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省考行测怎么快速答题(行测语句排序太费时间)

省考行测怎么快速答题(行测语句排序太费时间)为了接下来分析做题技巧的时候能达到庖丁解牛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排序题所选取的文段素材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不是命题人随便在发表的文章里摘了一段就让我们排呢?显然不是。排序题的本质:三种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高效解决语句排序题呢?现结合我的做题经验和对近五年国考真题的分析,整理出一套排序题解题方法,尽量全面的包含各解题技巧,有其他思路的小伙伴还请多多分享补充直接上干货~

语句排序题从2008年出现在国考里,作为一种新题型,要求我们根据文段材料信息,将打乱的几个语句进行排序,成为一段完整通顺的段落。

到2011年公务员考试中,语句排序题的数量上升到3道。

2012到2018年国考中几乎会固定的出现两道排序题,16年部省级和17年的地市级试卷甚至考察了3道!位置则大约是在15道片段题中的第7、8题或者20道片段题中的第11、12题,也即是处于片段阅读题的中间位置。

这个题型是我们不容易稳定拿下,却又极易被忽略的题。平时复习时不注意排序题,在考试当中“七分靠运气,三分靠积累”,就很容易导致这部分解题时间长,错误率也较高,一道题想上两三分钟都不是不可能,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做题心情和节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高效解决语句排序题呢?

现结合我的做题经验和对近五年国考真题的分析,整理出一套排序题解题方法,尽量全面的包含各解题技巧,有其他思路的小伙伴还请多多分享补充

直接上干货~

排序题的本质:三种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

为了接下来分析做题技巧的时候能达到庖丁解牛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排序题所选取的文段素材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不是命题人随便在发表的文章里摘了一段就让我们排呢?显然不是。

行测每个模块考察的都是我们的推理能力,排序题更是如此。既然如此,需要我们排序的这几个句子肯定都是有一定顺序的,了解这些表达顺序有助于把握语句排序题的本质。

不要在考场上现场分析和整理顺序,考场下就应该首先了解可能出现的顺序,做好充分的准备,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我把18年到13年这6年国考排序共13题左右按照正答给出的顺序,将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进行分析后,发现每一道排序题都是有着严格顺序的文段,而这个顺序不外乎就是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其中,逻辑顺序占据了大部分的排序题。

这三种顺序分别是: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省考行测怎么快速答题(行测语句排序太费时间)(1)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顺序来说明的,严格地说来,这也是一种时间顺序。

既然如此,命题人就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告诉你1872年、2013年这样的时间,而是会进行一定的变形转化,就看你能不能在几秒钟的时间内get到命题人的点。

以16年国考第52题为例:

①当地球撞进尘埃带时,从地球上看,是短时间内无数尘埃以极高的速度划破大气层下落

②因此,流星雨实际上是彗星留下的无数尘埃形成的

③进入大气层的尘埃被大气加热,发出明亮的光

④彗星释放出的尘埃,并非顷刻扩散到宇宙空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留在彗星的轨道上继续公转

⑤这样看上去就有许多流星,也就是流星雨

⑥这样形成的“尘埃带”,有些和地球的公转轨道交叉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⑥③⑤①

B.①④③⑥⑤②

C.④⑥①③⑤②

D.①③⑤②④⑥

答案解析:

这道题答案选C。

我主要是想借这道最新真题说明时间顺序的考察方式。首尾句不明显,再大致看一眼题目各句子。①里说地球撞进“尘埃带”,⑥讲尘埃带是前面如何如何形成的,很明显是先要形成了尘埃带,地球才能再撞进去吧,而且⑥里的“尘埃带”一次被打了引号、①里面的尘埃带一次没有打引号,语文知识告诉我们尘埃带一次是在⑥里第一次出现,也就是⑥毫无疑问是在①之前,大胆排除BD吧。到这一步,主要把握到的就是时间顺序,利用时间顺序排出。

