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是什么歌(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是什么歌(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华人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可以说,东南亚的近现代历史是土著族群与华人共同书写的。"下南洋"自明代中叶开始,在1950年戛然而止,持续近300年。俗话说"海水到处,就有华人"。海外华人华侨的总数,目前比较认可的数字是3900万,80%分布在东南亚,其中印尼华人数量最多,约有600万;马来西亚次之,约有500万;泰国约有460万;华人占多数的唯一国家是新加坡,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清代发生的著名移民浪潮,如"湖广填四川"、"渡台海"、"闯关东"、"走西口"、"客家南迁",均属于国内移民,而"下南洋"、"金山梦"(到美洲开矿筑路)则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长路漫漫,充满了血泪辛酸。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
南洋,而在老一辈中国人心中,特别是老一辈广东、福建人心目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只代表一个地方,更包含着一段背井离乡的血泪史。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现在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东南亚一带。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末到清末。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远渡到南洋谋生。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
"下南洋"的血泪史
清代发生的著名移民浪潮,如"湖广填四川"、"渡台海"、"闯关东"、"走西口"、"客家南迁",均属于国内移民,而"下南洋"、"金山梦"(到美洲开矿筑路)则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长路漫漫,充满了血泪辛酸。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年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1860年开始,在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有大约200万华工。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50年,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业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急需熟练劳工,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二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新中国建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曾经繁忙的港口,现已退出舞台
"下南洋"自明代中叶开始,在1950年戛然而止,持续近300年。俗话说"海水到处,就有华人"。海外华人华侨的总数,目前比较认可的数字是3900万,80%分布在东南亚,其中印尼华人数量最多,约有600万;马来西亚次之,约有500万;泰国约有460万;华人占多数的唯一国家是新加坡,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华人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可以说,东南亚的近现代历史是土著族群与华人共同书写的。
骑楼建筑
华人在当地创造财富的同时积极反哺家乡建设,19世纪末到1950年间,广东、福建等地侨乡大量出现东南亚特色的骑楼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很多海外华侨都积极募捐用于抗日战争,据资料记载当时每年的国民财政收入就有13%是海外侨胞捐赠的。
目前,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所在国的认可与认同,但历史与现实纠葛的阴影并未消失殆尽,华人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时日,这就需要华人社会自身的努力,同时,中国实力之强弱也与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