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水经注原文及解释(水经注水道名典)

水经注原文及解释(水经注水道名典)郦道元从小就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随父亲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而郦道元每次都会认真观察水流的情况。出仕以来,郦道元曾到多地任职,走过许多名川大山,尤其对各地的河流湖泊了然于胸。在公余之暇,郦道元便有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这些地理文献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跋山涉水,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有时还会走访乡民,采集民间的歌谣和谚语以及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慢慢地,他日积月累,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同时,郦道元还非常爱好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的书籍,更是潜心研读。他读书非常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明白,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由于他读了许多书,这才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此外,郦道

《水经注》是中国北魏郦道元倾尽毕生心血注解的地理名著。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现在流传的刻本除了“《永乐大典》本”以外,要数明代的黄省曾刻本最为珍贵。

~~~~~~~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而汉化政策的实施更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因而产生了像《水经注》《颜氏家训》和《洛阳伽蓝记》这样的名著。而《水经注》的撰者郦道元就是北魏时期的名臣,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并倾尽毕生心血为《水经》作注,最终撰成了三十万字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名著。清初学者张岱曾评价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 ,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可见张岱评价之高。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苏州的刻书大家黄省曾据宋代旧本重新刻印了一部《水经注》,成为明代《水经注》的第一个版本,对后来《水经注》的刊刻极具参考价值。如今,翻开这部记载地理的名作,似乎在那字里行间看到了崖间的激湍飞流,听到了小溪中的潺潺水声。

郦道元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郦范因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所以郦道元从小便和父母居住在山东青州。郦道元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地理类著作,出仕后担任尚书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他跟随孝文帝出巡北方。他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因此被提拔为侍御史。但他为政严苛,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不久,郦道元被贬到了冀州任职,在冀州的三年时间里,他执法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致冀州的盗贼纷纷逃到了他地,冀州更是“化行政浃,盗息民安”。后来,他又任鲁阳郡太守,而当时的鲁阳郡则是“地僻山隅,俗染剽悍,火种刀耕,人鲜知学”。郦道元来到此地后,建立学校,教化乡民,没多久鲁阳人便“释金革而诵弦歌,家诗书而户礼乐”。到了魏明帝时期,郦道元担任河南尹,治理京师洛阳,并成功地平定了扬州刺史元法僧的叛乱,被魏明帝授予御史中尉一职。郦道元身为御史中尉,更是秉公无私,因此得罪了不少皇室成员。有一次,皇室元微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得知情况后,秉公执法,查明真相,元渊得以昭雪,但却被元微嫉恨于心。当时,汝南王元悦有一个男宠叫丘念,他不学无术,肆意弄权,甚至官员的委派都取决于他。郦道元查明实情后,将他逮捕入狱,元悦奏明太后,希望保住丘念的性命,可就在懿旨下达之前郦道元就抢先处死了丘念,并检举元悦的违法行为,因此被元悦怀恨于心。

水经注原文及解释(水经注水道名典)(1)

▲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终于撰成一部不朽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上图为明代刻本《水经注》

北魏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夤想要发动叛乱,皇室元微和元悦便借刀杀人,竭力劝说胡太后派郦道元前往长安监视萧宝夤。胡太后准其所请,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前往关中监视萧宝夤。郦道元来到长安后,萧宝夤十分恐惧,他知道郦道元执法严明,为政苛刻,曾经平定过扬州刺史的叛乱,唯恐自己成为第二个扬州刺史。于是,他抢先发难,命令部将郭子恢将郦道元围困在阴盘驿(今陕西省西安临潼一带),等水尽粮绝后,郭子恢令人杀害了郦道元和他的两个弟弟及两个儿子,一代名臣便身死阴盘驿。第二年,朝廷收复了长安,郦道元被葬回了洛阳,还被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和冀州刺史。郦道元虽然含恨而终,但他平生所著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实地考察 涉水撰名著

郦道元从小就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随父亲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而郦道元每次都会认真观察水流的情况。出仕以来,郦道元曾到多地任职,走过许多名川大山,尤其对各地的河流湖泊了然于胸。在公余之暇,郦道元便有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这些地理文献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跋山涉水,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有时还会走访乡民,采集民间的歌谣和谚语以及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慢慢地,他日积月累,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同时,郦道元还非常爱好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的书籍,更是潜心研读。他读书非常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明白,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由于他读了许多书,这才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此外,郦道元还写了不少著作,“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可惜的是,《本志》和《七聘》都已经佚失了。