下一步,再看短小精悍的暗示词(下文会讲),②里的“因此”、⑤里的“也就是”,显然②句的总结是在⑤的后面,直接选C搞定。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省考行测怎么快速答题(行测语句排序太费时间)(2)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 递进 或概括到具体 或特点到用途 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省考行测怎么快速答题(行测语句排序太费时间)(3)

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都体现出逻辑顺序。

排序题的做题步骤:

解一道排序题,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解题技巧,也很难在20秒内准确地进行秒杀,要想在尽量提高速度的基础上,又保证相当的正确率,只有这样做:

在固定的解题步骤下(看选项、定首尾),多管齐下(灵活选择做题技巧)。

下面直接呈现我觉得最有效的做题步骤:

看选项、定首尾——找“茬”排除

做排序题,一定一定一定先看选项,不要读题干,这是雷打不动的固定第一步。

观察选项,看各个选项里的首句和尾句分别是哪些句子,再重点观察这些句子。我们很多人知道看首句,但是其实有的时候尾句也可以排除的,不要忘了也看看尾句。

四个选项,一般最多就只有4个句子让我们去考察。

比起挨个用笔戳着六个句子读来说,已经很大程度降低了难度。这是第一步,幸运的话,我们可能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很多时候只能让我们排除部分答案,也就是说我们定的是选项给出顺序的首尾,而不是整个文段的真正首尾,要是第一步就被你看出来正答的首尾,那这题的难度就太低了。

定位选项后我们就要来伺机找茬进行排除了。

★关于首句:在我们正常写文章时,一般有一些词语不会被放在首句的,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茬”。常见的排除情况如下所列。

①指代词:如“这、那、其、此”。但是也不可以一刀切,关键要看指代词说得明不明确。

A.含有指代词且指代对象不明确,不能做首句。

B.含有指代词但有明确指代对象,可以作为首句

如: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这个句子里的“这”显然值得是北欧所处的位置,指代很明确,无法排除)

②总结词:如“总之”、“因此”、“综上、“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概括起来”等。100%排除。

③关联词的后件,如“但是”、“又”、“同时”、“也”、“而不是”等。100%排除

④有比较性质的内容,但是只呈现不完整:如,18年国考44题的第④句是,“飞越沙漠和大海的迁徙鸟类,由于途中无法获取食物,必须不停顿地一次完成迁徙,故而需要存储的脂肪更多一些。” 这句话说无法获取食物的话距就会使“存储的脂肪更多”,显然是在和另外的情况作对比,那么不禁要问什么时候需要存储的脂肪更少一些呢,所以这个句子显然不能做首句,可以排除CD两个选项。

⑤反面论证:“否则”、“不然”一般不在首句。

⑥证明性的案例、问题的解决措施一般不放在首句。用于引出话题的案例可以放在首句。

★关于尾句:虽然说要以首句为排除的主要依据,但很多人做题时直接冲向首句,忽视了尾句也可以起到辅助排除的作用。尾句无法明确的排除,但是比较来说,有的句子相对来说是不太适合作为尾句的。

如14年国考第50题的第⑥句,“城市中传统的以居住为主的封闭社区和街区,开始让位于交流、娱乐、购物”,这一个句子显然不太适合作为尾句,给人一种说话说到一半却不说了的感觉。上述句子与①句“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再生建筑学也逐步成为了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技术科学”相比的话,显然①句更适合做尾句,正答也是①为尾句。

多管齐下——灵活选择做题技巧

经过第一步看完选项定完首尾后,能排除就尽量排除,不能排除的情况就要进入第二步:多管齐下,灵活运用多种技巧,睁大眼睛开动脑筋。

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傻乎乎地在那里琢磨半天,盯着第一步所排除出来的这两句看了一遍两遍三四遍。这时请立即放弃判断首句,去看其他语句,找突破口。

