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岭传说大全(走马岭的传说)
走马岭传说大全(走马岭的传说)走马岭之所以被叫住走马岭,廖青云老人这样说过。他说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说很久以前有个道士从成都撵了一匹金马,撵到这个地方就不见了,这个道士就常常来这里看,有一天他看见金马出来吃草,他一下把这匹金马抓住放进自己的口袋里走了。第二个说法是: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时,到了这里,他见这个山岭平坦,就把大军驻扎在这里,因为山高看得远,他让他的军队在这里训练,马从山岭这头跑到那头,他们把这叫住 "跑马岭"。以至后来商人用马驮东西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人们就叫他走马岭。从石桥杨柳沟越过走马岭到石堰、莲花堰,草池,兴隆、三岔、石板、镇金是一条通商大道。这条路都是用一米多宽的石板铺成。从石堰、莲花堰,草池,兴隆、三岔、石板、镇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如棉花,甘蔗,烟叶等都是这条通商大道由挑夫挑到石桥来。到了石桥再由住在石桥的商家收购,商家收到这些物品后就在石桥装船由水路运到成都、金堂,资中,内江等地,有
——走马岭的传说
田园晚风
简阳有个地方叫走马岭你知道吗?说起走马岭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只有老一辈的人知道。要是去百度的话根本就没有简阳的走马岭。从小我就生活在走马岭,我母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在我4岁时母亲从新合裕民小学调到了走马小学。因为我外婆住在走马岭的增产3队,母亲为了照顾我外婆才调到这里来。走马小学原来是一个寺庙,名叫灵冠庙,什么时候把这座寺庙用来做学校我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小。只知道走马岭上一共有三个有名的地方,从石桥到水磨滩,首先是观音堂,这观音堂只是一间小小的屋子,里面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的塑像。
观音堂的门槛很高,我记得我外婆到观音堂去烧香我跟着去,要跨进门都不是跨进去的而是抱住门槛翻进去的。再往南就是三皇庙,当时已经没有了寺庙只有三根大小不一的黄桷树,其中一根最大,可能要三个大人才能合抱得过来。再往南就是灵冠庙,那个时候这里还住有三户人家,一家姓华,是石堰供销社派来的经销人员,他在这里开了个小商铺,平时卖一些生活用品,后来搬到了新市老家。另外一户的户主叫严玉林,他是大队的保管员,后来搬家到了走马三队,还有一户户主魏亨六,他在这里没住多久,因为他在生产队没有房子,暂住在这里一段时间,这一家常常打架,魏亨六的眼睛很小,经常为了家里的事把老婆打得喊天叫地的,后来生产队给了他房子后,他就搬到了走马二队。这些住户搬走了就只剩下我母亲和我兄妹俩住在这用寺庙改成的学校里面。
灵冠庙的房子是用石板和编泥镶装在石柱里的,南来北往的人很多,不少路过的人走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下,因为灵冠庙这里有一株很大的黄桷树,能遮荫。渴了就喝自带的水,自带的水喝完了就来向我们讨水喝。
从石桥杨柳沟到走马岭,先要走过团结村,过了团结村再往上走,也就是住南要上一个坡,爬上那个坡就是进入增产三队的地界了,那里是一个荒凉的地方,没有一家住户,那个坡上去有一大块较平坦的地方,那里叫住"倒字库",何为"倒字库",据多年前走马一队老人廖青云回忆,倒字库修建时间不祥,当时修字库塔时,工人不小心把一个石板的上下装反了,到了最后都要封顶时才被发现,这可不得了,因为字神圣而崇高,字纸(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需洗净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有些地方的村民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既然装反了就得把它推倒重建,因为这个用错的石板在下面,然后就把它推倒了,推倒后由于政府没得钱,这个字库就再也没有建了,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住"倒字库"。是真的还是假的只是听说而已,因为那个时候我对这个名称没多少兴趣,也没有考证的地方,也就不了了之。
