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心理咨询的作用从何而来)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心理咨询的作用从何而来)1、长篇的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讲解,看着很高大上但是毫无实际意义。一、超过95%的回复都来自于心理咨询师、所谓的心理学者、心理学培训机构、情感工作从业者,真正的来访者的回复寥寥无几。所有来自于咨询师或者专业学者的回复都包含三个方面: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在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超过20万的帖子,它的标题是“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发布该帖的作者描述自己从2017年三月份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但是没有觉得自己获得蜕变和开悟,也没有觉得自己脱胎换骨。因此发出两连击灵魂拷问:心理咨询有用么?心理咨询真的能改变一个人么?笔者认真的读完了这个贴下面超过百条的回复,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咨询的作用从何而来?
心理咨询是一门心理学应用学科。“咨询”一词的英文为“counseling”源自于拉丁语“consultation”,其涵义为商讨、协商。因此,心理咨询的定义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由西方引进,但是发展迅猛,短短20多年的历程,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那个耻于被人喊作“神经病”的时代到可以坦然去和身边的朋友说自己今天去接受了心理咨询。
社会的接纳更是催生了心理咨询师成为了一个超级热门的职业,以至于出现了太多的火箭式上岗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没有经过多年的系统心理学知识学习,没有经过各种心理咨询技术的研究,没有经过长期的个人分析,仅仅拿着一张培训证书就干着这份助人的工作。
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在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超过20万的帖子,它的标题是“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发布该帖的作者描述自己从2017年三月份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但是没有觉得自己获得蜕变和开悟,也没有觉得自己脱胎换骨。因此发出两连击灵魂拷问:心理咨询有用么?心理咨询真的能改变一个人么?
笔者认真的读完了这个贴下面超过百条的回复,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过95%的回复都来自于心理咨询师、所谓的心理学者、心理学培训机构、情感工作从业者,真正的来访者的回复寥寥无几。所有来自于咨询师或者专业学者的回复都包含三个方面:
1、长篇的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讲解,看着很高大上但是毫无实际意义。
2、心理咨询是有用的,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言下之意就是需要很多的钱。
3、来访者之所以有没有感觉到有用是来访者的问题,是来访者不够坚持。
二、寥寥的来访者的回复中,基本上都是说自己经历的心理咨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咨询师情商极低,生搬硬套的使用技术,谈吐让人不舒服,利用专业骗取感情,提醒大家慎重选择心理咨询。
2、心理医生了解了来访者的情况,但是无能为力,那就开个药吧,有没有效果试试看。
3、学校的咨询师根本不遵守保密原则,并且夸大自己的症状告知学校,导致自己对心理咨询一生黑,从此不信任任何心理咨询师。
三、心理行业内相互攻击:CBT攻击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攻击心理咨询师等等。学过心理学或者了解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在心理咨询中的技术有很多的不同流派,其中四大技术主要是: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本疗法。
在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流派之争由来已久,不同的咨询师会选择不同的流派技术,因此也就卷入了这个纷争之中。但是某咨询技术的好还是不好真是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这种相互的攻击显得咨询师本身非常的无知和自恋,只能让来访者变得更加的迷茫。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咨询?什么样的咨询才有可能有用?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助人者?笔者是一位以精神分析为主要技术的咨询师,一直很想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写一点东西,苦于时间和文笔能力有限,更担心自己写的东西不够专业和中肯而裹足不前,思绪再三还是决定写点东西,就当是抛砖引玉,而这些东西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流派之争和行业界定。
心理咨询中什么在起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1、是一种专业,一种职业,需要对职业负责,既需要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又要掌握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
2、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包括:
非标准化方法:心理咨询;
标准化方法:心理治疗;不包括药物的使用。
3、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解决的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行为问题。不帮助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也即是说心理咨询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即我们俗称的“咨访关系”);心理咨询的技术(即我们所说的各个流派技术);心理咨询的设置(即心理咨询中的规则和伦理等)。
笔者认为是这三个部分在咨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这三个部分的作用排序中以咨访关系为绝对地位,心理咨询的设置次之,而被很多咨询师最为看重的流派技术恰恰是处于作用序列的末位的。
一、咨访关系
所有的咨询师在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学到一句话:“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能够进行的基础,也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如何做到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却是无法控制的,在咨询行业爆出来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咨访关系出了问题,包括双重关系,多重关系,色情移情,介入家庭,干预生活等等。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句话:“一切事物与生物,都永恒的处在一种关系状态中,而这种关系,赋予了我们意义”。那么到底咨访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咨访关系”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特指在心理咨询/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临床咨访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互为信任的“治疗联盟”关系。具有:
职业性:
心理咨询师是一份职业,因此咨访关系是一种有明确目的,规范化的特定工作关系,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只针对来访者的求助进行工作,所有的工作也仅限于咨询室的空间,对来访者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实际情境不作任何的介入。
平等性:
咨访关系中的平等特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人格上始终处于平等的状态,不管坐在咨询师面前的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还是身价不菲的大老总,在咨询中他们只有唯一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求助者”咨询师不可以对他们有任何评论性的言语。
限定性:
双重关系甚至于多重关系是心理咨询的禁忌,因为这会引起咨询师的角色混乱,丧失客观和中立,从而导致各种误解、猜疑、偏见甚至于更严重的难以预料的纠纷和事故。
在出现咨询问题的关系中往往会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而出现:谋取不当受益;色情移情;非礼异性来访;陷入感情旋涡破坏家庭;成为所谓的朋友等问题。
这些现象在新手咨询师中间出现的几率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急需要个案来练习咨询技术,因此常常不愿意拒绝难得的咨询机会,当然一些有经验的咨询师也会因为无法拒绝别人的恳求和推崇而自恋作祟犯下该错误。
自助性: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咨询师非常自豪的说:“我的来访者在我的帮助下发生了多大多大的变化,如果不是我的话,这个来访者就会怎么样怎么样。”在这个时刻往往咨询师就陷入了一个想象性的自恋中去了,认为自己就是来访者的“救世主”而把“助人自助”的原则抛到九霄云外了。
其结果就是这个来访者把咨询师当做了救命稻草,随时随地的要和咨询师保持链接,俨然成为了一个退行到婴儿时期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试问这样的咨询又怎么会有用呢?
