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记者深入基层,贴近基层社区工作者,探索他们服务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故事及“十四五”期间的做法。盛世修志,自古亦然。为了让逐渐融入城市社区的居民,能记住曾经的历史和乡愁,张能还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历时3年时间,编纂出版了《新二社区志》。“鲊”是云南最常见和最有特色的咸菜小吃,昆明老官渡人几乎人人会做,且家家必备。官渡六甲地区因为水网密布、濒临滇池,还有海菜鲊、虾鲊等地方独有鲊菜。“以前,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下饭菜主要靠多余的食品,不管是菜还是肉都能做成腌制食品。现在不仅能吃得上鲊,吃肉都不愁了,但大家还是放不下鲊的味道。”新二社区党委书记张能介绍,用各种食材做成的鲊,在艰苦岁月多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如今已成为一种特殊美食,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和乡愁。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 北纬24°27'4",东经102°41'40"——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新二社区。

茄子鲊、棠梨花鲊、香椿鲊、海菜鲊……数十种咸菜鲊一一陈列在新二社区里,供居民品尝。

“这个菜买回来先洗干净,再拿出去晾着晒;晒到一定程度收回来,加米面、辣椒油、鲜辣椒、酒和各种调料一起揉;揉搓均匀后放进密封罐里,过一段时间,鲊就做好了。”老官渡人李凤连给居民普及着做鮓的知识。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1)

“鲊”是云南最常见和最有特色的咸菜小吃,昆明老官渡人几乎人人会做,且家家必备。官渡六甲地区因为水网密布、濒临滇池,还有海菜鲊、虾鲊等地方独有鲊菜。

“以前,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下饭菜主要靠多余的食品,不管是菜还是肉都能做成腌制食品。现在不仅能吃得上鲊,吃肉都不愁了,但大家还是放不下鲊的味道。”

新二社区党委书记张能介绍,用各种食材做成的鲊,在艰苦岁月多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如今已成为一种特殊美食,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和乡愁。

盛世修志,自古亦然。为了让逐渐融入城市社区的居民,能记住曾经的历史和乡愁,张能还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历时3年时间,编纂出版了《新二社区志》。

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记者深入基层,贴近基层社区工作者,探索他们服务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故事及“十四五”期间的做法。

而作为1970年出生的张能,有12年的从军史、18年的社区工作经历,有着一般人没经历过的谜一样的故事……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2)

贵州:被评为拥军爱民先进个人

北纬24°55′-25°33′,东经104°59′-105°41′——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

1990年冬,深夜,距离安龙县城数十公里的空军某雷达站,哨兵正在巡逻。突然,哨兵发现有人气喘吁吁地从深山里跑上来。

“家里老人生病,卧床不起,只好请你们的军医帮着下去看看……”问明情况后,哨兵将这位布依族群众领到雷达站的卫生所,喊醒了卫生员张能。张能简单收拾一下急救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群众出诊。20公里的山路,磕磕绊绊地走到深夜,才来到群众家里。

在仔细检查和问询后,张能给生病的老人打针,留下了一些药物,仔细做了交待。此时夜阑更深,黑暗中根本找不到回雷达站的路。还是在群众的指引和护送下,直到凌晨4点才回到了部队营房。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3)

几天后,那位布依族群众给他送来了糍粑表示感谢,说老人的病已经好了。之后,“部队里有位年轻的好医生”的口碑,就这样逐渐传开了;来找他看病的布依族和苗族群众,络绎不绝……

出生于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的张能,在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昆明市第三职业高中,学习医护专业。1990年毕业后毅然从军,经过短暂的培训后,成为贵州省黔西南州某雷达站的一名卫生员。连队建制的雷达站上,就只有他一个卫生员,一个卫生所。

在保证雷达站官兵身体健康的同时,连队领导也倡导他积极开展拥军爱民,为周围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治病,加深军民鱼水情。

当时的部队驻地附近,地处贵州大山深处,不通水电,交通不便,群众衣食简单,住房简陋。最要命的是,一旦遇到患病,尤其是一些突发疾病,就成了山里群众最头疼的事情。出行的羊肠小路,距离县城60公里的距离,成为群众就医艰难的“天堑”。

