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不少80后都是农村娃,都接触过放牛,年纪更大的60、70也有很多更是调侃自己是追着牛屁股长大的。人们常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当然,现在这么说就是不这么准确了。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有一半多的人口是农民,从事着农业生产,提起农业生产,就离不开耕牛了。在佩服包拯的智慧计谋的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杀牛是违法的。以前,牛不是随便能够杀的,更不能随便吃了。不只宋朝,古人对耕牛的保护不亚于现在的大熊猫,都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在秦汉时就有“盗牛、屠牛者斩、食牛者罚”的规定。此图来源于网络

包公断案中有这样一个载入史书的故事:包拯在做县令时候,辖区内有一个刁民,为了陷害邻居,就把邻居家的牛舌头割掉了。

邻居发现自家牛舌被割后,就去县衙报了案,包拯听完案情后,屏退左右,吩咐农户回去秘密把牛杀了。

歹人见阴谋得逞,立即到县衙向包拯揭发邻居私杀耕牛。包拯圆眼一瞪,忽然开口问道:“大胆刁民,还不速速将你割掉牛舌,又来诬告他人的犯罪过程从实招来!”这人一听,犹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但在包拯的询问之下,认罪伏法。

原来包拯在接到报案后,分析了犯罪动机,牛舌头被割去以后,不会立即死亡,但是不能吃草进食,而不吃草,肯定就会饿死;要降低损失,就要尽快把牛杀掉,而杀牛是违反宋朝法律的。这样就牛的主人就正好落入圈套。因此,割掉牛舌,牛主人要么承受一笔经济损失,要么触犯法律。而农夫是偷偷杀牛的,旁人无从得知,告状之人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杀牛的信息,肯定和此案有重大关联,才会去关注牛主人的一举一动。于是定下了这个引蛇出洞之计。

在佩服包拯的智慧计谋的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杀牛是违法的。以前,牛不是随便能够杀的,更不能随便吃了。

不只宋朝,古人对耕牛的保护不亚于现在的大熊猫,都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在秦汉时就有“盗牛、屠牛者斩、食牛者罚”的规定。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1)

此图来源于网络

人们常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当然,现在这么说就是不这么准确了。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有一半多的人口是农民,从事着农业生产,提起农业生产,就离不开耕牛了。

不少80后都是农村娃,都接触过放牛,年纪更大的60、70也有很多更是调侃自己是追着牛屁股长大的。

我也是一个放牛娃,时至今日,各个时段关于放牛的趣事依旧历历在目。对应这入冬的天气放牛,肯定要先想办法生一堆火,大人小孩围着火堆嬉戏玩耍,还可以烤红薯、烤包谷花,其乐融融,温暖而有趣。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2)

此图来源于网络

凑巧,我大学调剂修的专业是兽医,入学时,老师给我们讲到: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不想学这个专业,看不上这个专业,可是你们不晓得,以前的农村家庭,可能没了一个小孩没啥,但是要没了一头牛,那就像天塌了一样。

当然,这是一个调侃的说法,主要为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不妄自菲薄看不起这个专业,但也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以前生育观念不同,每家都有好几个小孩;另一方面以前的农业生产,基本都离不开耕牛,一头牛,至少能抵三个壮劳力,农忙季节没了一头牛,至少这一季的耕种都受影响。此消彼长,就有了这个现在看来不可理喻的说法了。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3)

此图来源于网络

人们是在什么时候驯化的牛,个人没有去查阅相关资料。但在《诗经》“生民”中看到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牛的记载,还有“老子骑牛出函谷关”的故事,说明牛至少陪伴人们上千年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牵牛鼻子”“牛角挂书”“对牛弹琴”“九牛一毛”,关于牛的谚语成语诗句不胜枚举。可以看出,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家畜,不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成为了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还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图腾。

作为一个农村放牛娃,对牛的感情不言而喻。但近年来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快,小型农机不断普及,农村很少见牛了。

偶尔还有几户有牛,基本都是养来当肉牛,不是作耕牛了。交谈中他们说到,现在的牛,比以前的人都享福,什么活也不用干。可耕牛和肉牛待遇差距也很大了。

还记得以前,老一辈经常给我们说“是人要牛,不是牛要人”,所以都是悉心照料着。过年的时候老一辈都会特意到牛栏去祭祀,也会给牛喂细粮,甚至是米饭,感谢它一年来的辛勤付出。牛老了,实在犁不动地了,要买给肉贩子,老人家还会给它栓上一颗布条,说是给它穿件衣服,让它下辈子做人,不要这么苦了。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4)

此图来源于网络

那时,耕牛就是家庭一员,和人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它们都只是商品,是食物。世间再无农耕牛!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5)

雪花牛肉,此图来源于网络

对比现在的农村牛,我突然想起《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使者前来请他做官,使者对庄子说:“大王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的,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留骨而贵或曳尾涂中。现在的牛,是愿意用劳作来换取地位和认可,还是愿意用安逸来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无人知晓。

如果可以选,我想,牛群也会像现在的人们一样,有的留骨而贵,有的曳尾涂中。

人啊,也和牛一样,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农村耕牛是什么转变来的(曾经立法保护如今常见食材)(6)

最后,知道黄牛为啥叫黄牛了吧,你能在图中看出有几头黄牛呢?欢迎留言获取正确答案。

#农村身边事##放牛娃##哲理小故事##乡愁影像##乡村变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