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回想从1969-1998这三十年间多次搬迁,感慨良多。笫一次是69年元月插队到板桥公社大庞村,住在牛屋隔壁的两间破草房里,与十几头牛共眠三载,以后好长时间闻不到牛圈的骚味反而失眠。74年与峏山插队知青杨祖霞结婚,次年生子,从板桥转点到峏山中学担任民办教师。于是我们在座落于坟场中的峏山拖拉机站安了家,这是第二次搬迁。第三次搬迁是从农村走向城市,80年2月我毕业分配在巢湖师专附中,我们在半汤安家,度过18年温暖稳定的生活。现在要从巢湖走向上海,那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呢?98年7月底好友兼同事杨鸿为我找了一辆封闭式货车,把我部分家具运到上海。杨鸿老师替我押车,我先赶到上海接车。学校在教学楼六楼给我安排了一间16平米的房间,这是一个教室隔成了三间,我和胡义法老师及从东北调来的教导主任陈学智各住一间,三家共用一个厨房。那天晚上由胡、陈两位老师大力帮助,将笨重的家具搬上六楼。刚到西南模,就让我感受到同事们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1)

作者:施开诚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2)

一、去上海

1997年春季接到堂弟开来一封信,问我是否有意调往上海工作。我回信谈了三点看法:其一,目前在巢湖师专工作很安逸,每周至多4节课,汉魏六朝文学已教了八年,无需花多少精力;已评上副教授,外语不行,无望评正教授,再混十年就退休了。其二,儿子在合肥自来水公司工作,我们跑到上海,谁来照顾他。其三,我说话方言太重,在本地尚能混得过去,到上海倘若教不下去,岂不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约6月,开来又来信催促:“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今年在汇成创办一所分校,正在招聘教师,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不妨先过来看看。”暑假里,同学武达贵正好开车送女儿到华师大上学,我就乘便车来到上海,进行了一次现场考察。

开来先带我参观了西南模范中学,从南模打车去约半个小时,穿过汇成新村狭窄的街巷,来到汇成一村67号,赫然在目的是“西南模范中学”的校牌。学校不算大,占地百亩左右,一幢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一个300米跑道的操场。校园整洁,树木葱茏,环境安静。登上教学楼六楼,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这就是我后来的同事和好友胡义法,他也是语文教师,从徽州师专调入南模,交谈之后知道他比我只小一岁,看起来我比他要大十岁。与胡老师的一番交谈,使我对西南模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

这天晚上,我们在南模中学等候着与校长见面。大约9点左右,只见李雄豪校长姗姗而来,他又瘦又高,拎着一个普通的黑皮包,富有文人气质。我们在一间洁净的办公室里谈了近一个小时,他面色和善,平易近人,说话亲切,话语中富涵学者的人文修养。他首先介绍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与开来关系很好,马上我们的距离就拉近了。我也坦诚地介绍自己的家庭出身以及艰难的求学经历,他说自己曾经也受家庭出身影响,那些已成历史了。谈及我普通话不好的顾虑时,他说没问题的,说慢一点,学生渐渐就适应了。通过这次温馨的交谈,我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这对调往上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后面的事,先是学校打报告要我这个人,然后徐汇区教育局审查、面试。1998年2月参加面试,那天正月十六,气温高达20度,来时穿的是皮夹克,脱单无衣可穿。弟媳小郁(与我及开来都是大学同学)带我去“六百”置办了一身行头。那年我51岁,生得又老相,穿得光鲜一点,或许能改变点印象。面试候到11点多,要求写《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的教案。我用半小时写好简案及板书设计,然后向主考官阐述了教学思路,就匆匆结束了。因为我学生小汪的小车就停在门口,等着接我回巢湖。此后得知,面试等级为B,因年龄过大,估计通过较困难。……后因我发表有十来篇学术论文,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综合条件还行,终于通过了审查。

调出巢湖师专也不易,原由是送我去北师大进修两年研究生课程,回校服务期不足五年。……辗转拿到了调令。接着办理爱人随迁户口及准备搬家诸事。

98年7月底好友兼同事杨鸿为我找了一辆封闭式货车,把我部分家具运到上海。杨鸿老师替我押车,我先赶到上海接车。学校在教学楼六楼给我安排了一间16平米的房间,这是一个教室隔成了三间,我和胡义法老师及从东北调来的教导主任陈学智各住一间,三家共用一个厨房。那天晚上由胡、陈两位老师大力帮助,将笨重的家具搬上六楼。刚到西南模,就让我感受到同事们的真诚和温厚。在陈老师家吃了西瓜,当夜乘火车,次日凌晨又赶回半汤。师专附中还保留着一个家,准备干到退休回去养老。