(一)、找显眼的提示词——短小精悍、有逗号隔开、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词

其实,在看首尾找茬排除的第一步里,我们已经至少读完题目里的几个句子了吧,也就大概对整个文段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一眼扫过去就能发现的、在字群里闪闪发光的明显词汇,比如说“这、它、与此类似、总之”等词,这些词就是下一步的突破口了。

它们具有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一般都不长,就一到五六个字;通常有逗号隔开;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词,也就是类似于我们高中背英语写作里的那些模版式表达,比如for one side what’s more 这样的词,不知道怎么形容了,我暂且把它叫做具有普适性的词吧。

以17年国考第42题为例:

①未开采的煤炭只是一种能源储备,只有开采出来,价值才能得到发挥

②充分挖掘并应用大数据这座巨大而未知的宝藏,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③有人把大数据比喻为蕴藏能量的煤矿

④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在“沉睡”的时候是很难创造价值的,需要进行数据挖掘

⑤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规模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

⑥与此类似,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⑤④⑥

B.⑤③④⑥①②

C.③⑤②①④⑥

D.⑤④③①⑥②

大家拿到这题肯定先看③和⑤了吧,在那里研究半天,发现两句好像都可以做首句,不好排除啊。这可怎么办?可能有的人说还能怎么办,只能一句一句挨着看一遍,慢慢缕缕顺序,挨个排除呗!

你要这么做就尴尬了,可能至少得多花个半分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第⑥句没,“与此类似”,很明显的提示词啊。

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无论如何也不能漏掉它啊!“此”指的是什么?“大数据不在大而在于用”又到底与什么类似呢?看选项第⑥句前面后面的句子可能是①、②或④。这三句里,和第⑥句所讲的“用”衔接得最紧密的只有①了。所以①⑥肯定是在一起的,看看选项,只有D项是这么排序的,按照D项的顺序验证一下,很通顺,就选D。

(二)、找内容简单、话题单一的短句——原则是要保持语句话题的一致性

我们在做资料分析里最后一道判断正误题时,因为四个选项是正答的几率都是25%,所以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演算说法短的、好算的一个选项。

排序题也是一样的,要想快速干掉这道题,就只能先去找“软柿子”捏,我所说的“软柿子”就是指内容简单、话题单一的短句。

没有关联词、没有关键词、没有总结词,一眼望过去感觉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我们就要定位内容简单、话题单一的句子,长度长、字数多、内容并列或者转折的句子就先别看。找到这样一个句子之后,根据前后话题的一致性,我们回到文段里再去找相关内容。

那么,怎么判断内容简不简单、话题单不单一的呢,你就这样想吧,我读完了一句话后要是还能准确的记得或者说还能简单地复述这个句子讲了什么,那这就叫简单,这就叫单一嘛,要是你自己读了之后再回去看其他选项时,连你自己都不记得你要找的是什么内容了,那就完蛋了,这说明你的定位有问题,赶紧换其他的句子作为突破口试试吧。

为什么要找短句呢?

依据是:一个句子由开头的旧话题引出末尾的一个新话题,下一句话往往会接着这个新话题阐述,再引出下一个新话题,以此类推,以实现表达上的衔接和连贯。因此一句话末尾的话题如果和另一句开头的话题相同,那么这两句话往往紧密衔接;如果是复句,可能会出现多个话题,需要注意话题衔接的先后顺序。而找简单句的话,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的找对语句话题。

以17年国考第43题为例:

①让世代居住在古城的居民全搬到城外,破坏了历史街区的真实与完整,不利于古城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②人口流动是一个长期自然发展的过程

③既要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等物质载体,也要传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文化生态,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和古城文明的延续

④仅就商业运营来说,这种模式在一些地方也并不成功

⑤如果把古城内的物质文化遗产比作人的“肌肉和骨架”,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体里流淌的“血液”,两者密不可分

⑥现在有种现象,政府或公司把古城里的街区甚至整体城区买下来,把原来居民安置到城外,然后引来商户进城经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⑥③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⑤③⑥②①④

