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效果不好(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心理咨询)

为什么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效果不好(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独特性,还在于帮助咨客解决模糊性问题。第四种:我没问题,但是我家老公或者孩子有问题,让心理医生出招搞定他们。第一种:找个心理医生,让TA用个催眠看看效果。第二种:让心理医生给个方法让自己不那么痛苦。第三种:有一些困惑,让心理医生一一回答。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来访者本身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为什么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效果不好(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心理咨询)(1)

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觉得心理有病才会去做咨询,其实在美国平均每一千个人就会配备一个心理咨询师,除了心理问题,原生家庭,恋爱脱单,情感困惑,婚姻危机,挽回感情,走出失恋,个人成长,职业规划,都是可以咨询的。


由于文化因素:儒家文化是一个耻感文化,东亚人容易把看心理医生当成一个让人丢脸的事,随着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逐渐了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大众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的期待,通常会对心理咨询有以下几种期待:


第一种:找个心理医生,让TA用个催眠看看效果。

第二种:让心理医生给个方法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第三种:有一些困惑,让心理医生一一回答。

第四种:我没问题,但是我家老公或者孩子有问题,让心理医生出招搞定他们。


心理咨询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生活将变得又幸福又简单。只要付得起费用,约见几次聊一聊,心理医生支些招数,或者透视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告诉解决方法,一切都能搞定。为孩子不上学只上网烦恼的、被第三者插足愤恨的、失眠头痛无法工作的、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的等等,这些该是常见的苦恼了吧,心理医生应该就是解决这些苦恼的,不是吗?
心理咨询自然就是解决这些苦恼和困扰的专业服务。
人们习惯消费有形的东西,比如买个手机、买件衣服或者买本书,付了钱有个东西在手上,这样的消费才是实打实的。请律师打官司,也能看得见律师收集证据、写起诉书、上法庭之类的有形工作。然而,大多数人对于心理咨询的消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找你聊一聊我的苦恼,你不仅收费,而且一次次收费,并且让我还要继续来好多次。你肯定知道我这是怎么回事,却不愿意一次性告诉我,这是不是在消费我的苦恼,骗我的钱?另外心理咨询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其实在人的服务方面,大部分的服务效果都是不确定的。
实际上心理咨询并不是通过大多数人以为的方式来助人。就像前面说的,我付费给你,跟你说我的问题,然后你给我一些答案和方法,我就好了。心理咨询根本不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这个世界上全能的上帝或者佛祖,可能都无法保证效果。比如,信上帝的人,祈祷孩子尽快从网瘾中走出来,回到学校去,向佛祖发愿,让折磨人的头痛早点消失,还我一夜好觉。
想到一个笑话,一个女的因为家庭分崩离析,跑去寺庙跪拜在佛祖面前,请佛祖开开眼,打个雷劈死那个贱人小三,要不让她走路被撞死也成。一年过去,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她非常生气,跑去寺庙扯皮,说佛祖没有兑现,要求退还100元功德钱。
这说明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努力,指望谁都没有用。做心理咨询,如果抱着让心理医生给答案给操作层面的办法,困局永远解不开。尤其是一些状况和大的生活事件影响了生活质量,指望谈个四五次就能化解,肯定不可能。怎么判断生活质量被影响了呢?

为什么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效果不好(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心理咨询)(2)


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

第一类是情绪类的。痛苦、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在二分之一的时间里,超过了70分的强度,并且持续一个月以上,说明这些情绪已经在蚕食你的正常情绪功能了。如果对此无所作为,你的情绪问题可能比以为的还要严重。
第二类是身体类的。长期失眠、头疼、胃疼、肠痉挛、腹泻,检查没有发现脑袋里有肿瘤、胃部没有明显病变,也就是没有对应的明显的器质性疾病。身体比大脑聪明,很多人不愿意相信,可能认为这是鬼话。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对人毫无保留地诚实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心理问题身体化,在人群中占比不小。如果一个人失眠一个月以上,肯定是心理出了严重状况。身体启动了安保机制,让你为失眠感到心烦气躁,控制你的注意力在失眠这件事情上,这样你就不会觉察到其他的痛苦。精神分析把这个称为,用一种可以承受的痛苦替代另一种不可承受的痛苦。身体帮你承担了心理的痛苦。
第三类是人际关系类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同时也包含与领导、同事朋友、合作伙伴的关系。发生冲突是一种类型,回避冲突也是一种类型,还是有一种类型是和这些人都很疏离。无论是你对别人不满,还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感觉到别人对你的不满,都意味着你在关系中获得的好的体验不及糟糕的体验。一段糟糕的关系会让一个人虽然活着,却像孤魂野鬼。每个人都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现实的和别人的关系,一种是心理内部世界,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果某个关系让自己感到又痛苦又困惑,实际上在提示你,需要了解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第四类是生活事件类的。比如经历离婚、重大疾病、严重车祸、目睹他人非正常死亡、丧偶丧子,有时候也包括遭遇父母去世,目睹父母之间虐待的。人有情感,不同的事件肯定会刺激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事件有大事件小事件的区别,前面提到的都是大事件,正常情况下,普通人经历这些事件都会产生比较大的情感反应,大部分人也许经历这类事件时,能过得去这道坎,但也有人过不去,如果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觉得还没能过去,也需要找位心理医生看看了。