回想从1969-1998这三十年间多次搬迁,感慨良多。笫一次是69年元月插队到板桥公社大庞村,住在牛屋隔壁的两间破草房里,与十几头牛共眠三载,以后好长时间闻不到牛圈的骚味反而失眠。74年与峏山插队知青杨祖霞结婚,次年生子,从板桥转点到峏山中学担任民办教师。于是我们在座落于坟场中的峏山拖拉机站安了家,这是第二次搬迁。第三次搬迁是从农村走向城市,80年2月我毕业分配在巢湖师专附中,我们在半汤安家,度过18年温暖稳定的生活。现在要从巢湖走向上海,那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3)

二、再创业

来到上海,才体验到从安乐窝跳入火坑的感受。昔日两室一厅,独门小院,背山面泉,鸟语花香;而今居一室,无厕所,无厨房。昔日门庭若市,诗朋酒友,云龙鱼水,人脉弥广;而今举目无亲,孤独凄凉。此前是周课时4节,驾轻就熟,云彩飞扬;如今每周12节外加早读、课外活动4节,全新教材,备课作业,大费神伤。尤其是生活上感到处处不方便,事事不习惯。真是想“班师回朝”,但是一语成谶“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人们常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此时我只有“冒险”的感觉。

稍有安慰的是,98年9月10日发工资,看到工资条上是1100多元,近乎巢湖的倍数。当时盘算着,干一年就可弥补6000元罚款的损失,此后就是赚的了。小人物的下意识就是如此卑微,这是大方之家难以理喻的。

高一四个班,我与茅伟萍老师各教两个班语文。茅比我大一岁,是位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11月初的期中考试,她一下就甩我10多分。语文均分少10多分是个天文数字,我那个沮丧无法形容,生活上的不惯已微不足道了。茅老师耐心地指教我:用教大学生的方法教中学是不行的,中学生重在抓紧、盯牢。二班的班主任朱宗慰老师热情地鼓励我:“我们班的学生都很喜欢听你的课,他们都说你是当今的李白杜甫呢!”她的女儿就在这个班,我真是既惭愧,又感激。于是我倾听学生意见,改变教学方法,对后进学生补缺补差,盯紧抓牢,到期终考试时,我班的成绩终于赶上来了。

使我感到心里熨帖的是,这儿的同事间没有以邻为壑,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真诚、热情、尊重、文明。集体的温暖熔化了心头的愁结,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让我下决心要做出一点成绩来。

99年9月我仍教高一,带教新调来的漂亮姑娘赵婷,她为我们家庭带来了重大机遇。她的爱人在中兴通讯工作,引荐儿子施杨进入中兴。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4)

三、拼事业

2002年7月送走了第一届高三毕业生,语文成绩超过市四、五十四等区重点中学,初战告捷。学校高中生源很差,进校分数仅高于职业高中,这种低分进校,高分出校的情形,正符合李校长“低进高出”的办学理念。记得刚来校那年,李校长说在我们学校可以干到65岁,哪知道一干就是20年,教了16届高三,为高校输送了千余名合格的大学生,为学校带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这几年所教班级本科录取率都在90%左右,其中有三届仅有一名同学未上本科。

不像大学,当上了中学教师就不谈著书立说了,只有埋头耕耘,教书育人。2003年春天,我突然接到上海市新教材编写组的通知,要我去参加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我只“惊”无喜,更无“受宠”之感,56岁的年龄,只盼着退休了,何必给自己增加负担。华师大王铁仙先生担任主编,赵山林、徐丽莉两位华师大教授再加上我,担任文言文的编写工作。我们三人正好同龄,都是47年出生,交谈融洽,氛围和谐。我们制定编写体例,选定教材篇目后作了分工:赵教授撰写单元导语,徐教授负责文言文注释,我编写单元语法知识、单元训练以及部分篇目的教学参考书。这一编就是五年,其中甘苦,一言难尽。

