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最新实例及分析(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最新实例及分析(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兼劳动科学实验室主任。出版著作7部,发表期刊文章70余篇,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具有扎实的论基础,有熟悉前沿研究。关于作者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更新迭代迅速,行业中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天下。可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却更喜欢雇佣老人?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而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一本《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为你揭开组织行为的神秘面纱。
“组织”一词大家都不陌生,例如社团组织、工会组织、商会组织等等。我们熟知的这些都是狭义上的组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团体或集体,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
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所以,它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组织行为学”,一个看起来跟组织和行为有关的高大上词汇。让我感觉到自己之前关于“组织”这个词语理解的狭隘。
在大家都害怕吵架和争议的和谐社会中,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更新迭代迅速,行业中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天下。可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却更喜欢雇佣老人?
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而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一本《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为你揭开组织行为的神秘面纱。
关于作者
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兼劳动科学实验室主任。出版著作7部,发表期刊文章70余篇,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具有扎实的论基础,有熟悉前沿研究。
关于组织行为学人一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管理和对他人的管理,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基本规律是我们的本能。组织行为学能帮助个人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跳出个体层面的局限,从更高的层面去俯视组织运行的规则,看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动态思维代替静态思维,从时间的视角去重构自己的世界观。
而我个人读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它能让你用更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让我从个体、群体、组织、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多层次思考。
它会告诉你最基本的研究范式,让你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找到一个稳定的锚。
它会给你有效的行动方案,让你融会贯通,自然而然的用组织行为学的方式来对世界做出反应。
它会帮助你提升批判思维的能力。
它会助你变得更宏大、乐观和进取。你会发现我们都嵌套在文化、社会、组织和家庭之中,我们的每一次行为都蕴含了复杂的组合因素。
非洲工人的旷工问题假如一个企业在非洲建厂之后,遇到员工不能准时上班的情况,作为企业领导人,会你怎么办呢?大部分的做法是思想教育告诉当地人守时是一种美德,或者考勤奖励按时出勤的员工发放奖金。但没想到都没有效果,当地人照样不能准时上班。
后来发现一些家住贫民窟的工人根本没有看钟表的习惯,而由于当地的消费场所少,满足基本需求后,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收入对于员工的吸引力非常弱,而且奖金发放有预算限制,如果给员工更多奖金,公司就会亏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找到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评劳模。
每个季度企业都会便宜次劳模按时上班的员工就给他发大奖状、大红花,颁发仪式十分隆重。还会请当地政府领导把奖状送到劳模家里,送奖队伍声势浩大,试图把村民全都引出来。等到劳模的父母从屋里出来,领导就会立即迎上去,握紧他们的手说:“建宁生了个好儿子啊!”
这个办法给了劳模员工一家足够的面子,同村的人虽然不知道奖状写的是什么?但都能感受到这个人很厉害,因为村里从来没有人能获得政府奖励。
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达标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开始准时上班了。而企业靠着劳模制度基本解决了员工的旷工问题。这便是组织行为学在企业中的运用,而这种方式是从个体出发,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做到的。
全书一共四个章节,分别是:激发个体、经营团队、重塑组织、组织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解决非洲员工旷工问题的是激发个体做到的。而一个团队该如何经营?一个组织该如何重塑?组织发展在未来要迎接怎样的挑战与机遇?作者都有为你一一道来。
总之,组织行为学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繁忙工作中都不可低估它的作用。如果你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去推动变化,那么《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就能带领你进入组织行为学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