民族群众的疾苦,深深刺痛着张能的心。

在贵州服役的数年时间里,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为当地民族群众解决疾病之疼。不但为群众免费义诊,连药品也都是连队无偿送给群众,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当时,每天都有很多群众找张能看病。遇到一些山高路远,患者不方便过来的情况时,张能拿上急救箱出诊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因为工作勤奋,张能除了每年在部队上获得先进个人等荣誉;1992年11月,还被黔西南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领导小组评为黔西南州拥军爱民先进个人。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4)

昆明:开药房成当时的致富能人

1993年,张能被调到空军昆明医院(现在的解放军第478医院)放射科,继续深造。

在放射科,做CT、看片子,成为他的日常。

毕竟,学历只是一时的知识,而学习才是永久的智慧。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用心钻研。为记住人体所有的骨骼,他研读相关医学典籍,自创了一套快速记住所有骨骼的歌谣。每次给患者分析片子时,都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患者心服口服……

2000年,张能转业。卸下戎装,自愿放弃政府安置工作,成为一名群众。他依靠在部队里学习的技能,开设了一家大药房,继续为群众看病。2003年,张能还获得了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因为曾经是军医的身份,加上他的收费合理,口碑很好,所以他的生意非常好,成为那个年代周围的致富能人。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5)

本以为,凭着他的医术,他可以在经商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但是,2004年的一个契机,让他转身投入了相对繁琐的社区工作。

当时的六甲乡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六甲乡领导了解到辖区还有个口碑极好的年轻人,就动员他参与选举,投身基层社区工作。

既然群众和大家相信,他就欣然选择了社区工作。经过群众投票选举,他成为当时村委会的一员,先从文书做起。

无心者无所谓,有心者有所累。

接触社区工作后,他才感到了社区工作的繁重。统计、会计、档案、工会、企业管理、各种证明……这些工作都是他这个文书来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和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也曾让他一度产生了动摇。

自己选择的道路,即便跪着都要走完。

从来不服输的张能,坚决要啃下社区工作这块“硬骨头”。在几年时间里,他一点点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将各项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条,经常带头献血。工作方面,也从文书转到了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2004年,他被评选为新二社区党委书记。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6)

职务转变了,压在张能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2008年,为了解决新二村第一到第五小组的群众出行难问题,需要占用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组的部分农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作为当时的城郊结合部,新二村的土地已经逐渐减少,修范栗路让一些被占到农田的部分群众不理解,阻止施工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社区书记的张能,在一段时间里天天做群众思想工作,被误解过、也被群众谩骂过……但每次,他都是和颜悦色,继续和群众进行不懈地沟通。

终于,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宽12米的范栗路路顺利施工。张能又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修建了垃圾中转站。

你所热爱的东西,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

一段时间后,一个干净整洁的新二村出现在群众面前。交通方便了,垃圾不见了,群众的笑脸越来越多了。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7)

官渡:做根植社区的最柔韧的藤

为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2010年,在新二社区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后,张能和居委会的一班人协商后,流转了一块土地,建起了一栋5层办公楼房。这栋拥有8000平方米的建筑,除了部分留作办公场所外,其余的楼层出租,每年有120万元的收入。

这是新二社区村集体经济的第一笔收入。

此后,一直到2018年,这栋办公楼每年的租金都充实到村集体经济里。新二社区用这些收入,全部反哺到社区的所有居民:逢年过节慰问辖区老党员和退伍军人,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300元的生活补助……这些举措,极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等风来,乘风起,随风去……

2012年,云南省集展会、酒店、商业、休闲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进入征地工作。会展中心占地2280亩,加上外围附属建筑和设施,占地超过3000亩。新二社区的剩余全部农田,都被列入征地范围。

为保证政府工程的顺利实施,张能和居委会一班人,天天扎在群众家里,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随着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保证了征地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伴随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新二社区的“村改居”工作也在跟随着时代的节奏发展。到2016年,新二社区的全部农田均用于支持城市化建设。至此,社区的1052户3552人全部转为城市社区人口,成为了“失地农民”。