编写教材不脱产,家中还有两个班的高三语文课;编写教材不付报酬,儿子来上海了,还想再买一套房子,所以舍不得放弃外边两个高复班的课。生活进入无解的怪圈,只得以血肉之躯去艰苦奋斗。编写教材的唯一好处是结识了上海教育界一些同仁,因此受上海教育出版社之托,为高中六册语文书编写了配套练习六本《文言文课课练》。此后又出版了《高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百则》《高考文言文应对》《高初中300个文言实词表解》《中学文言文300字图解》等书,还与开来合编《一分也不能少——高考语文温卷与强记》《高中现代文阅读思维训练100篇》。再加上《高考信息快递》等刊物的约稿,在上海这几年发表了200多万字。这些虽然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儿科,但至少是体力活,是一字一字码到电脑上去的。

现在想起来,那几年我可算得上是“超人”:校内两个班高三语文,校外两个班高复班语文,承担编写教材的任务,发表200多万字。这相当于四个人的工作量,那几年没有休息日,大年初一也在电脑旁;每天晚上12点睡觉,从来不看电影电视剧。这就是一位外地人来到大上海的拼搏。

累了的时候,每每怀念在巢湖的安逸、惬意:那亲手打造的庭院,“门虽设而常关”,春赏牡丹,夏食葡萄,秋闻桂香,冬观腊梅。常常慨叹:我为什么不知天高地厚,要来闯荡这大上海?!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5)

四、买房记

刚来上海的想法是不买房,干九年退休,回巢湖养老。那里有温馨的故居,熟悉的亲朋好友,有汤山可攀登,有温泉可泡澡。

白手起家来到上海,身无立锥之地,我们能长期住在学校吗?果然,99年暑假招生,学校就要我们搬到校外租房住,这激起了我要赚钱买房的欲望。开来早来上海五年,语文界名声颇大,他把外面高复班的课让给我去教,真是手足情深。我利用双休日在“民进自强”所办的高复班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这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没有休息日,只有拼命地、唇焦口燥地上课,一心为买房添砖加瓦。儿子即将来沪,买房迫不及待。2000年春,我四处物色,花去仅有的20万元买下一套两室一厅76.6平米的房子,这是我们的第五次搬迁。直到现在,我们老两口仍居住在这套温馨的居室里,这是我们的第一件产业,也是创业成家的基石。

儿子来到上海打破了我们的梦想,现有的房子显然不行,还要与儿子一起奋斗买房。儿子多出差国外,还没对象,对买房根本没兴趣。2003年“五一节”正是“非典”时,我家对面的中梅苑小区开盘,我看中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房子,报价仅60万,但遭儿子否定了。

此后看到房价日日上涨,心里天天焦急,但是一筹莫展。一是手中无足够的钱,二是找不到人买不到新房,三是儿子不想买房。一当有空,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处看房,2004年看过两套房子印象最深:一套是阳光绿苑的复式房,190平米,售价95万元;一套是南方商城后的莲花公寓,200多平米,五室三厅两卫,大露台,阳光房,售价115万。当时若能买下,都是1000多万了。

到了2005年,房价继续高涨,一天李校长跟我聊天:“老施呀,不买房你这几年都是白干了。”我说:“对呀,不光是我,我们一家人都白干了。”当时收入根本赶不上房价的上涨。这年儿子的对象确定了,2006年元月,虽然失去一次次的机会,我们终于在中梅苑买了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二手房。这套房售价110万,贷款60万。假如2003年买,仅需55万,那我们就不必贷款了。不过这套房装修特别好,价值30万。一年多之后,儿子与我共同努力,将贷款还清了。

2009年,孙子3岁了,儿子和媳妇较有远见,想买上海小学的学区房。我寻觅了两套房子,最后他们花47万买了其中一套30多平米的小房子。这既为孙子上学去除了后顾之忧,又是一笔很好的投资。

现在看起来,这三套房子买得是多么正确,假如再拖几年,我们一套房也买不起,那只有三代人挤在一起了。有人说我真有远见,其实都是形势所逼,刚性需求。其一,我来上海迟了一年,享受不到国家分房,又居无定所,只得倾尽全力买了第一套房。其二,儿子要成家,不能没有婚房;当时我班上有个学生家长在宏润集团工作,有的老师建议我去找他买房,但我的原则是绝对不找学生家长办事,买二手房做婚房乃是不得已之事。其三,孩子上学,我们虽在教育界,却根本找不到人,买学区房实乃出于无奈,当时也根本想不到日后它会升值,否则把两套一起买下了。

几次买房时虽感到辛酸焦虑,但现在想起来还是甜甜的。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6)

