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阐释新路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阐释新路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阐释新路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阐释新路向) 其三,在与当代社会思潮的融合中拓展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空间。例如,萨特基于存在主义立场以人的存在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人学空场加以补充,弗洛姆借助弗洛伊德主义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空场问题。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多元决定论破除经济决定论和线性因果论的误读。本雅明则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犹太神学思想相融合,深入艺术生产领域揭示异化状况的奥秘。1968年五月风暴后,新涌现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后殖民理论等社会思潮,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力。 其二,将马克思的批判旨趣深入至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批判力量。例如,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等人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指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根本在于其批判精神和实践旨趣;法兰克福学派首要的理论目标是用批判理论取代传统理论,并针对资本时代以来的异化状况开展了启蒙理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改革开放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之初的研究思维方式的关键转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研究论域、研究主题到研究方法以至研究范式的不断拓展与丰富,21世纪以来研究的世界视野与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开启,都离不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迪与推动。
批判近代知识论阐释路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能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知识论阐释路向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实证主义化和机械决定论的近代知识论路向的阐释展开了激烈而深刻的批判。他们认为,它严重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对马克思思想所作的经济决定论阐释主要源自第二国际。由于深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第二国际理论家凸显马克思思想的唯物主义向度,形成了经济决定论的庸俗化阐释。不仅如此,马克思的辩证法亦被他们视作抽象“自然”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思想被机械地阐释成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简单相加。后来,苏联斯大林模式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增加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简单而直接的推广,形成了二分的理论架构,不仅如此,马克思思想还被法典化、框架化,不再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种阐释路向未能把握到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即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辩证统一,它是马克思批判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近代知性科学和建构新哲学的理论根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之所以如此,在于第二国际和苏联斯大林模式马克思主义错误地将“抽象物质”或“抽象自然”视作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认为新唯物主义是物质本体论,这直接导致了实证主义化和机械决定论的阐释倾向。事实上,马克思的思想核心应是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以此为基石,他成功颠覆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掀起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正如将马克思思想提升到“实践一元论”高度的葛兰西所言,实践是个自足的概念,不仅包含了建构全面的、完整的世界观和哲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的一切基本要素,还包含了使完整的实际社会组织活跃起来以达到全面完整的文明的一切要素。正是实践将人与自然历史性现实地统一在一起,也使马克思的探索视野以它为轴心,从人与世界的知识性关系转向人与世界本真的对象性关系,从抽象的知识论转向现实的存在论,立足于人类的存在方式把握历史,确立起了真实的历史性原则,辩证法在他这里因具备了现实根基而呈现为历史辩证法,人类史与自然史终被发现为是同一部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坚持马克思思想既不能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分架构的理论,更不能是唯“抽象物质”的唯物主义和“抽象自然”辩证法的简单叠加,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基于这一主张,他们倡导深入考察马克思经典文本,客观准确地把握和表达其思想,恰当地领会其当代性和当代价值,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向。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阐发。这一崭新的阐释路向,其根本旨趣在于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因为他们批判知识论路向的理解,就是高度认同马克思开辟了新哲学,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源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运用、发展与创新中,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其一,彰显与弘扬马克思思想的主体性维度和文化阐释视域,唤醒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可突破资本原则的革命性力量。例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思想的黑格尔传统出发,提出“总体性文化革命观”、无产阶级争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等观点;法兰克福学派以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论域展开感性意识的拯救工作;后马克思主义者则以性别、权力、语言、欲望、身体、种族等视角彰显了马克思文化阐释视域的当代生命力。
其二,将马克思的批判旨趣深入至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批判力量。例如,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等人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指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根本在于其批判精神和实践旨趣;法兰克福学派首要的理论目标是用批判理论取代传统理论,并针对资本时代以来的异化状况开展了启蒙理性、极权主义、大众文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批判;哈贝马斯、哈维、高兹、柯亨等人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新发展状况开展了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新自由主义等新批判。
其三,在与当代社会思潮的融合中拓展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空间。例如,萨特基于存在主义立场以人的存在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人学空场加以补充,弗洛姆借助弗洛伊德主义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空场问题。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多元决定论破除经济决定论和线性因果论的误读。本雅明则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犹太神学思想相融合,深入艺术生产领域揭示异化状况的奥秘。1968年五月风暴后,新涌现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后殖民理论等社会思潮,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力。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唤醒和革新思维方式。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最初是从模仿苏联、借鉴苏联的“苏联化”过程开始的,因而,实证主义化和机械决定论知识论路向的阐释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建构过程中留下深刻烙印,它最为显著的负面效应是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的教条化和僵化,直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后愈益凸显出来,严重阻滞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改革开放之初,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各种马克思主义激烈争鸣与对话的重要议题,在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带动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指引下,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与批判成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前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第二国际和苏联斯大林模式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向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其直达要害的深刻剖析冲击着我们原有的观念。其细致而深刻的重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使我们领略到马克思思想新鲜而丰富的理论内涵,激发了我们重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领会其真精神的强烈愿望与浓厚兴趣,为我们摆脱教条化和僵化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资源。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唤醒和革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氛围与态势。(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