D.⑥①②④⑤③

根据某机构数据,这题的正确率只有34%。要是按照四个选项的顺序都读一遍的话,就会感觉没有正确答案啊,好心塞,再也不会觉得语句排序简单。可是!就是这种看起来不相干的几句话,它们也主要是按照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找不到特殊的词语,那就找句子。放眼望去②句最特殊,感觉它放哪里都不太对,大概扫一眼其他句子都是在讲古城啊、历史文化啊、商业经营啊,②句怎么冷不丁的来一个“人口流动”。那么好吧,越是稀罕就越好从它入手。

②谈到“人口流动”,那么前后肯定还有哪句也谈到了的。回到题干找“人口”,①和⑥都是在说把居民迁到城外,涉及到了“人口流动”的话题。剩下的其他三句都绝对与“人口流动”无关,因此①②⑥应该是在一起的,看选项,排除A、B两项。

再看它们之间的顺序,根据C、D两项可知,⑥在①、②之前,只要判断出①、②的先后顺序即可确定答案。假如是①②的顺序,“人口流动是一个长期自然发展的过程”后面该接什么呢?按照D项的顺序“⑥①②④”,④中提到“这种模式”,话题明显与②不搭边,连在一起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因此排除D项。正确答案就选C啦!

(三)、重复词语——若发现某两个或多个句子中有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那么证明这几个句子在讨论同一话题,紧密度较高,为了保持主体话题的连贯一致,应排列在一起。

(四)、行文脉络+结合选项观察

根据行文脉络排序,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申观点”、“正向援引——提出观点——反面论证”等行文思路排序。

先引出一个概念,再说明这个概念怎么样;

先说问题,再说解决的措施;

先说整体怎么样,再说其部分怎么样。

行文脉络一般是第一眼看不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选项,选择性的分析脉络。怎么观察选项呢,一般是看首尾句的临近句,也就是第二句或者倒数第二句。

以14年国考第51题为例:

①学者们进一步推测,基克拉底群岛上可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

②由于地理位置有利,基克拉底群岛一度控制着爱琴海贸易的海上霸权

③遗址发掘发现,当时已经出现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

④从大量墓葬群的分布情况分析,该文明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早期城市居住区

⑤活跃的商贸活动区为该地区居民带来巨大财富,进而为该文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⑥考古发掘和古物研究证实,基克拉底文明是爱琴海上最古老的文明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⑥③④①⑤

B.⑥②⑤③④①

C.②⑤⑥③①④

D.⑥④②③⑤①

看选项,首句要么是②,要么是⑥。⑥引出基克拉底文明,而②则是在阐述基克拉底文明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基克拉底群岛,所以显然⑥比②更适合做首句,排除AC。BD尾句一致。

未发现明显的关键词句,没有短小精悍的暗示词,也没有简单的短句,甚至于连句子长度都几乎差不多。

不要慌!再去找选项的区别点,我们由首句排除了AC,所以我们对首句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相比看倒数第二句,不如看第二句的区别。

发现B选项是⑥②连接,D选项是⑥④连接,具体看题目材料,②句的话题是基克拉底群岛和爱琴海,④句的话题是墓葬群和早期城市居住区,从话题衔接的行文角度来说,②句跟⑥句更衔接。

再看15年国考第53题:

①因此,生态红线不能触碰,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红线是指生态系统在发展演进中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衰退甚至崩溃的临界状态

③在生态红线面前,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停止

④生态红线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底线,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

⑤生态作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系统

⑥生态红线一旦被突破,以后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生态平衡也往往难以恢复原状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⑤⑥①③

B.②③④⑥⑤①

C.⑤②①④③⑥

D.⑤②④③⑥①

看首尾②⑤,无法直接排除,但是也别直接丢弃,因为针对这道题,只要我们足够细心的话,就能快速解这道题。我们发现②在讲生态红线,而⑤却说的是生态,这俩显然是不同的概念,而且逻辑顺序一定是先讲生态,再讲生态红线,因此⑤在②前,毫无疑问直接干掉AB项。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值得要说一下,如果你已经明确的绑定了一组词的话,可以通过比较选项的区别来找突破口,这比再去找关键词句更有效率。

