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名人名言(蒲松龄笔下的齐天大圣)
孙悟空的名人名言(蒲松龄笔下的齐天大圣)如果没有通篇阅读《聊斋志异》,很少有人会把蒲松龄和“齐天大圣”联系起来,但是《齐天大圣》确是蒲松龄记录和“再创作。这篇小说不足1500字,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饱满。文中没有《西游记》中“师父”“二师兄”“沙师弟”以及白龙马等重要角色,更没有斩妖除怪的“九九八十一难”,而是孙悟空和两个凡人以及财星的故事。《田七郎》《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素有“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的美誉,鲁迅先生评价 “《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因此,提起《聊斋志异》,通常想到的是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通常想到的文学形象有聂小倩、辛十四娘、莲香、宦娘、鸦头,以及《画皮》《促织》《梦狼》《骂鸭》等章节。《婴宁》《赵城虎》
《西游记》(吴承恩版)是四大名著之一,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形象,聪颖、忠诚、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是一个“高大上”和近乎完美的形象。
《吴承恩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造型
《西游记》如同一条大河,源头是唐朝的西游传说,在奔涌入海的过程中,不断有支流汇入,经过充实、丰富和提炼,延续至明代出现“集大成”版本的《西游记》。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流传于世,内容和字数差距很大,如世德堂本62万字,而《西游记传》7万字。当然,无论哪个版本都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脉络,围绕“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五圣成真”。
然而,还有一个版本的“齐天大圣”,与《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差别很大,而这个版本,源自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短篇小说《齐天大圣》。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素有“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的美誉,鲁迅先生评价 “《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因此,提起《聊斋志异》,通常想到的是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通常想到的文学形象有聂小倩、辛十四娘、莲香、宦娘、鸦头,以及《画皮》《促织》《梦狼》《骂鸭》等章节。
《婴宁》
《赵城虎》
《田七郎》
如果没有通篇阅读《聊斋志异》,很少有人会把蒲松龄和“齐天大圣”联系起来,但是《齐天大圣》确是蒲松龄记录和“再创作。这篇小说不足1500字,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饱满。文中没有《西游记》中“师父”“二师兄”“沙师弟”以及白龙马等重要角色,更没有斩妖除怪的“九九八十一难”,而是孙悟空和两个凡人以及财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福建,有人可能会问了,蒲松龄在山东淄川,怎么会记载了这个远在三千里之外的故事呢?其实,故事的主人公许盛和他哥哥许成老家的是山东兖州的,和蒲松龄算是半个老乡。兄弟二人到福建做生意,但是一直没有购全货品。其他的客商说“齐天大圣”最灵验,商量去大圣庙祈求保佑,许盛出于好奇,跟着许成和大伙儿前去。大圣庙“殿阁连蔓,穷极弘丽”,而大圣像“猴首人身,盖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生意人都信奉财神,有的信奉“四面八方一个中”的九路财神”,尤其供奉关公、范蠡、赵公明、刘海蟾等神,还有的生意人逢庙必入,逢神必拜,即便是内心不怎么相信,也随大众磕头祷告走走形式,反正敬神总没有坏处。但是许盛和大哥许成完全是两类人,在大哥和众人一起焚香奠酒虔诚祷告时,许盛不仅心中暗自嘲讽,还自作主张,一走了之。