郦道元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著作的研读,觉得前人的地理著作都过于简略,比如流传下来的《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等,而其中有不少内容都是神话传说,许多地域都是虚构出来的,并不算是严谨的地理学著作。东汉、三国时期,有个叫桑钦的人写了一部《水经》,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之处。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因此以往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于是,郦道元决心给《水经》作注,写出一部严谨的地理著作,以反映北魏时期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因此,他大量引用文献资料,所引的文献多达480种,其中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经过多年的注解,终于撰成了不朽的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他在《水经注》序言中提出了创作经历,认为进行野外的实地考察极为重要。这部书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他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流传下来的《水经》记录的河流数量有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多达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这样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的方式,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该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的北魏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中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光如此,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可见郦道元足迹之广,眼界之宽。

郦道元一心为国,忠于朝廷,在他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郦孝友继承了他的爵位,因而这部《水经注》便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开来。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始整理国家藏书,《水经注》的抄本便被著录在《隋书·经籍志》中,卷数为四十卷,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抄本。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非常成熟,当时刊刻过两次,只可惜北宋刻本都已经亡佚。到了南宋时期,又刻印过一次《水经注》,可惜流传至今的南宋本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如今这部残本就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时,《水经注》被抄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所知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抄本。明代的《水经注》有三个版本,而明代的第一个版本便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黄省曾刻本。

地理双璧 复古刻佳本

明代中期以来,朝政腐败,宦官当道,尤其嘉靖年间,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妄想长生不老,再加上权臣严嵩把持朝政,内忧外患,使财政出现了空前的困难,以致“边贡费繁,加以土木祷祀,月无虚日,帑藏匮竭”。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风气也为之变坏,人心涣散,许多人对现实极为不满,因此,在思想上就出现了“与朱子背驰”的“异端”学说。而在文学上则产生了反对台阁体诗文的“前七子”,其中李梦阳和何景明都是明弘治年间的进士,他们主张文学复古,摒弃那种靡靡之音,因此“天下语诗文,必称何李”。在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之后,又出现了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被称为“后七子”,他们大多是嘉靖年间的进士。“诸人多年少,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因而“七子之名播天下”。他们提倡诗文复古,反对严嵩专权,而在“后七子”中,名气最大的便是王世贞,其“摹秦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而这种复古之风反映在古籍的刊刻上便是大量仿刻宋代的旧本,这一时期的刻本也被称为“嘉靖本”。

水经注原文及解释(水经注水道名典)(2)

▲ 明代的书籍刻版

当时,苏州成为古籍刊刻的发源地,著名的刻书家黄省曾便是苏州人。黄省曾幼时即聪明好学,闻名乡里,“甫成童,综贯百氏,为文恒屈其贤豪”。由于黄省曾的祖上颇有家财,他便和兄长黄鲁曾散尽家财,“尽以购书读之”。他曾多次应试,但一直没考中进士,于是绝意仕途,醉心于山川之间。后来,他“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在跟随“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学诗期间,他也热衷于文学复古。于是,他以宋版书为底本,刊刻了不少书籍,如《唐留义诗》《楚辞章句》等书,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嘉靖十三年合刻的《水经注》和《山海经》。黄省曾认为“二经一主叙山,而水归详缀;一专纪水,而山亦寓列。山者水之根柢,水者山之委枝”,因此将二经合刊在一起,终成山水著作的双璧。此后,《水经注》广为流传。而黄省曾所刻的这部《水经注》就是典型的嘉靖本,纸张为韧性较好的白棉纸,字体采用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字体,却又比欧体字更为方板整齐,看上去整齐划一,堪称《水经注》的善本。

《水经注》对《水经》作了大量的阐述和补充,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且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在《水经·巨洋水注》中,郦道元写下了“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棹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的名句。在《济水注》中,郦道元描述静池则“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而他的那篇《三峡》更是千古名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今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清代大诗人沈德潜年轻时读《水经注》后,曾称赞郦道元说:“服其真能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路。所成文章,有钩采群书,造语选辞,句斤字削,于经史子集中别开面目,若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者”,可见沈德潜的评价是何等之高。

郦道元的身影虽然远去,但他的这部不朽名作—《水经注》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给人们描绘了那1252条河流的走向并讲述着1400多年前那些河流湖泊所发生的故事。

文/余闯 标题书法/夏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