因此良好的咨访关系一定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人格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纯粹关系,这才有可能让你的来访者自爱、自尊、自立、自强,才会让来访者有一天有力量和咨询师分离,才会让你的来访者说:“我也不知道我的咨询师对我做了什么,他(她)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是我就是不一样了”。
二、心理咨询的设置
设置,英文单词:setting或frame,指的是咨询中的规则。设置是心理咨询中的律法,如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法规,是不可逾越的。
心理咨询的设置对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是一种保护,正是因为有了设置两个陌生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信任,使得咨询工作得以开展,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咨访双方的熟悉程度增加,很多咨询师和来访者就开始慢慢觉得设置是一种阻碍,他们就会尝试去突破这个设置,比如来访者想更多的去了解咨询师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而咨询师也想更多的去了解来访者的经济生活,感情生活等等。而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宣告该咨询工作的失败,而且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纠纷和后果。
心理咨询的各个流派对于设置都非常的重视,尤其对于笔者工作的精神分析技术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工具主要就是语言,而在语言之外,分析师能够使用的另一个工具就是设置。因此我们来看看设置如此重要的意义或者功能都是哪些?
首先,对于心理咨询来说,设置就像一个容器,咨询师把来访者放入这个容器,让来访者在这个容器内展现他的所有行为,包括冲撞、攻击、转移、示爱等。而咨询师就是通过这些行为来了解到来访者的重要心理冲突和客体关系。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咨询术语“抱持”的内涵。
其次,设置是一个边界,规定了咨询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承担着规则的功能。我们知道在精神分析中往往会针对来访者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工作,而在这个情结中最初的规则来自于父亲,因此设置就会承担了这个父亲规则的功能。
工作中,来访者、咨询师还有设置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即父、母、子的三角关系。来访者对待设置的态度就揭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在咨询室内呈现就是这个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初幻想,而在对这一幻想的穿越过程中,来访者更接近了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在临床的咨询工作中,一些咨询师在咨询工作当中表现出来个案停滞、阻抗、过早脱落?往往问题都出在了设置上,因此设置是保证咨询有用的重要因素。
三、心理咨询技术
心理咨询技术重要么?相信绝大多数的心理学从业者都会给以肯定的回答。要不然为什么从业者都戏称进入心理学就是一种“入坑”呢?同时也在说自己成为了一棵“韭菜”!这是因为心理咨询被定义为一个必须持续学习的行业,在你没有熟练掌握了所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咨询流派技术之前,你都没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
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因为我们很多咨询师觉得只要自己掌握的心理咨询技术够深够全,无论来访者在咨询工作中提出了任何问题,都可以给她完备的知识讲解和方法指导那就一定能够做好咨询。
因此很多咨询师就把心理咨询做成了知识宣讲课堂。确实在咨询中无论和来访者聊到什么内容,咨询师都可以旁征博引的传输知识理论,并且在来访者的惊叹和一脸仰慕中洋洋自得,殊不知“知识掩盖真理”。就是在咨询师的知识宣讲中,把来访者的所有问题都掩盖了,成功的让来访者“闭嘴”了。
在我们所熟悉一些咨询技术中,比如:倾听、共情、重复、解释、对质、暗示、自我暴露等等。咨询的根本就是做到倾听、共情,而这恰恰是最难的部分,另外一些比如解释、对质、自我暴露等等却是相对简单的很多,常听到一些咨询师说来访者在他面前哭了,而且哭的很厉害,他把来访者的哭看作了他咨询有用的标准,这是非常片面和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