面对大哥的责怪,许盛坚持认为孙悟空是虚构的人物,不值得信奉。并提着孙悟空的名字公开“叫板”,说刀劈雷打,自己承担。大家劝阻无效,怕和他在一起遭连累,都躲得远远的。“报应”来得很快,到了晚上许盛开始头疼,然后是腿疼。众人劝他去大圣庙祷告,许盛坚决不去。结果,腿上长了大疮,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是许盛明知是神灵责罚,也不去请罪,反而和神灵“杠”上了。他哥哥许成偷偷替他去祷告,但是没什么效果。一个月后,这个大疮刚好,又长了一个更大更严重的。又过了一个多月,伤势才渐渐好转,不料,他哥哥许成得了大病。这下,许盛抓住了把柄,“我生病你们说是因为我不敬神,可是你这敬神的怎么也得了大病?所以说我的病和敬神不敬神没关系。”他哥哥责怪他因为对神灵不敬,不仅自己受苦还连累别人,但是许盛说自己受那么多苦都坚持不祷告,现在更不能改变操守了。他找来郎中给哥哥开了一副药,结果不仅病情没有好转,哥哥反而死了。
这样一来,“倔强的许盛”成了“愤怒的许盛”,他装殓好哥哥之后,只身一人去大圣庙“讨说法”,指责孙悟空把他哥哥害了,嫁祸于他。如果孙悟空是真神,就把他哥哥救活,他愿做孙悟空的弟子;如果救不活,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他要象孙悟空对待“三清”一样处置孙悟空。
三清殿
孙悟空处置“三清”是个什么梗?原来孙悟空在车迟国的三清殿,把供奉的三清(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的塑像扔茅坑。许盛以此威胁孙悟空,如果他哥哥不能复活,孙悟空就不是真神,他就把大圣庙里孙悟空的塑像也扔进茅坑。
这下,“沉默的孙悟空”也成了“愤怒的孙悟空”。他趁着晚上许盛睡着的时候,进了他的梦境,明确告诉许盛,腿上的大疮是他所为,是为了惩罚许盛对他无礼,但是许盛还不悔悟,本是准备把他送入拔舌狱中,念他一生刚正耿直,暂且饶了他。但是他哥哥的死却与孙悟空无关,是许盛自己请来庸医害死的。
说到这里,孙悟空的“小暴脾气”上来了,“我若不稍施法力让你哥哥活过来,更使你们这些狂妄之徒有话说了”。
如果说许盛“犟得象牛一样”,孙悟空则“犟得象橛儿一样”,他派一名青衣使者去找阎王“捞人”。使者告诉孙悟空,人死三天之后,名单已经发到天庭了,这事儿不好办了。孙悟空哪管这些,这可是在生死簿上把自己名字划去,随意涂改“档案”的主儿。他给阎王写了一张“条儿”,让青衣使者拿着找阎王。果然,阎王很给面子,名单不在自己管辖范围内,他拿着“条儿”请示了南斗星和北斗星,让使者带着回了许成。许盛见哥哥真回来了,相信孙悟空是真神,赶紧叩谢。孙悟空让他们赶紧回去,并许诺如许盛能回心向善,他将替弟兄二人降福。
许盛梦中惊醒,打开棺材看看,哥哥已经苏醒。从此,许盛诚心诚意信奉齐天大圣。
如果到此结束,那么故事也算完整,有头有尾有情节,但是孙悟空的形象仅限于惩罚许盛的无礼和挽救被庸医治死的许成,还不算太丰满。再说,也浪费了许盛当初和孙悟空置气时,所说的“如果孙悟空把哥哥救活,愿做孙悟空的弟子”这一伏笔,以及孙悟空“如果一心向善,他将替二人降福”的许诺。
故事的后半段是兄弟二人“因病致贫”,本来货品就没购齐,还把本钱耗去一半,两人整天唉声叹气。一天,许盛在城外遇到一个穿粗布衣服人(褐衣人),那人听了他的诉苦后,主动说带他去散散心。并施了法术,驾起筋斗云,到了一个“琉璃世界”,许盛很惊奇,问这是什么地方,褐衣人告诉他这是天宫。二人游览时遇到一位老翁,在老翁的府邸喝茶时,褐衣人说许盛是他的弟子,从山东千里迢迢来到福建做生意,遇到困难了,并向老翁索要许盛的见面礼。老翁让小童拿来一盘白石子,让许盛自己拿。许盛拿了六枚,褐衣人又替许盛拿了六枚。回到地面后,许盛明白了褐衣人就是齐天大圣,虽然他早已忘了“做弟子”的许诺,但孙悟空一直没忘,而且由于许盛一心向善,孙悟空不仅认下了这个徒弟,还替他讨要了钱财。那位老翁实际是财星,那十二枚白石子实际是十二分利钱。
许盛和他哥哥凭借这些利钱大赚一笔,发家致富。以后只要到福建,必定去大圣庙祈祷,也算是拜见师傅。其他人的祷告成功率或高或低,而许盛的祈祷则是百分之百灵验。
皮影版《西游记》
从这个故事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这个版本的齐天大圣的故事和《西游记》没有直接的联系,脾气秉性也有所不同,但还是依稀看到《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影子,以及两者的重合部分。比如是非分明、嫉恶如仇、即一心向善又教人向善,还有点爱面子和小脾气,不过相比而言,《聊斋志异》版的齐天大圣更接地气,少了跋山涉水,少了降妖除魔,但多了人情味儿,多了烟火气息。
正如大海里的水很难分清来自哪条大河或者哪条小溪,《西游记》里的素材也很难分辨来自哪个文人之笔或者哪个艺人之口,但是《聊斋志异》中的齐天大圣很有可能为《西游记》提供了人物的刻画和性格的描摹,抑或是互相的印证和补充。其实在山东和福建等地,也确实建有大圣庙,民众一般把齐天大圣当做财神和雨神,当做雨神可能与孙悟空经常调遣龙王行雨有关,而当做财神可能与《聊斋志异》中齐天大圣的故事有关。这个版本的齐天大圣在其他典籍中鲜有记载,幸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详细的记载和精彩的再现,才使得这个故事得以记录和传播,为古典小说文库保留了一份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的作品,更为《西游记》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活化石”般的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