十多年了,当年虽然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却已经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任何时代,人都是要吃饭的,任何时候,做吃这一行都不会饿肚子。”
40年中,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到各种料理珍馐品种繁多,餐桌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变化。如今,外卖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色饮食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顾客手中。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只能通过食品券,油票,肉票等购买食品。销售部门和供销合作社是货物供应的主要渠道。由于缺乏食物和材料,供应时间只有几天。在一年或者假期的前夕,供应点将被许多按票购物的人包围。那时候,副食也很稀缺。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食材逐渐丰富,商品市场日益活跃。不少九江人还记得九江第一家超市,派拉蒙超市在十里大楼开业的场景。“先是十里派拉蒙,然后是马狮商场,那个时候自选超市是个新鲜玩意儿啊,十里八乡的人都去逛,看到好多新鲜的东西。”30岁的易凯说,“我记得那年过年,我爸特意带着我去逛十里那个派拉蒙办年货,买了一盒泡泡糖,透明的圆罐子,里面五颜六色的糖球,我还没等到过年就偷吃光了,挨我爸一顿打。”如今,满大街的社区超市,还采用O2O模式,线上线下一体,支持网上订单。易凯十分感慨,“我的糖球泡泡糖,已经成为童年记忆,现如今想吃什么动动手指,是真的方便。”
下班到家,在银行柜台工作的一天的钱佳佳略感疲惫,看着厨房灶台也提不起精神,她掏出了手机。点点手指,小炒肉、土豆丝、麻婆豆腐来一份。没过多久,外卖小哥就送来了热腾腾的家常饭菜,拆开来摆在桌上,就像自己做了一桌大餐。
到了周末闲暇,逛超市、下馆子成为了钱佳佳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小时候,都是一大早和我爸爸去菜市场买菜。菜贩子摊位混乱,环境比较嘈杂,很不卫生。现在超市的菜分类明确、挑选方便,环境也更加好了。”
“人们的饮食习惯,正由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在钱佳佳看来,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下馆子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了。“是便捷的交通、先进的农业科技、发达的移动网络让千里之外的新鲜美食唾手可得。”
钱佳佳还记得第一家肯德基开业的时候,自己的那个兴奋劲儿,“我们这一代人,是先接触香港TVB电视剧的,里面肯德基啊麦当劳啊十分普遍,看得到吃不到,直到第一家肯德基在大中大开张,我们兴奋极了,都把能去一趟肯德基看做莫大的吹牛本钱。”那一年2002年,钱佳佳15岁念初中,肯德基的鸡翅5元一对,那时候还没有奥尔良烤翅,也没有老北京鸡肉卷,“现在鸡翅8元一对,还可以用电子优惠券就是5元一对。快20年了,肯德基对于我们九江人来说,再也不是只有富贵人家吃得起的奢侈品了,它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和日料、东南亚菜、西餐、烤肉、火锅一样,构成了我们现在品种丰富的餐桌。”
住
从蜗居到乐居
本报记者 罗文霞
11月6日上午,记者从九江市房产管理局了解到,截至当天上午,我市2018年的城区房产交易量为42255套。其中8月13日,为城区今年目前我市房产成交量最大的一天,当天成交量达570套。也就是说,当天平均每2分多钟,我市便有一套房产成交。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这是国的40年,也是家的40年。在房地产市场形成的背景下,我市居民住房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蜗居”是1978年出生的那一辈对于小时候住房的集体记忆。家住柴桑春天的文丽贞向记者回忆了自己出生时的家居:“我们一家4口,住在爸爸单位分配的一间9平米的‘筒子楼’里,那是一间包含了所有功能的小房间。痰盂就是厕所,煤油炉子就是厨房。换洗的衣服、被褥就放在几个纸箱子里。所有人都把蜂窝煤炉子和煤球堆放在过道上。天气好时,可以在露天做饭。遇到阴雨、下雪时,生火做饭都在楼道里解决,房间充满了油烟。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那个年代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靠组织分,要单位给。小时的分房情景,文丽贞至今记忆犹新。“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大人们就像炸开了锅……房管科的门槛都被踩破了。其实等待分房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水中望月,大多数时候没有结果,可大人们还是天天盼、月月想、年年等。父母是单位的双职工,等到自己6岁那年,文家才分到了一套20平米的一室一厅。虽然厕所还是6家邻居共用,但套间对面带着一间5平米的独立小厨房,这让文家很满足。”上世纪90年代初,文丽贞父母才终于分到单位一套60平米带独立厨房卫生间的二室一厅。但这种分房模式,不仅需要单位每年支付高昂的维修成本,住房建设资金的欠账太多,而且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难以满足群众的住房需求。住了若干年之后,根据相关政策,父母将单位分的这套福利房按工龄扣除房屋折旧,花钱买了下来。
