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火树银花(清宫里的火树银花)
唐代火树银花(清宫里的火树银花)有关清宫所燃放的烟花,在清代档案里有很多记载。如乾隆五十六年三月,内务府总管福长安等人开始准备中元年节及次年正月燃放的烟花:“山高水长在圆明园之,俗呼西厂,地势宽敞,宜陈火戏。每岁正月十九日,例有筵宴……诸戏毕,命放花盒。侍侧者用顺风耳传谕,即有侍卫将左右柱上所系盒子药线淬火引之。金蛇电掣,倏忽间至十余丈外,而鹤焰腾辉,花芭布彩矣。”在当时,民间所燃放的烟花可分为三大类:爆竹、花、花盒。爆竹带响,也称“炮仗”、“爆仗”,包括单响的“麻雷子”、双响的“二踢脚”、成挂的“鞭”;花则不带响,它的基本形式是本色白纸爆竹形,外面裹彩纸,比较出名的有“太平花”、“盆花”、“八角”、“花盆”、“葡萄架”等;花盒以花为基础制作,以层数多、制作巧为精。养吉斋丛录而取材于民间的烟花,一旦进入到了清宫,就贴上了皇家的标签。《养吉斋丛录》中曾记载了皇宫燃放烟花的情景:
寂寞山高与水长,银花火树不成行。
迎春别启新堂宇,燕九年年乐未央。
——(清)吴士鉴
在新年燃放烟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虽然现在烟花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无法否认,它依然是许多人记忆中抹不去的年味。那么,这次我们也来看看,清宫里燃放烟花的二三事吧。
在当时,民间所燃放的烟花可分为三大类:爆竹、花、花盒。爆竹带响,也称“炮仗”、“爆仗”,包括单响的“麻雷子”、双响的“二踢脚”、成挂的“鞭”;花则不带响,它的基本形式是本色白纸爆竹形,外面裹彩纸,比较出名的有“太平花”、“盆花”、“八角”、“花盆”、“葡萄架”等;花盒以花为基础制作,以层数多、制作巧为精。
养吉斋丛录
而取材于民间的烟花,一旦进入到了清宫,就贴上了皇家的标签。《养吉斋丛录》中曾记载了皇宫燃放烟花的情景:
“山高水长在圆明园之,俗呼西厂,地势宽敞,宜陈火戏。每岁正月十九日,例有筵宴……诸戏毕,命放花盒。侍侧者用顺风耳传谕,即有侍卫将左右柱上所系盒子药线淬火引之。金蛇电掣,倏忽间至十余丈外,而鹤焰腾辉,花芭布彩矣。”
有关清宫所燃放的烟花,在清代档案里有很多记载。如乾隆五十六年三月,内务府总管福长安等人开始准备中元年节及次年正月燃放的烟花:
“查的次年正月应用盒子花爆及今岁中元年节应用花爆现在即须次第成造。奴才等照乾隆三十七年奏明搏节数目内,除本年存剩盒子六架、翠帘三对、花爆起火等项二万八千四百八十七件。奴才等恭进盒子一架、泥花二十位,两淮盐政全德恭进盒子五架、翠帘四对、爆杖一万个、花一千个、起火一千枝外,应补造七尺千叶莲盒子二架、花爆起火等十万四百七十八件。”
在随后的清单中,大大小小地罗列了烟花的诸多名目。
年例十二月底:头号至五号爆杖每样各一百个、单响爆杖八百个。
七夕:大起火三十枝、手把花三十个、单响爆杖三十个。
中正殿念经:头号爆杖十个、二号爆杖四十个、三号爆杖二十个、四号爆杖十个。
祭灶:头号爆杖十个。
瀛台预备冰鞋十次:头号爆杖三十个。
南府:彩爆五百个、彩烟二千个、彩火马二百个。
花爆影壁六次:小爆杖一千八百个、手把花六百个、缨络六百个、彩灯马三百个、明登子六百个。
以此观之,烟花的种类和制作数量都是很可观的。而且,对比乾隆五十二年的成造花爆数目清单,尽管时隔年,烟花应用的范围、制造的名目、规模数量均没有发生变化,反映出乾隆朝清宫对烟花燃放已经有完备的制度和规制要求。
说到清宫燃放烟花,最热闹、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圆明园东南隅的山高水长殿了。这里是皇帝召见大臣和外使的重要场所之一,俗称引见楼。殿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具备燃放烟花的条件。
山高水长
时人详细记述过圆明园里的各种娱乐活动: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翘,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燃放烟花的准备工作通常从头年的十二月开始,由内务府营造司安装烟花盒架,搭造灯盏罩棚、西洋秋千,摆设“抬头见喜”、“福自天来”等人物灯座。因为烟花的燃放事关皇家安全和政治影响,每年照例都会由提督衙门拨派官兵,于正月初二起即在圆明园花炮库周围看守火烛,驱逐无关人员,以防发生意外事故,直到正月二十日差务告竣,才会奉命撤回。
对于清宫燃放烟花,乾隆帝出于统治的需要,往往在自己“阖家欢乐”的同时,允许王公大臣等一同观赏。如乾隆九年正月,传谕:
“今岁山高水长处点放烟火盒子,著外省将军、副都统、大臣等,及京城部院衙门、旗下满洲大臣等,进内观看。著御前乾清们行走之蒙古王、额咐台吉等在两廊下坐;大臣等皆在阶下两旁列坐;准噶尔使臣图尔都著在头班大臣后随坐。”
18世纪末有位英国使节回忆清宫燃放烟花,称燃放的烟花数量远超出他曾经看过的所有烟花的总数。中国烟花从设计的新奇、匀称和巧思的角度上来看,也远胜于他以前看过的烟花,“编排成火山普遍的爆发,绽射出光芒和闪烁;在园内使用的甩炮、弹射器、鞭炮、火箭和照明弹等,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还积有大量不散的烟云。”从另一个角度勾勒出清宫燃放烟花的规模和气派。
[编辑]
冯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