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正是由于孔子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得子路的性鄙得以克服,而子路性格中朴素的、“毋我”的品质得到了极大张扬,使得子路程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多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性鄙)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此章中前文为仍旧贯,后半部分是需改作。此章也与上一章的“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相一致。正是子路这种为人伉直鲁莽,使得子路完全不同于颜回,不是无所不悦,而是满满的批判力,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正是子路符合君子人格

上一章分析了最接近于颜回的闵子骞的人格,指出君子人格的基础在于对自然与传统的遵从。有了这一点,就属于入了仁学之门,就会出现登堂与入室问题,即登堂之君子与入室之君子。11.15章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路有详细的记载: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

这里指出,师从孔子,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这里指出子路性格的特点:“性鄙”。“鄙”的古字是“啚”。“啚”是会意字,上部的“口”像城市,下部字形(“㐭”)像粮仓。在城外所建的粮仓,这就是“啚”。而《说文》小篆则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又添加了义符“邑”,表示远离城市的聚集地之意。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鄙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这种土地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远,因而“鄙”字的引申义就是边远之地。 在中心城市人的眼中,边远地方人不如都城里的人开化:见得广、行得通、说得好。因此“鄙”作形容词用在人身上,表示人的粗俗、野性足、认识浅薄、未开化。因为处于边远地方的人是见识浅薄的。“鄙”的动词用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后来“鄙”的动词用法固定在书面语中,一直流传到现代,现代汉语中还有鄙弃、鄙薄、鄙夷这些词。比如在现代交流过程中,自己表示谦恭时使用“鄙”字,常用鄙人、鄙意这些词,是自称的谦辞。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2)

子路在拜入孔门之前,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强大和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这是其“性鄙”的表现:认识浅薄、崇尚勇力,这是需要“改作”的方面,但同时,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这是需要“仍旧贯”的方面,这是需要批判力和判断力进行区分的。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但同时,仲由性格淳正的方面,在入孔门之后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时时被孔子肯定。当然,其性鄙的方面,也时时被孔子敲打。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此章中前文为仍旧贯,后半部分是需改作。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3)

此章也与上一章的“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相一致。正是子路这种为人伉直鲁莽,使得子路完全不同于颜回,不是无所不悦,而是满满的批判力,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正是子路符合君子人格中对批判力的基本要求,深得孔子器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4)

正是由于孔子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得子路的性鄙得以克服,而子路性格中朴素的、“毋我”的品质得到了极大张扬,使得子路程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多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性鄙)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5)

正是子路的正直、无私、勇力、好学,使得其能够位列孔门十贤,在政事上排名第二,位列冉有之后。因此,在仁学上,是实现了“登堂”,即掌握了仁学的要素,能够日月至之矣。子路符合仁学者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仲由很尊敬孔子和仁学,“子疾病 子路请祷”表现出对孔子的尊重和喜好。子路在孔子门下,提出了一系列尚勇、成人、士、管仲之德、事君、君子等诸问题,遍及仁学的各个要素。

(2)具有强大批判力。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6)

(3)志伉直、性率真。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

(4)具备勇力、忠诚的美德。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 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

正是子路具有这些素质,使得其具备了君子人格,实现了仁学的实践。但在孔子的仁学培训体系中,这种“仍旧贯”和“需改作”的有效区分仅仅只是登堂,即行进于仁学之道中,而未真正掌握仁学的真谛,即未入室。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7)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这种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的水平,哪里能在我的门下弹奏呢?”学生们于是不尊重子路。孔子又说:“仲由嘛,他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登堂了,只是尚未入室罢了。”

那么,何谓入室呢?即何谓仁学的真谛呢?这从《论语》中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中就可以总结出来。从子路对仁学的理解与实践中,后学者可以细细体会琢磨,实现进于仁道,登仁学之堂,仁学实乃理论实践之复杂体系,富丽堂皇之殿堂,能够进于仁学之道者,已属不易。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能够日月至之焉,实属不易。而能够入室,即能够获得仁学真谛,就属于三月不违仁,已是极难。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8)

(1)诸如勇力等美德不经过好学的改造,要在大变动社会中生存下去决无可能。“好勇不好学,其弊也贼”,“六言六蔽”针对子路而言,尤其适用子路。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闵子伺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9)

(2)经常道听而途说,自身判断力不足,人前显贵,鳌里夺尊是其人生目标,未能实现人格的真正独立。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0)

(3)勇力有余、礼让不足,在诸弟子中,十之八九者是其率而对之,性格果敢,但考虑问题欠周到,自我反省不足。

……子路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1)

(4)忠信于他人,但自我认识不足,实践显浮躁,未掌握仁学的根本在于有耻且格的内在自主人格的成长。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2)

(5)批判时柔性不足,方法过于简单、粗糙,在孔子那里得到老师的宽容,但是,弟子的这种忤逆行为,又有几位老师能有如此之雅量?故在卫国内乱,孔子的第一反应是:子路危矣。

批判孔子为迂腐。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3)

(6)勇力有余,权变不足。子路有侠肝义胆,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但是,对于孔子的礼乐的中庸、内在属性、精奇妙用实在是理解不足。其实,以后的墨子之学倒是比较符合子路性格和思路,只是当时墨子尚未出现。子路行仁,有点莽汉拿绣花针的感觉 。但从孔子培养来看,莽汉的勇力必须保持,这是第一位的,至于绣花针,则可慢慢引导。自然优于文明,这是仁学的基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4)

(7)勇力有余、无章法,欲速则不达。子路在仁学实践中,其野性经常突破仁学要素,体现其对仁学的理解和实践中。比如他认为没有理论也可以有实践,“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这在孔门强调“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氛围中,确实离经叛道,怪不得门人看不起他:一看就是上课没听懂。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5)

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从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可以看到:能够在礼崩乐坏的大变动社会中坚持和发扬自身的本性者,就是升堂,能够促进的自身的人格成长,实现从小人人格向大人格迈向者,即为入室。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未能形成人格的真正独立、具备精神的批判力和判断力,未形成自由的精神,即子路始终未能成就君子人格,能够真正于立于变动之世,而不会折断。

此章中孔子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其实乐如其人,可以将之视为对子路的总体评价,子路对仁学的理解也是如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未了解仁学真义,最终酿成自身苦果。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6)

正是由于子路未能入室于仁之学,使得其未能实现仁学实践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死于卫国内乱。从而也回应了孔子的事先感觉:未得其死然。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7)

此章可见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比较客观,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实乃后辈学习之楷模。

用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填补《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UEB-1449479163),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人人格论——<论语>的法典化解释》。

登堂入室和登高自卑有什么区别(子路人格何谓登堂)(18)

现代世界被认为史上罕见之大变局,当今中国也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身处大变动社会之中,需要有相应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社会的生存方式相异。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中心,而仁学是儒家的核心,是孔门弟子为全面阐述仁学编纂而成。它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仁魂义行”的生存智慧,提出在礼崩乐坏之下,遵循真理其实是可行的(“志于道”),但需要遵循仁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其要点为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兴于诗”),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立于礼”),需要有遵循美德的技巧(“据于德”),能够克服遵循美德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依于仁”),强大的行动力是根本应对之道(“敏于行”),这样,就能够化解礼崩乐坏带来的惧、忧、虑(“成于乐”),这对于身处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原创申明:本头条号的所有文章系作者独创,享有著作权,请勿抄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