从"倒字库"再往上走大约300米就上到了走马岭的始端,走马岭的终端在距水磨滩两公里的"杀伦坡(音同)"。从始端到终端大约有两公里路的样子,这两公里山岭就叫走马岭。这个"倒字库"和"杀轮坡"都是没人住的地方,也没人敢住,相传这两个地方是土匪出没的地方,特别是"杀伦坡",以前这里是官方杀犯人的地方,因为是杀犯人的地方,没有多少人走,后来就有歹人出没,那些歹人看到单身客商经过,轻则把你的货物和随身钱财抢去然后放你走,客商有的会反抗,反抗者就会被杀害。由于这里常常有人被杀害,,所以这里叫住"杀人坡"。当地的孩子晚上不认真睡觉,大人就会说:"你不好生睡觉杀人坡的土匪一会就要来杀你。孩子听到了后只好乖乖的闭着眼睛睡觉去了。后来由于"杀人坡"这三个字远近闻名,让过往的人恐惧,人们就把它改成了"杀伦坡"。
从石桥杨柳沟越过走马岭到石堰、莲花堰,草池,兴隆、三岔、石板、镇金是一条通商大道。这条路都是用一米多宽的石板铺成。从石堰、莲花堰,草池,兴隆、三岔、石板、镇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如棉花,甘蔗,烟叶等都是这条通商大道由挑夫挑到石桥来。到了石桥再由住在石桥的商家收购,商家收到这些物品后就在石桥装船由水路运到成都、金堂,资中,内江等地,有人戏称这条通商大道是简阳的茶马古道。
走马岭之所以被叫住走马岭,廖青云老人这样说过。他说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说很久以前有个道士从成都撵了一匹金马,撵到这个地方就不见了,这个道士就常常来这里看,有一天他看见金马出来吃草,他一下把这匹金马抓住放进自己的口袋里走了。第二个说法是: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时,到了这里,他见这个山岭平坦,就把大军驻扎在这里,因为山高看得远,他让他的军队在这里训练,马从山岭这头跑到那头,他们把这叫住 "跑马岭"。以至后来商人用马驮东西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人们就叫他走马岭。
走马岭有句顺口溜叫住"千里来龙走马岭,野鹿衔花在路旁,三个葫芦(葫芦坝一带的——大葫、二葫和三葫)水中藏。
老人们又说:明朝年间有个人路过走马岭,看到走马岭的山形和山的走势后说这里将来要出一个皇帝,这话一传十,十传百,被传到皇宫去,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知道这个事后心里很不安,他找来刘伯温,刘伯温明白朱元璋意思后亲自来到走马岭看了地形,认为这个地方真的不得了,下面躺着一条龙,这条龙一旦醒来就会推翻现在的皇帝。刘伯温回去告诉了朱元璋这事后,朱元璋问刘伯温怎么办?刘伯温说:只需在龙尾、龙腰,龙颈,龙喉那里打下天钉,用天钉把它钉住,再把龙井(水磨滩伍家湾)堵了,让龙没吃的。这条龙就再也翻不了身了。朱元璋立刻下令益州(四川)太守命简州(简阳)立即叫人在这几个地方种上树(黄桷树)并填了龙井。这条"龙"由于被"天钉"钉住,又没得水喝,不久就死了。死后身上长蛆,这些龙蛆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卵石。
又说,当时种树的时候观音堂那个地方种的树就是种不活。种了很多次都不行,种一次死一次,有人说是因为龙的尾巴在挣扎,建议在那里建一座观音堂,用观音来镇住龙尾,后来就建了一座观音堂,观音堂建好后,树就种活动了。所以观音堂那棵树比其它地方的都要小(文革前被人砍了)。
有了观音堂的经验后人们就在龙腰处建了三皇庙,龙颈处建了灵冠庙,龙喉处建了天公庙。这几处寺庙只有天公庙是文革时损坏的,其余的都是在解放初期就拆了。
其实走马岭的北端从增产三队开始,沿途经过增产六队、增产四队、增产五队、走马一队、走马二队、走马三队。如果有人对你说他住在走马岭就应该是这几个生产队里无疑了。走马岭只是一个地名而已,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说特别的就是石头多,如果你是慕名而去,想去那里发现什么新"大陆"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除了石头就是含石头的黄泥。有一句打油诗写道:走马山,山连山,山上山下石头滩。锄头一挖叮当响,有女不嫁走马山。
走马岭虽然石头多,又不平坦,但是走马岭的人们勤劳,一个个含有石头的地里长出茂盛的农作物,种什么就能收什么,到了收获季节的时候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的人们不会固步自封,有些住在山下的人们在山上修建了住房,这里不光有住房,还有医疗点,理发店,茶馆等。用他们的的话说这些店子方便了当地人购物,休闲和娱乐。
走马岭——没落了的茶马古道,随着乡村公路的修建相信这里的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初稿于2020年1月31日,2020年8月15日再返走马岭确认传说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