找关键词句是在对整个文段毫无头绪的时候做的事,而既然我们都绑定了两个序号,就说明文段逻辑的某个环节已经被我们攻破了,再沿着这个环节的线头继续扯的话就能拉出整条线。

如果我们不从选项进行突破,反而是再回到材料里去找关键词句的话,我们还需要把找到的关键词句和之前绑定的词组进行联系,效率低下不说,还很容易出错。

说回这道题,③⑥绑在一起了,①④却隔得远远的,重点看①④,①里有个“因此”,说明是总结性的语句;而④是在讲生态红线的所具有的特性,显然更适合做尾句,选D。

(五)关联词搭配——如果几个句子中都有关联词出现,将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排列在一起,确保关联词使用正确且与句子逻辑关系相符。

最终步骤——验证!

最后一步,一定要验证!

如果你是通过绑定确定的选项,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以省去这个验证环节。但如果你是要通过代入选项验证来确定答案的话,一定要注意:再验证的时候,不要代入自己的逻辑,用自己逻辑验证的话肯定是越验证越开心 ,因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你排出来的顺序,理性地进行判断。

不过验证过程不宜太长,要节省时间。

下列提供一些仅供验证的依据,注意是仅供验证,不可以作为排除选项的绝对依据:

(一)、适合作为文段首句的形式:

1.背景铺垫(时间、地点状语;随着……的变化/发展等);

2.观点援引(正如×××所说;×××曾说过等);

3.设问句。

4.概念的介绍、引入

(二)、适合作为文段尾句的形式:

1.结论性句子

2.措施性句子

3.表示期望、决心

4.意义性、价值性句子

5.介绍前景、预测趋势

结尾语

以上就是建立在我对近六年真题的理解和分析上总结出来的排序题“法宝”。

方法不一而足,解一道排序题可能会综合运用到不同的技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句排序事实上考查的就是对语句间逻辑顺序的把握,想要快速理清这些句子之间的顺序,抓提示词、找句子之间的共同主题都是快速解题的好方法,只要找到了线索,结合选项,灵活运用排除法,就可以顺藤摸瓜,迅速排好语句的顺序。以上所提供的解题步骤是适合我的,可它是否适合正在读这篇帖子的你,就要各位亲自去摸索验证了。

就我的做题经验来讲,只要掌握透彻以上方法的,任何一道排序题都可以解出来,也就是说任何一道排序题解题方法都有形或者无形的融合了以上技巧。

如果拿到一道题后,你还是不能很快反应过来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明你对这些原理和技巧还不够熟悉,刷题不够、应用不够!我也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继续钻研真题,多加练习、多见识不同排序题型,毕竟以上的例题远远不足以概括所有的具体题型。

在这之前,我本人的语句排序题正确率也很不稳定,总结了一下原因,都是因为自己不够重视这个小题型,一直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做这个题型,对了就过、错了就改,但却没有系统的总结方法。

前两天有小伙伴留言问我排序题有没有方法可以借鉴,今早上逛社区有偶然看到有小伙伴在问排序题的首尾原则是什么…有点被震惊到了。于是今天翻来了国考真题,研究了大半天又分类了大半天,真的是“呕心沥血”的写下这篇帖子啊哈哈哈哈。

希望可以给正在排序题里挣扎的小伙伴一些实用的帮助,或者说是还尚未注意这个题型的小伙伴提个醒~花半天时间多做几道排序题,按照正确的顺序连起来再研究一下,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解题方法!不要丢掉这一块的分数啊!!!

总而言之,语句排序题量不多,也不是特别难,快速搞定它绝对有方法。考点就这么多,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最终都一定会反映在分数上的,你准备拿几分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