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怎么克服(越禁止越叛逆了解)
白熊效应怎么克服(越禁止越叛逆了解)2.学会运用儿童技能教养法。有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故事:杰克逊的妈妈在无意中发现5岁的杰克逊有玩火烧树叶和纸张的危险行为。她越是禁止,杰克逊越是玩得疯狂。无奈之下,她赶紧致电消防中心寻求帮助。消防中心的消防特使肯开始了对杰克逊的家访,为杰克逊讲解“家庭防火专员”技能,包括记住火警电话、回应接线员提问、火灾自救的动作口令、设计逃生方案、关闭电源、定期测试烟雾报警器等。后来,杰克逊的爸爸也参与进来,几个人讨论得很开心,杰克逊慢慢地变得兴奋活跃起来。当他了解了更多的消防知识后,就彻底戒掉了玩火行为。其实,肯利用了儿童技能教养法,辅导的流程包括学习技能、为技能命名、寻求支持者、举办庆祝会、传授技能等,通过正面引导而不是强行禁止帮孩子解决了玩火的问题。针对宏亮乱涂乱画的行为,如果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白板或者一些画纸,引导孩子学习画画,并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在墙壁上,说不定孩子就会养成绘画兴趣,不会在家里乱涂
邻居老李要娶儿媳妇了,最近刚装修了家里。听说老李装修的很好,我想去看看。刚进老李的家门,顿时我就忍俊不禁:老李家洁白的墙壁上、崭新的壁橱上、刚贴好壁纸的电视墙上……到处都用各种彩笔画得乱七八糟。老李愤怒而又无奈地一脸苦笑:“这都是外孙宏亮的杰作,越是不让他乱涂乱画,熊孩子越是偷偷摸摸地涂画。”
老李的外孙宏亮快四岁了,刚上幼儿园。小家伙平时比较老实,也比较正常,怎么会这么“不识好歹”地违背大人的意愿呢?老李说:“尽管宏亮这孩子以前没有乱涂乱画的毛病,为了保证新房整洁,从开始装修我就告诫宏亮不要乱涂乱画,还给他做了示范。哪成想这孩子居然这么叛逆!”
大家应该有同感,生活中这样的事还真不少。我们越是命令小孩子不要干什么,往往他就越执意做什么。你告诉他不要熬夜,他总是玩到夜里十一二点才愿意睡觉;你命令他不要弄脏了衣服,他总是玩得灰头土脸、浑身脏兮兮;你告诉他吃饭时不要玩、不要看电视,他却一顿饭三心二意、磨磨蹭蹭吃一个小时……
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1987年,丹尼尔·魏格纳把志愿者分为三个组,然后给他们播放关于白熊的影片,影片长约50分钟。看完影片后,他分别对3组志愿者说“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哦”“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 一年之后,他发现竟然是被告知“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一组的参与者们对当时的记忆最深刻。
同理,失眠的人总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乱想",他们却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思绪;对于伤心的回忆,我们总提醒自己快速忘掉、不要回想,但越是如此它越是在脑海中萦绕。从心理学上讲,这源于我们大脑的思维叛逆,即我们越想忘记的事情,反而会反复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我们一些成人尚且如此,对于小孩子,他们更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对于含有“不”的指令信息会选择性地记住后面的关键词。尤其是小孩子大脑发育不成熟,他们不能全面理解禁止性的词语意义,做事时往往会把“禁止”“不要”这些词语过滤掉。同时,小孩子对禁止的事往往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即使他们理解了大人的指令,也总想尝尝“禁果”的滋味。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告诉幼儿园的孩子们一个小时后去拿桌上的桔子,不要拿苹果。结果,孩子们拿出来的水果中百分之八十都会有苹果。这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大人作对 ,而是他们的小脑瓜往往把关于否定信息的指令过滤掉了,只剩下桔子和苹果这两个关键词,而苹果这个词出现在脑海中较晚,加之他们对于“不要”的好奇心驱使,所以他们大部分选择了苹果。
1.减少或避免传递给孩子否定的指令,代之以肯定的指令。生活学习中,尽量不要对孩子下达“不要”“别”“禁止”等否定性的指令,对不能做的事情多用变通的肯定性的指令。如,要求孩子“不要践踏草坪”,可以说“小草也有生命,被人踩到它会疼、会枯萎”;要求孩子“不要乱涂乱画”,可以说“我家的墙壁和家具最干净,这里面有你保持卫生的功劳呢!”这样,孩子考虑到自己对于维护小草的生命、墙壁的整洁的重要性,就不会随意违背大人的意愿了。
2.学会运用儿童技能教养法。有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故事:杰克逊的妈妈在无意中发现5岁的杰克逊有玩火烧树叶和纸张的危险行为。她越是禁止,杰克逊越是玩得疯狂。无奈之下,她赶紧致电消防中心寻求帮助。消防中心的消防特使肯开始了对杰克逊的家访,为杰克逊讲解“家庭防火专员”技能,包括记住火警电话、回应接线员提问、火灾自救的动作口令、设计逃生方案、关闭电源、定期测试烟雾报警器等。后来,杰克逊的爸爸也参与进来,几个人讨论得很开心,杰克逊慢慢地变得兴奋活跃起来。当他了解了更多的消防知识后,就彻底戒掉了玩火行为。其实,肯利用了儿童技能教养法,辅导的流程包括学习技能、为技能命名、寻求支持者、举办庆祝会、传授技能等,通过正面引导而不是强行禁止帮孩子解决了玩火的问题。针对宏亮乱涂乱画的行为,如果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白板或者一些画纸,引导孩子学习画画,并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在墙壁上,说不定孩子就会养成绘画兴趣,不会在家里乱涂乱画了。
3.适当让孩子感受违禁的后果。当孩子对禁止性的行为不需要承担后果时,他们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的。如果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孩子受到相应的“惩罚”,他就会意识到违禁的代价。如,孩子不听劝告把身上弄得很脏,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洗衣服,或者让孩子穿着脏衣服上学承受别人的讥笑;孩子把家里弄得很脏很乱,就让孩子自己打扫卫生,去感受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麻烦”。相信有了切身感受之后,孩子自会收敛不正当行为。
4.转移注意力。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越是集中到需要禁止的事情上时,就越难禁止其不当行为。比如,第二天有个重要考试,你越是想不要失眠,就越难入睡。这个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管,把闹钟定好,然后听听催眠曲,或者看看书,相信不知不觉就会进入梦乡的。如果老李给乱涂乱画的宏亮找一些感兴趣的事做,比如让他学画画、玩游戏,孩子有了喜欢的事做,当然就不会无聊的乱涂乱画了。
总之,要想教养出一个懂规矩的好孩子,决不能简单禁止、强行遏制。如果坚持正面说教、正面引导、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转移注意力相结合,孩子自会学会成长。
作者简介:董伯育心,硕士研究生学历,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常年从事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擅长育儿领域研究、少儿心理问题咨询,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关注@董伯育心,了解更多育儿教育心理知识。期待与读者朋友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