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大全全部(戏曲小百科莆仙戏)
莆仙戏大全全部(戏曲小百科莆仙戏)·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艺术特色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 “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艺术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
角色行当
剧种形成于宋末元初。早期的“兴化七子班”有7个角色行当,即生、旦、靓妆(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末、外、贴、丑。从清初开始出现“八仙子弟”的体制。因演正戏之前,常加“弄八仙”,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额,故加老旦凑成“八仙子弟”,即生、旦、净、末、外、老、贴、丑,俗称“八阳”或“八艳”;净角俗称“靓妆”。清末,戏班迅速发展,角色又有增加,通常为9至10个。即“八仙”外加“副生”、“四旦”(即花旦)。
·
身段科介
表演基本科介集中在步、手、肩3个部分,分工细腻。“步法”分有正生“三步行”、“抬步”、“摇步”、“拖步”等,正旦有“蹀步”、“云步”、“鹤步”,净角有“挑步”、“摸田螺”等,末角有“老人步”、“三脚杖”、“院子步”等,丑角有“七步溜”、“蹑步”、“跹步”等。其中旦角的“蹀步”最有特色,分有“细蹀”、“中蹀”、“粗蹀”3种,表演时两脚并拢,足尖一翘一落,膝盖紧夹,足尖着力,搓挪行进,均表现古代女子婀娜行姿。生角举步时足尖稍抬起,踏地时膝盖稍曲即又伸直,表现儒雅、稳重的风度。靓妆、末角举步时足尖斜向上翘起,弯膝、跨大步,谓之“挑步”,表现老成、庄重之态。“手法”则要求手随眼转。指法有“姜芽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成半圆形,两手扣在胸前,走步时一上一下地扭动。生、旦常用此手势表示文雅、温柔。生、旦角也用“香橼手”,食指稍为突出,与大拇指紧靠一起,为莆仙戏特有的一种指法。小生、贴旦也用“兰花手”,五指稍伸,像兰花叶。还有扮赵匡胤用“龙爪手”,扮演白髯口老者所用“梅花手”,丑角所用“啄手”等,都很有特色。
·
特色技艺
扫地裙:在《叶里娘》剧目里,叶里娘手捧血书到金銮殿上本,一路行走时,运用莆仙戏特有的“扫地裙”表演,演员身穿又长又大的“扫地裙”,裙沿拖地,用细碎的蹀步行进,脚尖把前面裙子轻轻挑起,可以前进、后退、左右旋转。
伡椅: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里,祝英台到梁山伯家中灵堂哭吊后,进入梁的书房,见到梁的坐椅,不胜思念,用“伡肩”、“伡椅”表演动作,表现祝好像见到梁就在身边,重新与他相会。
牵狗:在《杀狗记》里,迎春牵狗场面,没有唱词与道白的哑剧表演。迎春奉主娘之命,到王婆家买狗并牵回。用虚拟动作,通过各种鼓点配合各种身段和动作,组成一套牵狗舞蹈。
抬轿子:在《春草闯堂》里,通过“知府坐轿,春草伴行”,变成“春草坐轿,知府作跟班”的喜剧性动作表演,分别塑造勇敢机智的春草和世故圆滑的知府形象。
搬椅:在《鸭子丑小传》剧目里,运用传统艺术表现现代生活。阿丑审妻一场,以椅子为道具,通过搬椅、坐椅等一系列既是戏曲化又是生活化的动作,刻划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阿丑这个喜剧人物的艺术形象。
·
面部妆容
莆仙戏传统面部化妆,生、旦角色涂脂抹粉,其他角色(包括老旦)不抹粉,只涂胭脂。行当角色的形象区别主要在眉毛画法上,正生、正旦的眉梢稍为向上;武生、武旦眉形较长而上扬;苦生、苦旦眉头蹙,唇黑不涂胭脂。生眉均比旦眉粗,老旦眉近似正生,泼旦眉瘦而弯。反派角色眉梢下垂,扮奸诈之辈眉形粗如扫帚。
·
·
服饰特点
莆仙戏穿戴有严格的规定,违者受罚,俗谓“宁穿破,不穿错”。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瓦衫、女袄、军背心等,共四篓担行头。演出目连戏时,行头有10多担,乃临时租赁,多供扮神鬼用。
·
供奉戏神
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
雷海青生于莆仙地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宫廷乐师。据《明皇杂录补遗》记载: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攻入长安,俘虏数百名梨园弟子,雷海青也在其中。安禄山命梨园弟子奏曲作乐,雷海青不愿为叛军演奏,便称病不去,但被安禄山强押到场。雷海青拒不为安禄山演奏,举着琵琶奋力往地上一摔,当场砸得粉碎,然后放声大哭。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雷海青肢解。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赠封死难大臣,隆重祭奠了忠贞不贰的雷海青。其后,雷海青化为神祇,忠魂屡屡显圣。传说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时突然遭遇风暴,雷海青在天空显灵救了大家,当时其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挡,只剩下“雷”字的下一半“田”字,因此就被人们盛传为田公元帅。雷海青被历代皇帝先后褒封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田公元帅”、“戏神”等。直到今天,莆仙戏班都供奉着雷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