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议和是哪一年(十万人马撤退最后只剩130人)
马关议和是哪一年(十万人马撤退最后只剩130人)时年31岁的宋时轮和28岁的邓华,都是第一次独当一面,还缺乏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经验,更何况此时全面抗战才进行了一年,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验还很不足,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把存在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觉得部队人数多了目标大,主力部队又太少,对坚持冀东抗日斗争缺乏信心。第三是部队素质亟待提升。冀东暴动固然声势浩大,但人数众多的冀东抗日联军却是一支成分复杂、纪律松弛、没有经受正规军事训练的队伍。而八路军第4纵队在都山的战斗中减员很大,特别是老兵损失不小,也急需整顿训练,提升新战士的军政素质。可问题是敌人是不会让你歇下来慢慢整顿训练的,反围剿作战迫在眉睫。首先是敌情严重。冀东暴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日军当时的主力全部用于华中方向,冀东地区十分空虚。但到了10月以后,日军集结了关东军和伪满军十几万人开始对冀东地区实施围剿,将八路军和冀东抗日联军的主力包围在遵化地区。开滦矿工加入冀东12团其
作者:莫孤烟
邓华和宋时轮都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记载他们辉煌军事生涯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再优秀的将军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他们也不例外。发生在1938年秋天的“平西大撤退”,就是一次罕见的重大损失,让邓华和宋时轮这两位当事人一辈子刻骨铭心。
1938年7月,一场暴风骤雨席卷华北——冀东大地21个县和开滦煤矿爆发抗日武装起义,一支10万人的抗日队伍应运而生。在此期间,八路军第4纵队5000官兵在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的率领下,由平西(北平以西)出发挺进冀东。他们先后打下南口、居庸关和昌平、蓟县、迁安等县城,建立了多个抗日政府,切断了北宁铁路,有力地策应了冀东大暴动。
冀东暴动震惊世界,全国抗日军民无不欢欣鼓舞。延安方面发来贺电,“以十万分的高兴”热烈庆祝此次胜利。不过,在看似大好的形势下,却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让邓华和宋时轮忧心忡忡。
首先是敌情严重。冀东暴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日军当时的主力全部用于华中方向,冀东地区十分空虚。但到了10月以后,日军集结了关东军和伪满军十几万人开始对冀东地区实施围剿,将八路军和冀东抗日联军的主力包围在遵化地区。
开滦矿工加入冀东12团
其次是根据地不理想。八路军第4纵原本准备在冀热边区开创根据地,和冀东抗日联军共同开展游击战。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创建根据地呢?延安方面的建议是以雾灵山为中心,但这一带人烟稀少,建立根据地所急需的兵源、粮源问题无法解决。为此,4纵因地制宜,打算在北面的都山建立根据地。可当他们准备攻占都山时,却遭到日伪军的强硬抵抗,最终未能成功。此时庄稼已经收割,部队在没有青纱帐的大平原上无处躲藏,因此只能聚集于贫瘠的山区,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第三是部队素质亟待提升。冀东暴动固然声势浩大,但人数众多的冀东抗日联军却是一支成分复杂、纪律松弛、没有经受正规军事训练的队伍。而八路军第4纵队在都山的战斗中减员很大,特别是老兵损失不小,也急需整顿训练,提升新战士的军政素质。可问题是敌人是不会让你歇下来慢慢整顿训练的,反围剿作战迫在眉睫。
时年31岁的宋时轮和28岁的邓华,都是第一次独当一面,还缺乏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经验,更何况此时全面抗战才进行了一年,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验还很不足,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把存在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觉得部队人数多了目标大,主力部队又太少,对坚持冀东抗日斗争缺乏信心。
这样一来,他们打算把4纵主力撤回平西,同时动员冀东抗日联军也一起撤过去,等来年整顿好了再打回冀东去。他们将这一决定发电报至晋察冀军区,以等待司令员聂荣臻的批示。还没等批示下来,急不可待的宋时轮已经带着两个大队撤走,邓华率另一个大队留下来待命,准备一接到批示就走。
邓华(左三)、宋时轮(右二)等人合影
宋时轮和邓华之所以要把部队带回平西,还是因为平西地区物资充足,敌情相对不严重,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民都有浓重的乡土情结,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因此要组织一支以农民为主体、尚未经过动员整顿、人数多达10万的队伍远离家乡,必然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延安方面不同意西撤,毛、朱、彭联名致电聂荣臻,明确指出主要力量要放在白河以东。当河北地方领导把这一指示向邓华作了传达后,邓华表示,光自己一个支队没法坚持,需要把宋时轮带走的两个支队调回来。就在邓华准备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留在冀东打游击的时候,宋时轮致电邓华,说敌人正在大举进攻,要邓华赶紧领人西撤。
八路军在训练中
宋时轮是铁了心要西撤,而邓华则左右为难。作为政委,邓华当然应该顾全大局,坚决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但眼下的局面又让他信心不足。朱彭首长这时候再次致电宋时轮、邓华,明说在当前这个形势下,西撤有非常大的困难,强调“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能西撤。
就在此时,4纵得到确切情报,日军从华中战区抽调了一个旅团开赴冀东,这样一来,日军在冀东的力量大大加强,敌情相当严重,必须立即做出最终决策。
1938年10月8日,4纵和抗日联军主要领导在九间房村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去留问题。邓华在会上说,冀东平原离北平和天津太近,公路铁路密集,便于敌人机动,在这里开展游击战条件太差,因此大家要赶紧撤到平西根据地整训,等来年再寻找机会返回冀东。
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李运昌不同意西撤,他认为局势还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主张在原地边战斗边整训,同时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这是符合总部指示精神的。他在会上发出警告:几万人集中起来撤退,这无异于自我暴露,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必然会造成严重损失。
事后证明,李运昌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宋时轮和邓华认为局势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否决了李运昌的意见,下令西撤。
李运昌
10月中旬,4纵和抗联开始西撤,规模之大,超过了从江西出发长征的红军。西撤的路上没有根据地依托,部队吃穿两难。抗联的战士远离家乡,人心不稳,在遇到敌军伏击后纷纷溃散,坚持战斗的部队伤亡惨重,最终到达平西根据地的不足1000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继续西进,必将全军覆没。李运昌决定停止西进,返回冀东。但在东返的路上他们遭到敌人围追堵截,部队不断减员,最终只剩下130人,几乎全军覆没。
平西大撤退完全是一场灾难,好不容易拉起来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溃散,让冀东暴动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八路军第4纵队也在这次事件中蒙受了巨大损失。4个月后,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地区成立,萧克任司令员,统一指挥当地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第4纵队的番号从此撤销,4纵也成了八路军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纵队。
延安和八路军总部对平西撤退的重大损失痛心不已,宋时轮和邓华也为此受到严厉批评,算是交了一笔代价高昂的学费。不过,就当时的严重局面来看,西撤的决策固然欠妥,但谁又能保证留在冀东就能打开局面呢?要想在敌军重兵压境的关头,把多达十万之众的一支临时队伍保存下来,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没有先例。让宋时轮和邓华去破解这样的难题,也是勉为其难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