与此同时,九江的住房改革经历着艰难的探索阶段,也逐渐拉开大幕。1985年,九江产生了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房九江公司,并于80年代末开始建设商品房。1991年,九江市第一个大型住宅小区——长虹小区的建设,标志着我市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开始。1997年4月,随着九江市房产管理局挂牌成立,我市房产市场管理走向规范。逐步开展了出售公有住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发商品房等工作,实现了住房货币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我市房地产发展走向成熟。
2001年,九江市民记忆中的福利分房制度正式宣告结束,当年11月我市出台了《九江市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自此全市一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由单位为职工建房、购房、分房改为住房分配货币化,形成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但对于自己掏钱购买商品房,当年的九江居民在接受上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实早在1994年,我市即启动了公有住房出售工作,但由于受长期的福利分房观念影响,加上部分职工经济确有困难,购房意愿不强,仅有部分干部职工办理了购买部分产权手续,但也因此初步形成了售、租、建并举的住房供应措施。市民从不理解、抵触买,到愿意买、争相购,住房消费观念向商品化、货币化的转变,带来了人们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
1998年,原本居住在父母厂区宿舍的文丽贞一家,用8万元总价购买了位于马狮商厦附近的一套90多平米的两室二厅。2006年,她再次用公积金贷款组合商业贷款,购买了柴桑春天一套近200平米的复式楼。从公积金贷款到商业性贷款,从最早的9平米“筒子楼”到200平米的复式楼,文丽贞的买房经历印证了九江市民从解困型购房到改善型购房的时代变迁。“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1988年,我市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米;2017年,我市房地产投资达170.37亿元,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99.24万㎡,其中住宅512.24万㎡。全市商品房销售额175.49亿元,其中住宅136.84亿元,我省人均居住面积达42.5㎡。改革开放40年来,从“蜗居”到更加“适居”到“乐居”,九江城镇居民住上了更宽敞的房子,过上了更有尊严的生活。
行
从颠簸到通畅
本报记者 曹纬程
站在十几层高的阳台上,窗外,是长虹大道主干道,只见各种车辆来回穿梭,车水马龙,60年代生人李玉女士的思绪也仿佛穿梭到了三十年前。
“七十年代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出行都靠双腿步行,脚底经常磨起泡,鞋子也经常走破。那时候,自行车都很稀罕,谁家有辆自行车都是让人羡慕的一件事,至于小汽车更是少之又少,见都很难见到。”李玉无比感慨地对记者说。
李玉回忆说:“到了八九十年代逐渐多了些公共汽车,那时候的公交车是五分钱一个人,乘车人也不是特别多,不过相比只能靠双脚走路是好太多了。有些地方没通公交车的路段,人走不动了,街边 还可以乘坐一种带布棚的脚踏三轮车。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可以做电动三轮车。”有一次,坐电动三轮车去沙河走亲戚,李玉至今印象深刻。路面坑坑洼洼,三轮车颠簸不停,她是一路吐到沙河,那时感觉沙河怎么那么远,心想以后再也不来了。1986年李玉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别提多兴奋了。甚至感觉骑着自行车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再后来,到了1998年,攒了钱买了一辆摩托车。哇!风一样的速度,真是威风无比!到了2012年,身边的朋友都开起了私家车,李玉也不甘其后,买了辆一万元左右的二手小汽车。开着小车,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既温暖又便捷,那感觉爽翻了。此时,摩托车排不上用场了,索性送给了亲戚。每逢过年过节再去到沙河,只要已发动小汽车动一动方向盘,从九江市区出发,二十分钟左右就能抵达沙河老家,彻底告别了雪天或雨季乘坐三轮车颠簸的灰色记忆。
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私家车,李玉深感这几十年生活的巨变。如今,九江市民的出行方式多种多样,共享单车、出租车、滴滴打车、火车、飞机、高铁等等让世界变成地球村。过去几天几夜 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在一天跑两三座城市都是常态。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九江人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再遥远的距离都不再是问题。
游
从奢望到平常
本报记者 陈修平
今年国庆长假七天之内,庐山风景区接待游客就达到了28.1万人次,同比增长5.2%,平均每天就有4万多人登临庐山,游览这座世界名山的美丽风光。
庐山如此,庐山西海、武宁阳光照耀29度假区、彭泽龙宫洞、柴桑区贤母园等九江地区其他景区景点,在国庆长假同样聚集了众多游客。
家住湖滨小区的冯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国庆长假,她开车带着父母去了杭州游玩,“2000年之前,父母就只上过庐山旅游,没有去过外地游玩。近10年来,我基本每年至少带父母去外省旅游一次。父母年纪大了,原来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辛苦。日子一天天好了,也该让他们享受享受一下生活。除了去外省游玩,我还会时不时地在周末带父母去附近县区的旅游景点转转,放松放松。上周周六,我就带他们去永修易家河采摘了桔子。”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变得非常平常啦!
