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抗疫案例(使命传承责任担当)
非遗项目抗疫案例(使命传承责任担当)保护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所在地:北京走近非遗非遗项目:宫廷正骨项目级别:国家级
堪当时代使命 尽展非遗风采
宫廷正骨传承至今已近两百年,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学术思想、手法疗效均有独到之处,代表人物为清代宫廷御医夏锡五先生(已故)、夏氏传人吴定寰教授(已故)及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钢主任。
自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以来,刘钢主任深感医务工作者所应担当的责任与义务,时刻关注新冠病毒的传播及治疗,积极配合社会及单位,减少外出,避免聚集,从而切断传染途径。
2020年2月中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宫廷正骨)”代表性传承人刘钢受邀参加北京日报客户端和北京市文旅局合作推出的“抗击疫情 北京非遗公开课”节目的录制,传承人刘钢与徒弟共同录制了一期关于颈椎病、腰椎病患者在家自我康复和锻炼的教学视频,并于2月20日上交文旅局非遗处,为抗击疫情,做出宫廷正骨人的努力。
走近非遗
非遗项目:宫廷正骨
项目级别:国家级
所在地:北京
保护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宫廷正骨”学术流派,作为北京地区中医骨科重要的学术流派,源自清末上驷院绰班处。因蒙医多擅长正骨医术,清军在同周边民族的征战中,选拔大批蒙古医生随军出征,专为八旗将士治伤。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后,因蒙医与代表汉民族文化的太医院制度不符,故随军蒙古正骨医生任职于上驷院,形成了太医院骨科与上驷院蒙医正骨共存的局面。
清·嘉庆初年,太医院正骨科划归上驷院绰班处,自此太医院不再设立正骨科,上驷院绰班处成为清廷唯一正骨机构。绰班处由蒙古医生长带领蒙古医士值勤,负责治疗皇亲国戚骨伤病患,并负责绰班医生教学培训。
最后一任上驷院绰班处蒙古医生长夏锡五先生,在清政府灭亡后,出宫开设“松山堂”正骨科诊所,悬壶行医,将上驷院绰班处正骨技法带到民间。
夏锡五之女婿吴定寰教授,传承了夏老的正骨技艺,箕裘相继,刻意钻研,秉承“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施术要旨,继承了“知详备细、心慈术狠”的学术思想,遵循“正,整,接,实”的治疗原则,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轻,柔,透,巧”的手法特点,最终创立了“宫廷正骨”学术体系。
目前可考证到最早的上驷院绰班处御医为清·道光年间的德寿田,传承至今共六代。
2006 年,宫廷正骨列入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 年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正如骨科专家尚天裕所讲:宫廷正骨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清末宫廷御医夏锡五先生是上驷院绰班处最后一任蒙古医生长,是北京地区著名骨科医生,有很高的造诣。其嫡传弟子吴定寰教授系得夏老真传,技艺精湛,刘钢主任全面继承了宫廷正骨学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技艺,并又有创新和发展。刘钢主任于70年代投师吴老门下,聆听明训,得其厚教,师承授受,遵循吴老的学术思想,秉承“重手法、辅药物、佐器具”的治疗原则,并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使宫廷正骨不断创新发展。
传承谱系
刘钢主任医师是北京市著名中医专家,师从吴定寰教授,悉得真传,技艺精湛,全面继承和总结宫廷正骨学术思想、手法治疗,如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手法秉承“轻”、“柔”、“透”、“巧”四字为原则;在治疗骨折、关节脱位方面,继承“正”、“整”、“接”、“实”的治疗理念,遵循“重手法,辅药物,佐器具”的治疗原则,并以之应用于临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刘钢主任在沿袭传统宫廷正骨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通痹膏、夏季贴敷药膏、颈腰膝特色熥药及手足泡洗中药等。
吴定寰名家研究室团队
刘钢主任为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正骨代表性传承人,手法治疗的方法、技巧,保持了宫廷正骨学派的原貌,并且在很多治疗手法、技巧方面有创新和发展,并经常以培训、带教等形式向进修学员及年轻医师传授其治疗经验、技巧,使宝贵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和治疗手法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为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学习交流提供了范本,同时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