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勋真实历史记录(张勋在南京捕杀剪辫者1000人)

张勋真实历史记录(张勋在南京捕杀剪辫者1000人)张勋还曾经扬言:“当完发以见先人,有敢毁吾发者,吾与俱死。”真是把辫子看得比命还重要。戎装的张勋。但是,有一位地方大员强硬抵制“剪辫令”,那就是担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勋。他和他率领的武卫前军(后改称“定武军”)垂辫如故。从大总统袁世凯的角度来看,张勋身为高级将领,拒绝剪辫的举动是很坏的示范,大大削弱了政令的权威性。因此,他派专使南下徐州,劝说张勋剪辫子。张勋接待了专使,将他领到一处棺材旁,指着棺材说:“可死不可从。”专使傻眼了,无奈回京复命。袁世凯也拿他没办法,只好默许他及其所部官兵留辫。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张勋被称为“辫帅”,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众所周知,清朝灭亡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发令”,要求男子:“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这一政令发到地方,陆陆续续得到落实,大部分人懂得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生活。

1914年6月,袁世凯政府又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敦促那些顽固分子尽早剪辫。在这场运动中,政府官员、军人理应起模范带头作用。“规程”中特意提到:“凡政府官员不剪发者,停止其职务”。

张勋真实历史记录(张勋在南京捕杀剪辫者1000人)(1)

张勋。

但是,有一位地方大员强硬抵制“剪辫令”,那就是担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勋。他和他率领的武卫前军(后改称“定武军”)垂辫如故。

从大总统袁世凯的角度来看,张勋身为高级将领,拒绝剪辫的举动是很坏的示范,大大削弱了政令的权威性。因此,他派专使南下徐州,劝说张勋剪辫子。

张勋接待了专使,将他领到一处棺材旁,指着棺材说:“可死不可从。”专使傻眼了,无奈回京复命。袁世凯也拿他没办法,只好默许他及其所部官兵留辫。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张勋被称为“辫帅”,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张勋真实历史记录(张勋在南京捕杀剪辫者1000人)(2)

戎装的张勋。

张勋还曾经扬言:“当完发以见先人,有敢毁吾发者,吾与俱死。”真是把辫子看得比命还重要。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张勋率部驻守南京,他一度紧闭城门,在城内搜捕剪辫者,滥捕滥杀。“壮丁、学生多有剪发辫者,悉拘杀不赦”,罹祸青年多达千人!一时间南京城内哭声震天,血流成河,张勋所部官兵称之为“杀和尚头”。

张勋这般不惜代价地守护辫子,很显然源自他对清朝的愚忠,大清都被历史埋葬了,他还不能顺势而为。

进一步说,张勋的愚忠是如何形成的呢?可能是因为他死脑筋、思维定势,但更可能来自他的升迁之路,让他感受到“皇恩浩荡”。

张勋真实历史记录(张勋在南京捕杀剪辫者1000人)(3)

辫子军。

1854年12月,张勋出生于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小年纪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吃一口饭都难。15岁那年进入官吏之家当仆役,后来在主人的举荐下,从军入伍。

当了兵的张勋如鱼得水,屡立战功,屡获升迁,到1901年的时候已得到了正二品的提督总兵衔。

经袁世凯举荐,1901-1903年,张勋担任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保卫工作,深受两宫信任。清朝灭亡时,张勋傲视群雄,成为罕有其匹的从一品大员。

从饱受冷眼的仆役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从缺衣少食的穷人到妻妾成群的土豪,张勋的发家史依赖于清朝的体制,他当然要感谢朝廷、感谢皇上。他有着知恩必报的性格,这就是他不剪辫子、谋求复辟的根源。

张勋真实历史记录(张勋在南京捕杀剪辫者1000人)(4)

辫子军。

1912年初,清廷灭亡前夕,张勋托人给恩公袁世凯带话:“君臣之义不敢忘,袁公之知不忍负。袁公不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你袁世凯对我有恩,但是如果你辜负朝廷,那就别怪我背叛你。

果然,进入民国,袁世凯对清廷的态度引发张勋严重不满,两个人从此分道扬镳。

张勋一门心思复辟清室。我们都知道他1917年发起的“丁巳复辟”,其实他早在1913年就有过谋划。当年初,他联络隐居在青岛的溥伟等王公旧臣,打算反袁复辟,只是消息提前泄露,被袁化解于无形。

在那个年代,张勋的大辫子和复辟行动都沦为人们的笑柄。不过,人们在嘲笑的同时,又对他有几分尊重。他对清廷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至死不渝。

孙中山先生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他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

民国将领欧阳武评价张勋道:“戴发效孤忠,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清末民初之际,张勋的所作所为可笑又可敬,真让人无从说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