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虽臭但香得过分(毁誉参半臭榴莲)
榴莲虽臭但香得过分(毁誉参半臭榴莲)入口后,瞬间的回甘压倒突兀的苦味儿,随之而来的香甜足以触发口腔中的每一根神经,你能仿佛感受到糖分子精灵们在味蕾上兴奋的跳动,最后再慢慢体验这丰富的层次感。有人形容吃榴莲的感觉像Frenchkiss,我倒是觉得用初吻更适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美妙与绵长。无需开口便可以感受它的气息,香味过淡,说明尚未成熟;香味过浓,则已经熟透。只有那种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的恰到好处的成熟,才是它最销魂的地方。那种味道即便是隔着坚硬的外壳,也能从尾部细微的缝隙中慢慢地渗透出来,一点一点地挑逗着鼻腔,让鼻孔微微抽动,继而深呼吸,想竭力去占有它全部。那种香,浓而不腻,让人猝不及防。关于榴莲明朝初年的史料也有记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写道:“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则五六瓣裂开,若臭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
毁誉参半“臭”榴莲
说起榴莲这东南亚的外来客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而关于它的故事却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爱之深情之切,有人提起它避之不及。“狼牙棒”一样的外壳,浓烈销魂的气味,醇厚绵软的口感,足以受得起“水果之王”的美誉。而在趋之若鹜与望而却步之间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也是因为这浓烈的味道。
一、飘洋过海来看你
榴莲名字源于马来语“duri”的音译,意思是“尖刺”这显然是直译。这个读音还曾经被译为流连,这么一说是取嗜此物者嗅其味则流连不去之意,虽不像植物的名字却有几分回味在里面。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明朝时期郑和率船队三下西洋,由于出海时间太长,船员们思乡心切,乡愁浓郁,归心似箭。有一天,郑和在岸上发现一种奇异果子,就带回几个同大伙一起品尝,许多船员吃后对这种水果称赞不已,竟把思乡的念头一时淡化了。有人问郑和,“这种果子叫什么名字?”,他随口答到:“流连”。榴莲与流连同音,后来将其称为“榴莲”广为流传。
关于榴莲明朝初年的史料也有记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写道:“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则五六瓣裂开,若臭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马欢对榴莲果实的描述真是细致,先不论其个头的大小,如此精细的描述就可见他对此果的心思。
二、闻香识色最销魂
辛晓琪的《味道》在很多年前流行于街头巷尾,想念你手指淡淡烟草味道......通过味道引起对事物的联想是客观存的。饮食男女,闻香而动,榴莲的“香”算是一种,足够让人回味与联想。
无需开口便可以感受它的气息,香味过淡,说明尚未成熟;香味过浓,则已经熟透。只有那种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的恰到好处的成熟,才是它最销魂的地方。那种味道即便是隔着坚硬的外壳,也能从尾部细微的缝隙中慢慢地渗透出来,一点一点地挑逗着鼻腔,让鼻孔微微抽动,继而深呼吸,想竭力去占有它全部。那种香,浓而不腻,让人猝不及防。
入口后,瞬间的回甘压倒突兀的苦味儿,随之而来的香甜足以触发口腔中的每一根神经,你能仿佛感受到糖分子精灵们在味蕾上兴奋的跳动,最后再慢慢体验这丰富的层次感。有人形容吃榴莲的感觉像Frenchkiss,我倒是觉得用初吻更适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美妙与绵长。
三、或褒或贬遭非议
榴莲的气息非常特殊,如果用“臭”着实是对这天赐美味的亵渎,它的异味源于含硫的挥发性物质,确切的说应该是怪异的与众不同的植物气息。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是一种生不如死折磨。有人用臭豆腐的臭来比喻它,我是极其反对的,因为臭豆腐是后天造就的腐败之气,而榴莲的气息是天然的,有阳光细雨清风的大自然色彩,其实对厌恶“臭”者这是没有区别的,没有人会在乎谁是臭豆腐,谁是榴莲。
我是榴莲不折不扣的追随者,被它霸气的“臭”味所折服,那种甜美非西瓜的爽甜,非柿子的腻甜,是一种从口腔到大脑不容你思考的清甜,一口进到嘴里就深深迷恋。再有喜欢榴莲也正是因为它有争议的一面,就像欣赏有争议的人和有争议的事情。因为并不是谁都能引起争议的,首先自身需要有足够抗衡和改变的能力,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对争议特别好的诠释:“宁要深刻的片面,不要平腐的全面。”因为深刻,让榴莲傲然的成为东南亚当之无愧的水果之王。
榴莲只是着象的一事一物,生活中很多事情味道也并不是太好,既然打开了,便要有勇气去尝试。不尝,永远也不知道滋味的美妙,或许你感觉到的“坏”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