为什么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效果不好(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心理咨询)(3)

那么找心理医生究竟要干些什么才能有效果呢?


首先,需要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把经历的事情、身体的症状、情绪的困扰、关系的细节等等相关情况谈清楚。大致说清楚,是远远不够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如果用一种高度概括的方式告诉心理医生,首先是你可能没有准备好真的让一个人帮助你,其次是,你在用这样的方式敷衍自己。你用预约了心理咨询,但是笼统谈谈的方式,告诉自己,我在寻求帮助,所以我对自己尽力了。
而实际上,粗略带过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心理医生了解很重要的细节。细节才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以上四类需要看心理医生的状况,无论哪一种,谈清楚谈详细谈全面,都需要至少5-6次的时间,而且这些细节里面往往又会衍生出更隐秘的内容。
其次,如果一个人感到困惑和痛苦,不可避免地会问心理医生该怎么办。之所以心理咨询是个专业的服务,就在于心理医生不会以普通朋友的方式来跟你谈话,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你可能也知道,别人告诉你的怎么办,你通常都办不到所以才感到困惑和难受。就像,你失恋了很痛苦,问朋友怎么办,朋友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忍忍就过去了,或者说这个渣男,早分早好。这样的说法对你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同样的,一般不专业的心理医生才会告你你该怎么办。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是不会告诉你,你该怎么办的。但是他们会问你,这次失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会很有兴趣了解你和他是如何认识,如何相处,又是怎么走到分手这一步的。
他们会问你,你说这个男人对你很不好,又花心,你怎么看自己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
他们还会理解你,对你来讲,这么痛苦也许不仅仅只是一次失恋,而是你觉得分手以后,你身上的很多东西都被他带走了,你空了,你为你的空而痛苦难受。
心理医生还会提醒你很多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给你很多崭新的视角去回看那些事情和感受。启发你从自己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独特性,还在于帮助咨客解决模糊性问题。

举个例子。

咨客:我很难受(模糊感受)

咨询师:很难受是怎样的状态?(澄清情绪)

咨客:心里不高兴,很委屈,烦!

咨询师:你能描述一下发生什么事了让你有这种感觉吗?(澄清事件)

咨客:我爸偷看我的日记,还跟踪我和同学玩。我对他的行为不满意,他还对我大发雷霆。

咨询师:父亲的这些行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澄清含义)

咨客:我觉得爸爸完全不理解我,不信任我,我没觉得他爱我。

咨客走进咨询室时,通常不能很好觉察自身问题,决定了心理咨询师要解决咨客面临的模糊性问题。

很多咨客求助心理咨询师,通常会说很难受,当咨询师试图聚焦难受的问题时,咨客会开始绕圈子,总之,咨客无法聚焦在确定的问题上。心理咨询师的价值就在于,和你一起澄清模糊的感受、事情、意义。

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次性就解决,可能这次咨询似乎清晰了,但随着深入咨询,可能原来的问题又变模糊了,它是动态的去模糊化的过程。

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的技术门槛,也是心理咨询师的价值所在。


最后,想要从心理咨询里面得到效果,如果只做几次的打算,就没必要开始。看心理医生不是普通消费,找一个靠谱的专业的人,无论什么天气,在固定的时间里跟谈谈自己的生活、想法、情绪、秘密、欲望、失落、孤独、苦楚、期待等等,重要自己愿意,无所不谈,心理医生不会像朋友那样骂你,或者像父母那样无视你,他会认真倾听,不会瞎打岔,也不会嫌你唠叨让你闭嘴听他说。他会把所有的空间和时间最大程度地都给你。他会以恰当有分寸的方式参与你所谈的内容,提些问题让你思考,或者是反馈给你,他的看法,更多时候他会以让你觉得舒服的方式传递对你的理解。