然而,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旅游——还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儿。那时候,人们都整天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考虑温饱问题,哪有闲工夫去游山玩水呀?而且那时候的旅游景点也比较少,旅游形式也比较单一,除了去一些名山大川,上大城市玩也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那时候,没有听说过人们把去乡村玩叫做旅游。
40年过去了,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大改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而是追求着更高的生活质量,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懂得了享受生活。正是顺应着这一形势,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前景喜人、附加值高的“黄金产业”。一方面,大城市的景区景点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各地依托山水资源先后打造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更加上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休闲农业,人们的旅游目的地已经不再单一了,而是非常丰富,选择性更大,灵活性更强。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大改善,私家车辆的普遍化,说走就走的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日常。
姑且不说国庆长假和端午、中秋小长假各地景点游客满满,就是每逢周末,众多城里人也会成群结队或一家数口前往附近乡村,暂离城市的热闹,享受乡村清新的空气,享受田间闲适的氛围,享受农家质朴的生活,以乡村游的方式缓解一周的工作压力,让身心得以放松放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养生方式。
40年前,人们来九江旅游,目的地很单一,除了登上庐山,就是来城区看看烟水亭、甘棠湖、浔阳楼、琵琶亭等景点。如今,九江各县(市、区)依托各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几乎都打造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城里和乡村的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游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各取所需。
2017年庐山索道的开通,让游客上庐山更加方便快捷,这是庐山顺应旅游大潮流而推出的一个重大举措,无疑也是多少年来作出的一个重大改变。事实证明,这个改变是成功的。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更加富足,对旅游的需求也会更加增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持续成为充满前景、带动力强的产业。
现在人们见面问到“最近去哪玩啦”,就跟原来日常问候“吃饭了吗”一样。旅游,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也是一个平常之词。
购
从匮乏到便捷
本报记者 张加友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三千,吃穿用度二千,小孩上幼儿园一千二,油费六百,电话费一百,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凭票购物到扫码支付;从国营商店到城市的综合体;从单一购物到注重购物体验。百姓的消费方式一天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九江城市品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排队等词是那时候消费的“代名词”。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大到买辆自行车,小到买一尺布,你手里除了有“票”,还得在国营商店门前排长队,这种传统的购买方式已然成为老九江人尘封的回忆。
南湖小区65岁刘大妈,跟记者讲述以前凭票购物的事。“过去家里都是住的红砖平房,几乎没有人家里有电视、收音机,买肉买米全凭居委会按每户人头数领的票,由于食品物资有限,逢年关或节假日前夕,供应点一早就会排着嘈杂的长队,一手拿着票一手拿着菜筐是当时的一大景象。”
回忆起当年“票比钱更难求”的时期,刘大妈说:“那时家里人均月收入20多元,就算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东西,因为市场上根本没有商贩。”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各地的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百货商场开始崛起。
今年36岁的肖国华住在烟水亭,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百货商场离家近,没事就跑去玩。到现在还清晰记得,一楼卖日用品,二楼卖针棉制品,三楼卖家电,四楼卖绸布。每个楼层靠墙摆满了货架,货架前则是一米多高的柜台。货品不多,光顾的人却不少。顾客站在柜台外,由售货员从货架上拿商品。”
柜台成为了顾客和商品之间的一道鸿沟。80年代末超市的出现,着实颠覆了人们对购物方式的想象。没有柜台和售货员,自己从货架上挑选所需商品到收银处结账即可。
进入新世纪,各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进口食品店等遍布大街小巷,可谓是遍地开花。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框架的扩大,城市综合体也分布得越来越密集。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支付的面世,更是不用现金就能体会休闲娱乐的便捷。
