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三不同工作要求(三共三享为ICT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同三不同工作要求(三共三享为ICT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图3 2019年11月,获得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随着合作逐年深入,通信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ICT企业招聘的香饽饽,专业对口率从2012年的51.2%上升到85.6%,近三年就业率达到99.95%。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强,联合华为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越来越多,逐渐打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放眼世界,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之路,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融入”走向“融合”,重电与华为的合作不断深入,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卓越华为ICT学院”等荣誉。不仅仅是华为的认可,行业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合作案例先后入选2019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优秀案例和202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图1 2013年7月,重电建设全球首个华为实训基地一步一个脚印。重电与华为合作逐渐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秉承“厚德强能、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智联六合、信安九州”的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全国高职排名中列全国第四,在校友会2021中国高职院校排行榜中排名第二。
面对ICT行业领域技术(IT、CT、IP)深度融合、升级换代快的趋势,国内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滞后于行业发展,IT、CT、IP相关专业彼此独立,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境,通信工程学院从2012年起,与华为开展校企合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个“华为实训基地”,探索技术复合型ICT人才培养,通过10年努力,校企联手有效解决了①校企双方合作共需共赢点不精准,校企双元育人难以真正落实;②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对独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不适应;③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成长目标不清晰主动性不够等三个问题。建成了重电-华为ICT产业链校企联盟、“重电-华为ICT学院”,创新提出并成功实践 “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合作领域从原有的培养ICT人才逐渐扩展到产学研各类项目合作,着力推动产教科深度融合,培养ICT复合型人才,共同输出行业解决方案和应用技术,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一、创新“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践行双元育人
“高职院校如何输送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重电和华为致力于探索的问题。一路走来,我们也找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逻辑主线,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早在2012年,重电就敏锐地抓住时机,与行业龙头企业华为合作,共同建立ICT实训基地,培养ICT的技术人才。华为产业链上有上万多家企业,并且企业在创新、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跑”水平,能够与华为合作,可以促使通信工程学院跨步式发展。最终,重电在2013年与华为率先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关系。
图1 2013年7月,重电建设全球首个华为实训基地
一步一个脚印。重电与华为合作逐渐深入,在2015年成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简称:华为ICT学院),合作专业扩展为重电通信工程学院下设的全部4个专业。2018年,重电、华为与泰克教育共同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重电-华为ICT学院”,涵盖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18个ICT领域相关专业,合作范畴由人才培养扩展到产学研合作、社会培训、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重电在国内率先提出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的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个华为实训基地、第一个华为认证培训中心、重电-华为ICT学院,牵头成立华为ICT产教融合联盟,共建重电-华为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图2 2018年10月,成立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重电-华为ICT学院
随着合作逐年深入,通信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ICT企业招聘的香饽饽,专业对口率从2012年的51.2%上升到85.6%,近三年就业率达到99.95%。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强,联合华为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越来越多,逐渐打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放眼世界,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之路,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融入”走向“融合”,重电与华为的合作不断深入,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卓越华为ICT学院”等荣誉。不仅仅是华为的认可,行业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合作案例先后入选2019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优秀案例和202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图3 2019年11月,获得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
图4 2021年5月,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二、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培育德技并修的ICT技术复合型人才
随着ICT产业高度融合并深度嵌入传统行业,亟需大量既懂IT、IP又懂C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重电按照“岗证课”一体化设计思路,组织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家调研、分析、归纳ICT各岗位能力需求和标准,设置公共基础平台 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拓展模块 公共拓展模块的“两平台 三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群内课程的底层共享、中层融通、上层互选,创新形成涵盖IP、IT、CT全技术领域的ICT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IP、IT、CT专业壁垒,契合产业发展。
图5 2016年初,形成涵盖IP、IT、CT全技术领域的ICT技术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基于工作流程和规范的“工单式”教学设计方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双师在线”,有效保证了“思政教育 职业素养 专业技能”融合并重,满足行业对ICT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组建了ICT精英班、工匠工坊,着力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今,重电-华为ICT学院已培养了ICT复合型人才近5000人,累计3000余人获得了各级华为认证,一次通过认证率达到了97%,其中最高阶的HCIE就有46人次,获得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
图6 2019年5月,获得华为ICT大赛实践赛网络赛道全球三等奖
图7 2020年11月,获得华为ICT大赛实践赛网络赛道全球一等奖
图8 2020年11月,获得华为ICT大赛实践赛云赛道全球二等奖
三、搭建产教融合实训云平台,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
近几年,互联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CT技术风起云涌,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重电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2018年起,重电、华为、泰克联合共同开发华为产教融合云实训平台,利用私有云对学校内部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资源进行虚拟化,利用公有云向学生及培训学员提供云服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提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准画像,以教学科研智能化、管理数据可视化、产业资源集成化助力ICT应用型人才培养。
图9 产教融合实训云平台总体架构图
产教融合云实训平台里,向学生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资源、工程实践案例和线上实训环境,学生随时、随地上线自主选择学习,远程操作后台真实设备,打破了ICT行业的教学瓶颈,学习时空极大拓展。通过绘制岗位能力画像和学生学习能力画像,输出学生学习提升建议、就业岗位推荐,助力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激发内生动力,主动调整学习进度和目标,实现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99.95%,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特别是获得国际技能大赛4项、全国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互联网 全国银奖1项。
图10 2018年8月,获得中英STEAM国际创新大赛全球一等奖
图11 2020年11月,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四、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对外服务开启合作新篇章
为有效提升校内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通信工程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参加华为各级各类技术培训。自2018年起,学院主动将自己由华为的客户转变成合作伙伴,双方共建团队为第三方提供技术服务。2018年至今,建成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重庆工作基地重电海智工作站、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创新中心、重庆市网络通信工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省部级平台,校企双方联合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0个,到账金额700余万元,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产生经济效益近2亿元。
图12 省部级平台
依托线下华为ICT实训基地和线上产教融合云实训平台,通信工程学院获批建成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移动通信技术5G方向),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行业标准制定,先后为重庆广电、重庆财信集团等公司开展ICT技术员工培训79700人,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海外高校师资ICT培训2350人。
图13 2018年、2019年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海外高校师资ICT培训
携手华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在万盛职业教育中心成立重电-万盛ICT分院、重电ICT研究中心,围绕万盛5G天馈线产业,重电师生共同参与特型天馈线研发、设计、选型、鉴定、检测等技术服务,助力万盛经开区经济转型升级,入选重庆市高校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华为ICT学院合作的价值及未来合作展望
未来,重电更加期待与华为及ICT产业链企业加强合作,继续践行“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高素养技能人才,为行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服务重庆乃至西南地区ICT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