在就业安置上,张能和居委会成员,想方设法予以安置。目前,大部分居民采取外地务工、本地就业等方式,实现全部就业。

有了格局,思维跟得上,才能越走越顺……

从城郊村到城中村,再到城市社区。在张能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的15年里,见证了村庄到社区的发展变化。现在,又一件事情牵扯了他的很多精力。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响应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理念,实现‘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就成为社区发展的方向,以及‘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8)

张能分析,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原来的农村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崭新的社区和一栋栋标准化的楼房;但大部分居民还是居住在社区及附近,如何解决“社区养老”,仍然是社区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原来的农村没有了,但大家的乡情乡谊还在,如何打造‘社区养老’,凝聚起社区居民的信心,给大家营造一个信得过的社区养老模式,就是眼前的大事。”

奋斗百年,初心如磐。

关于以后社区的发展,张能有着很多想法和做法。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9)

一些事情,他已经进行超前谋划。“有些现在做的事情,等稍微有些眉目时,作为对二十大召开的献礼吧。”对此,张能暂时卖了一个“小关子”。

克服困难,就像嗑瓜子一样……是此时张能在工作中的写照。

因为工作突出,2008年,张能被官渡区委评为2007—2008年度优秀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居(村)委会主任;2009年,被官渡区委和昆明空港经济区党工委评为官渡区、空港经济区践行“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优秀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居(村)委会主任;2010年,被官渡区委和昆明空港经济区党工委评为官渡区2009—2010年度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

在新二社区,张能以12年的从军经历、18年的社区工作经验,逐渐锻炼成为根植社区的那根最柔韧的藤……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10)

新二:盛世修志留住居民的乡愁

在新二社区,居然看到一本厚达430页的《新二社区志》。

“这本书,还是在付诸印刷时,被印刷厂擅作主张、删除了一部分,只能再版时补上了。”对此,张能略感遗憾。

新二社区历史悠久。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跨革囊,平定云南,咸阳王赛典赤到云南任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鄯阐万户府改称善州,下设昆明、官渡二县;至元年间,赛典赤大力治理水患,疏通滇池出水河道,使滇池水位后退五公里,得良田万顷,今新二村的土地出现……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11)

千百年来,新二社区成为滇池边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这里是新二村群众的衣胞之地,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

这里是一代代新二村人幸福而又难忘的童年,有小桥流水、渔歌唱晚的诗情画意;有半个世纪以来战天斗地的豪迈壮举,更有割舍不断的家乡情谊。村里的每条小巷、每座桥梁、每口水井、每个乡邻,都深深烙印在新二村人的记忆里。

历史的叶片,温婉了时光,凌乱了乡愁。

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过去传统的农耕村落,转变为城市社区。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12)

为给后代保存一些追根溯源的依据,也给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留下认识家乡的一份念想,从2017年开始,张能带领社区居委会的数十名工作人员,用3年时间,编纂出版了《新二社区志》,给社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和乡愁。

“准备出社区志的时候,想法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时,才知道这件事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时间原因,很多历史都要请社区里健在的长者口述,互相印证后,才能成为社区志的一小部分。”

张能说,在编纂社区志的3年时间里,每周五他都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定时抽出这天的时间来编纂、收集地方志的内容。每天,只能请社区的3位长者来,讲述新二社区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化。

社区出志,是一个新鲜事情,无章可循,无归可依。一切,只能摸索着前行。

期间,张能和社区工作人员,请教了地方志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请教了很多人。也给新二社区所有的居民,每家都留下了一张彩色照片……

一个山区部落的人编的一手好草席(做根植社区里那根最柔韧的藤)(13)

故乡,注定是一场无法完成的赎还。

“拿到这本厚厚的社区志,让我们感到了社区为居民作出的努力,也了了我们一个心结,一个乡愁。”不少居民动情地表示:“无数年后,我们的后人来寻根时,这本社区志就是以后最好的指引。”

用一季的守候,写满殷殷的期望,期望在一个轮回里,又是一树繁华的芬芳。

张能,这个根植于社区里最柔韧的藤,一直心里装着群众,也服务着群众……

来源:唯美官渡责编:许浒编审:李星终审:周建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