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魏晋南北朝英语名(汉魏时期文武百官英文名列队)

魏晋南北朝英语名(汉魏时期文武百官英文名列队)《三国演义》的另一位译者邓罗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把“董卓为相国”变成时间状语,自己又加了一句话:Becoming the Prime Minister Dong Zhuo was most powerful and arrogant,等于把最后一句“威福莫比”挪到前面来了,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罗慕士虽然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在翻译“赞拜不名”时加上了as required,翻译“入朝不趋”时加上了comport himself reverently,意思是“按照要求”和“遵照相关的礼仪”,告诉读者,董卓的行为是违背规矩的。战国时代的首席行政长官叫“相邦”,到了汉朝,因为“邦”字犯了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故改为“相国”。相国、相邦、丞相、宰相,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百官之首,名称不同而已,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相”在权利和地位上差异也很大。汉朝有相国和丞相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讲的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所以书中各种官职特别多,文官有丞相、司徒、大司农、议郎,武官有太尉、卫尉、车骑将军、中郎将,令人眼花缭乱,连中国人都搞不清楚,外国读者就更容易晕头转向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作乱,把个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折腾得地覆天翻。董卓进京后,自封为前将军,把持朝政,废立皇帝。《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罗慕士是这样翻译这句话的:Dong Zhuo became prime minister. But he did not as required use his personal name when saluting the sovereign nor comport himself reverently by scurrying in his presence nor did he remove his boots and sword before the throne. The prestige and wealth he amassed raised him above all.

魏晋南北朝英语名(汉魏时期文武百官英文名列队)(1)

【配图:彭靖雯】

战国时代的首席行政长官叫“相邦”,到了汉朝,因为“邦”字犯了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故改为“相国”。相国、相邦、丞相、宰相,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百官之首,名称不同而已,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相”在权利和地位上差异也很大。汉朝有相国和丞相同时存在的情况,相国位在丞相之前。不过,译成英语都一样,都是prime minister。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是中国古代皇帝给大臣极高的政治待遇。“赞拜不名”是说在拜见皇帝时,侍臣唱名只报官职不提姓名。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如果直接称呼姓名,也往往是长辈或上级对晚辈和下属,反之则是不敬。“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是指上朝时不用像其他大臣那样弯着腰一路小跑,还可以穿靴佩剑上殿。《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高祖平定天下后论功行封,把萧何看作是第一功臣,“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董卓军阀出身,连皇帝都敢废,龙床都敢睡,剑履上殿对他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翻译“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景知识、词义辨析和语言转换,对于翻译来说都是考验。原文十二个字,罗慕士用了三倍的英文单词才解释清楚。两个最难处理的问题是“赞拜不名”和“入朝不趋”。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拜见国王时只提职务不提名字似乎不是什么事儿,搞不懂中国人为啥把它当个事儿。“趋”的意思是小步快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很特殊的身体语言,表示对长辈,特别是君主的尊敬。西方人没这个讲究,“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scurry 和hasten,只有赶火车或者内急的时候才会“趋”,所以,他们对“趋”的含义的理解与我们肯定有不小的差异。

罗慕士虽然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在翻译“赞拜不名”时加上了as required,翻译“入朝不趋”时加上了comport himself reverently,意思是“按照要求”和“遵照相关的礼仪”,告诉读者,董卓的行为是违背规矩的。

《三国演义》的另一位译者邓罗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把“董卓为相国”变成时间状语,自己又加了一句话:Becoming the Prime Minister Dong Zhuo was most powerful and arrogant,等于把最后一句“威福莫比”挪到前面来了,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决意北伐中原,调集了大批文武官员,是整部小说官职排列最为集中的一回。

“于是孔明乃留郭攸之、董允、费祎等为侍中,总摄宫中之事。又留向宠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蒋琬为参军;张裔为长史,掌丞相府事;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譔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为太史。内外文武官僚一百余员,同理蜀中之事。”

对于上面的一系列官职,罗慕士是这样处理的:

侍中 privy counselor

大将 chief general

参军 military adviser

长史 senior adviser

谏议大夫 court counselor

尚书 the secretariat

祭酒 libationer

博士 scholar

秘书 secretary

太史 grand historian and archivist

中国古代官职系列总体延续了周朝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不同的时代名称、职责、级别都有变化。《三国演义》小说人物众多,除了有数的几个女人之外,几乎是个男人就有官职,而且现代人很难从字面上看出来他们究竟从事的什么工作。如秘书费诗(secretary)、文学掾司马懿(chief secretary of the Bureau of Documents)、尚书丁管(imperial secretary)、主簿陈琳(first secretary)、侍中蔡邕(privy secretary)……翻译成英文,很难从英文名称上了解其级别和职责。没办法的办法,各种郎官、大夫,都用secretary、adviser或者counselor加上不同的限定词来解决。

罗慕士将“祭酒”直译为libationer,也就是负责把酒泼在地上祭祀的人。祭酒在远古时期一定是专职祭祀人员,按照古代礼仪,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酹酒祭神,故尊称为祭酒。至少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祭酒就成了太学或学宫的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再后来,这个职务就成了国子监祭酒,一直延续到清末。总的来说,祭酒相当于同类官员中地位和威望最高的人,如军师祭酒、师友祭酒、六经祭酒、讲书祭酒、博士祭酒等等。祭酒并非特指官员,也可当作“首席”来理解,今天的马化腾和董明珠其实就是腾讯和格力的祭酒。

前面说的基本上都是文官,武官官职也令人眼花缭乱。诸葛亮出征伐魏,随行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牙门将——裨将军王平;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副将——飞卫将军廖化;右军领兵使——奋威将军、博阳亭侯马忠,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刘琰;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中参军——安远将军马谡……

重要的将领如魏延,既有军职,又有军衔,还有封号,翻译成英文就是一大长串:Forward command: General Wei Yan controller of the North commander of the Ministerial Forces imperial inspector of Liangzhou and lord of a Capital Precinct。forward command是魏延在此次出兵北伐中所担任的职务,他的军衔称号是镇北将军(controller of the North),常任职务是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commander of the Ministerial Forces imperial inspector of Liangzhou),封号是都亭侯(lord of a Capital Precinct)。

汉魏时期的将军分为至少五个级别,第一等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第二等是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和后将军,三级军衔是四征、四镇将军,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将军称号很快就不够用了,为了奖励军功和鼓励积极性,于是又创造出一大批“杂号将军”,排在第四等,如折冲将军、荡寇将军、扬威将军。再往下就是偏将、副将、裨将、牙门将和中郎将了,差不多是少将和校官一类。

副将 lieutenant

牙门将 garrison command

偏将 subordinate general

监军 military inspector

参军 adviser

军师 army director

典军书记 secretary for the army director

以上一应官员,都跟随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诸葛亮出征伐魏。罗慕士是这样翻译诸葛亮的职务和职称的:Prime Minister Zhuge Liang first field marshal for the pacification of the north lord of Wuxiang and protector of the Riverlands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诸葛亮这一大串称谓,让我想起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的演出晚会上,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一口气说出英国女王的头衔全称,令人印象深刻:上帝神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所属领土及领地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首脑,国教保护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虽然比不上相声演员的“贯口”,却也殊为不易。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仅官僚制度一个话题,就够读几个博士学位了。如果要翻译成英文,对译者的要求极高,没有扎实的文化根底和中英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是做不到的。罗慕士教授能下如此苦功,有如此造诣,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