网络的普及,使购物方式迎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超市已不再是唯一的购物途径,从“线下”到“线上”,足不出户就可“海淘”到自己心仪的商品。网购物美价廉、方便快捷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
90后的赵涛就是一个十足的网购达人。“现在无论吃穿住行,动动手指都能解决。”在赵涛眼里,逛商场是件很累人的事情,而网络购物直接把需要的东西送到家,省时、省心又省力。
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的选择也趋于多样化。赵涛告诉记者,“以前网购大都买衣服,现在许多快递隔天就能到达,吃的喝的都可以在网上选购。最近还在网上买了台电视,没几天就装好了。”
记者从市商管办获悉,我市消费经济实现连续稳步增长,2017年全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亿元,增幅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9亿元,增幅12.6%。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2.5%,达到830亿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购物方式购物文化随着时间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历程,不仅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刺激着人们向更便捷、更时尚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升级与互联网购物在人民的生活里任意选择,这些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娱
从稀奇到常态
本报记者 江慧
一天,两场演出,近2000人观赏。一个月,36场文化活动,演出、展览、书画、赏灯……这便是今年中秋、国庆期间九江文化艺术中心带给九江市民的精神大餐。
“以前,想要欣赏高水准的文化演出,多数是要跑到外地去的。可是近几年来,去外地追剧的次数越来越少,九江的文化演出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家门口即可尽享文化盛宴。”这是70年代生人黎璇如对九江近年来文化生活的强烈感受。
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儿女去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十多年来,黎璇如曾专程到北京看过话剧、苏州追过评弹、厦门欣赏乐团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0年,她带着儿子到南昌观看维也纳管弦乐团新年音乐会,为了让儿子欣赏到高水准演出,一咬牙买了两张贵宾票,一张880元。弄得家里人都说她太过奢侈,一个晚上就“报废”了一台液晶电视机。看到儿子认真专注欣赏演出的样子,黎璇如认为这一切都值了。
黎璇如格外喜欢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她至今记得小时候随父亲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那是全家人最隆重的最奢侈的时光。头天,父亲就对家人郑重地打好招呼,早早做好准备。在儿时的记忆中,全家人住在厂矿,要骑车40分钟赶到十里电影院,等电影散场,在骑40分钟车回家,她已经趴在父亲的背上睡着了。她还曾记得,小时候跟着叔叔一起到九江仪表厂看露天电影,因为个子小,她便骑在叔叔的肩头看。因为人多,回来时,鞋子被挤掉了一只。一场电影,带来欢乐无限。再后来,九江有了歌厅,有歌手唱歌,有歌舞表演。又过了些年,九江有了更多的巨幕影院,有了各种舞剧、音乐剧、朗诵会。如今,文化活动更加精细,有了各种专场演出,档次也越来越高。
在黎璇如的家中,珍藏着大大小小各种文化演出的票据,每年平均下来也要近万元。这几年,随着九江“七彩九江”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文化活动日益频繁,黎璇如明显感觉到再也不需要到外地去追剧了,九江的文化演出不仅品种丰富多彩,杂技、歌舞、朗诵、戏曲等等样样齐全,而且同样水准的演出,九江的票价更亲民。
仅仅在今年,九江市文化馆围绕中秋、国庆系列节庆活动推出的36场文化活动,从9月16日持续到10月中旬,活动涵盖了演出、展览、书画等多种形式,赏灯会、听音乐、读书沙龙等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性强。不少活动深入村镇、社区,充分利用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广场等开展文艺活动,大部分文化活动都是免费的,少数活动实施市场化运营,推行的也是惠民低价。今年九江市举办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从6月持续至10月,推出11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庆活动,所有展演、展览、比赛均实行免费对外开放。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酷炫的巨幕影厅;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现场去聆听名家名段;从跨省跨市追寻文化演出,到家门口享受“七彩九江”盛宴……40年间,九江市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九江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九江市民的在收获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精神生活同样越来越充足丰盈,“精神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编辑:曹纬程 审核:陈修平
长江周刊@微生活jjrbcjzk
公众号介绍 |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