为什么有些人做心理咨询效果不好(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心理咨询)(4)

因此,有不少来访者会对心理咨询感到“无效”、“不满”、“期待落空”,觉得咨询师给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的状态好像也停留在原地,对咨询师群体产生怀疑。
站在早期接触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情况”确实不好接受:
跟朋友聊聊天都能收获很多有用的“建议”,展开一些思考,为什么花钱跟心理咨询师“唠嗑”却毫无效果、成了“白聊”呢?
在心理咨询中,一些受情绪或人际问题困扰的来访者,总是希望咨询师能即刻给出一个明确且快速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只要按照咨询师给出的方法去做,就可以解除烦恼。
然而,一刀切的思维带来的咨询结果,只是解决浮于表面的问题。
在大部分的咨询中,来访者咨询的都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一具体问题,例如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婚姻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是长期以来的内心淤积。
这些情绪往往是没有得到正常的表达、梳理,甚至是压抑的。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当这些情绪以各种症状的方式宣泄出来时,如果注意力只在尽快消除症状上,反而是很难察觉到症状背后的成因的。
只去除症状,而不去探索和面对引发症状的原因,实质上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当再遇到此类事情时,问题思维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
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他们也确实很难给来访者给出一针见血的指导性建议。
因为,能困扰来访者许久的问题,都不会是简单就能解决的问题,短短的几次咨询,几乎不可能产生改变,扭转来访者自身存在已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更何况,个体的经历千差万别,咨询过程中个案要达成的目标也截然不同。



但是,如果心理咨询师不给出具体意见,受访者的情绪问题、困扰和创伤又是如何进行改变和解决的呢?

精神分析流派的核心是“潜意识意识化”。
咨询师运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等手段引导来访者将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内心冲突浮现到意识中。
潜意识被意识化,来访者对原本潜意识中的欲望有了意识层面的觉察,改变就可以发生。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氛围,让孩子保留他的好奇及想象,就能慢慢培养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和能力。
心理咨询本身也是类似于一个重启对自身探索,不断从那些纷纭繁杂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心和情感冲突探索,寻找引起当前困扰真正原因的过程。
在咨询过程中,受访者将会和咨询师一起“工作”,去察觉哪些原因导致了现在的问题,是特定的思维方式?是面对担忧时的逃避情绪?还是情绪的表达与处理,沟通风格等等....
咨询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受访者会慢慢了解那些让他们自己感觉良好/不好的点,从而用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应对策略来应对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不会像普通医生一样开具明确的诊断证明和治疗药物,但会慢慢帮助来访者探索自己,这更像是一个从不自知走向自知的过程,来访者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慢慢自我成长。
人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是由意识或潜意识指导而产生的,而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
当咨询师直接给出意见,就有可能扼杀了来访者探索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问题,剥夺了来访者自我成长的机会,来访者的领悟力和自我觉察能力,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发挥出来。

通过“咨询师是否会给来访者提出建议”这个角度,你可能已经发现,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的角色更像是一根拐杖,一位画师,要做的事情始终是助人自助。

拐杖可以帮助你行走,但你始终要离开拐杖,否则,你就会跌倒,你永远也不能自己走,甚至,你不会发现,原来跌倒也没那么可怕,跌倒还可以爬起来。让你慢慢发现自己是怎样的,对自己更了解,从而逐渐走向自知,最后把这段“成长”内化在自己心中。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拔开那表层的迷雾,逐步让真相显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体会那一度被否认的感受,帮助来访者认识真实的自己,帮助来访者看清自己的选择,与自己对话,成为自己的朋友、知己、爱人,乃至成为自己的父母亲。
在悲伤时可以为自己擦眼泪,在痛苦时可以拥抱自己,在迷茫的时候可以抚慰自己,让来访者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并品尝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所带来的幸福和甜美。
通过心理咨询,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量,在今后很久的日子里更多地体验到幸福和满足感,感受到充实和温暖,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自感有力量面对,在两性关系里既独立又有能力相互依赖,让下一代也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
换个角度看心理咨询,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生活,才是心理咨询真正干的事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