五、好环境

说实在话,原本对上海人还是存有戒备之心的。刚来时一次乘公交车,不知是要投币的,从中门上车后等着售票员买票。只听到司机用上海话怒吼着什么,乘客们都盯着我看。正莫名其妙时,一位好心的先生用普通话告诉我要去前面投币。我恍然大误,赶忙掏出5元纸币投进去。身后传来一片嘲笑声,我如芒刺背,到站后慌忙逃下去。我想有些人可能是鄙视我逃票,有些人或许嘲笑我是傻瓜。这种对“乡无拧”(上海人对外地人常用的贬称)不友好的态度给我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所以刚进学校时,是“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

记得是98年9月28日,西南模召开欢迎新教师大会,李校长在会上说“三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所谓“三宽”就是:环境宽松一点,对人宽容一点,经济上宽裕一点。我们这代人,饱受文革中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苦楚,听到此种精辟之论,不啻在干涸的心田里注入一泓清泉。当我一深入到这个集体中时,就发现之前的戒备、担忧、敏感都是多余的。

新学校的最大优点是,大家都从一张白纸开始,没有成见,没有是非,机会均等,容易沟通。这里的教师,不少是像我一样插队农村上大学后调过来的,如朱宗慰、寥素琴等;除一部分青年教师外,和我一样大部分是从外地招聘来的,如石金荣、胡义法、刘建国等,光是从安徽来的就有14人。我们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所以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宽松的集体之中了。

想当年,李校长特别喜欢举办集体活动,每年有春、秋短途游和暑期的长途旅游;每年有校庆、教师节庆、元旦庆,都由工会组织多才多艺的教师编排节目,庆会上都有抽奖活动;还经常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如教研组长教学研讨、青年教师模范杯、教师体育运动会等。这些集体活动,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使有各方面特长的人才能有所表现,既活跃了气氛,又增进了团结。

“经济上宽裕一点”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李校长有句名言是“小步走,不停留”。就是每次额外发一点奖金,经常发,不停步。每次领到意外的奖金,校园里都充满了融融春意。“宽裕”还体现在食堂里,西南模食堂是远近闻名的。学校自办食堂,供应早中两餐,中餐特别丰盛,大部分人吃不完带着走,能吃下去的都变胖了。

李校长的管理理念是“攻心为上”,“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代知识分子崇高的品质;现代知识分子大多也重知遇之恩,教师们都心怀感激,自觉自发地努力拼搏,还愁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吗?记得两周年校庆时,我的题词是“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我已把西南模视作人生旅途上的最后一个驿站。果然,为之奋战到2018年6月,整整二十年。

施开诚演讲(我在上海二十年)(7)

六、点滴感悟

回首这二十年,人生的感悟有几点:

其一,有舍才有得。从巢湖来上海,舍弃了安逸的生活,美丽的家园,宽敞的居室,广泛的人脉。儿子原在合肥自来水公司工作,是个好单位,分了一套三居室的新房,这些也都舍弃了。我们白手起家,又开辟了自己的新家园,创建了自己的新事业。

其二,有拼方能赢。懒散安乐可度一世,勤奋拼搏也是一生,我选择了后者。时至今日,虽然离开了讲台,已逾古稀,仍然手不释卷。最近向北京一家出版社寄去三本书稿,并为他们担任古诗文鉴赏辞典的校对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乐此不疲。杨绛为什么能活103岁,她要编完丈夫及女儿的文稿,有精神寄托;无所事事反倒容易衰老。

其三、“人和”为第一。来上海虽已晚年,但一逢“天时”:上海大批人才流往国外,急须引进人才。此20年是最重视教育的时段,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教育人才需求量猛增,教师赚钱容易。二占地利:上海气候温润,自然条件好。我在巢湖慢性肠炎30年,骨瘦如柴;到这儿居然痊愈,体重增加20斤,百病俱消,身体硬朗。三得“人和”,此最为重要。上海是文明的大都市,办事守规矩,讲原则,不在乎人脉关系,处事公平公正,心情自然舒畅。在学校里大家白天埋头干事,无空谈是非;晚上各奔东西回家去,无缘论长短。我校人际关系犹为和谐温馨,20年来,我与每届领导都能相敬如宾,和每位同事都能融洽相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现在我们几位交好的老同事,每年有几次定期的聚会,经常出去旅游,亲如手足,情似兄妹。在如此和睦友好的氛围中,心态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如今尚能满头乌发,大约就与这个“人和”的环境有关。

最忆是巢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