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这么热古人怎样过(古人的三伏天与曝晒节)
伏天这么热古人怎样过(古人的三伏天与曝晒节)曝晒节,顾名思义,农村人会在曝晒节把家里的谷物衣物拿出来晒,借助太阳的热力去霉;而读书人趁此时把书房里收藏的书籍本拿出来晒晒太阳。但随着中国南北各地风俗的差异,有时又称为“晒衣节”、“晒虫节”、“晒龙鳞”……等,但不管叫做什么名字,都与曝晒的行为有关。三伏同时也指当太阳热力最盛的时候,草木万物皆无法抵抗的热浪,植物伏于地、动物伏于阴凉之处的现象。古代的私塾从六月六开始放假,称为“暑节”。而在另一方面,六月六也是一个很特殊的民间节日:“曝晒节”,这是来自于“梅雨”的缘故。梅雨从芒种(阳历6月5-7日)之后开始“入梅”,大约在小暑时“出梅”,长时间的雨季带来潮湿的天气,再加上逐渐炎热的天气,谷仓里的谷物、家里的衣物很容易因此生霉长虫,所以古人会在出梅之后的六月六,趁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把家里受潮的东西拿出来曝晒去除湿气,所以又称为曝晒节。
三伏天2020年差不多过了一半,农历的六月眼看着就要到来了,这可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而二十四节气里有三个节气也都发生在此时︰夏至(阳历6月21-22日)、小暑(阳历7月6-8日)、大暑(阳历7月22-24日)。
这三个节气的命名,从字面上看就与夏季有关,而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约是小暑与大暑之间,如果是换算成农历的话则是六月六日左右。
古人为了表达农历“六月六”前后日子的酷暑节气,又用了“三伏天”来说明此时的季节感觉。它的计算方式是按照“天干地支六十天循环计日法”计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这十天为“初伏”,再往后数一个庚日是“中伏”,而最后的十天则是“末伏”,三伏总计三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它用来代表最热的月份,而它也会完全经历夏至、小暑、大暑这三个节气。
“伏”这个字原本在此指的是“太阳渐伏”的意思,这是来自于“阴阳起伏”概念下的结果。夏至日到达之时太阳也升到顶点,此时阳气最盛,太阳的热力完全把阴气所笼罩,但之后则开始昼渐短,夜渐长,随后逐渐阳衰而阴盛迎来秋季的凉风。
三伏同时也指当太阳热力最盛的时候,草木万物皆无法抵抗的热浪,植物伏于地、动物伏于阴凉之处的现象。
古代的私塾从六月六开始放假,称为“暑节”。而在另一方面,六月六也是一个很特殊的民间节日:“曝晒节”,这是来自于“梅雨”的缘故。
梅雨从芒种(阳历6月5-7日)之后开始“入梅”,大约在小暑时“出梅”,长时间的雨季带来潮湿的天气,再加上逐渐炎热的天气,谷仓里的谷物、家里的衣物很容易因此生霉长虫,所以古人会在出梅之后的六月六,趁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把家里受潮的东西拿出来曝晒去除湿气,所以又称为曝晒节。
但随着中国南北各地风俗的差异,有时又称为“晒衣节”、“晒虫节”、“晒龙鳞”……等,但不管叫做什么名字,都与曝晒的行为有关。
曝晒节,顾名思义,农村人会在曝晒节把家里的谷物衣物拿出来晒,借助太阳的热力去霉;而读书人趁此时把书房里收藏的书籍本拿出来晒晒太阳。
北宋欧阳修的家训中就曾谆谆教诲家族子弟要趁此时节晒书,而且晒书时规矩还挺多的,不是把书本随随便便平放在庭院里晒晒太阳就好了,而是要先预先准备好木板,趁午后太阳不是那么大的时候,先把书本立起来晒书脑(书背),然后再把书本平放翻开晒书口(内页)。
我们现在虽然无缘亲眼看到欧阳家族在六月六日曝晒节全家总动员晒书的景象,但以欧阳修一代文豪的身份,可以想像他府上收藏的图书必然是汗牛充栋,在当天晒书时一定是盛况空前场面浩大。
苏州2018年平江晒书节
晒书原本是件风雅事,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读书人,家中收藏图书太多,一本本搬出来晒书,之后还得要一本本归位,想起来就是一件很累人的工作。在《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关于晒书的有趣故事: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郝隆摊开肚皮躺在太阳下晒书如同挺尸的姿势想必不甚雅观,但那句酸溜溜的“我晒书”还真是惊人之语!能够把书本都读下去,装进肚皮里,得要花上多少时间努力?但郝隆真的能做到吗?这是值得怀疑的事。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郝隆所说的这句话,还真是有无限的豪气!
郝隆晒书
不过,郝隆晒书是七月七日,七月七与传统的曝晒节相差有一个月之久,可见得古人晒书也未必一定要在六月六日时举行,只要太阳露出脸、气候干燥即可进行,只是不知道郝隆选的七月七日是否有看过黄道吉日?还是只是恰巧发生在那一天太阳甚佳或是他心情忒好!
七月七日是“七夕”,真不知郝隆选在“轻罗小扇扑流萤”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举行晒书的目的何在?还是故作狂狷之态以傲世人而已。
荷风送香气农历六月又称为“荷月”。中国人向来对荷花颇有好感,在《诗经.郑风》就有提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而《诗经.陈风》也提到这种水生植物:“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蕑。”“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荷华、荷、蕑、菡萏就是荷花、睡莲之类的水生植物,可见得早在先秦时期这种夏季开花的植物就已深得人们的喜爱了。
六月又称为荷月的理由是因为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形容这个月份的时候也经常以荷花为代表。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曾描述过这个季节: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历代描写夏季景象的文章里,孟浩然的这首诗算是绝唱,光凭简简单单的20个字就把这个季节给写尽了。闷热的三伏天里闲闲懒懒,趁着夕阳将尽,天光尚亮时,在池塘的水榭边把窗户给打开来,顺便宽衣解带随意坐卧,享受窗外飘进来带着荷花香气的微风,听着窗外竹丛沙沙作响;不说热只说凉,不说忙只说懒,伴随着嗅觉与听觉的享受,好一副悠闲的夏日午后景象。
荷月在古人的眼中不只是一个单纯闷热的气候而已,在描写盛夏景象的诗词中,这也是一个悠闲愉快的季节。三伏天里大地炎热不宜远行,所以大家都在家里想办法享受乘凉的乐趣,《红楼梦》里说贾府上下大大小小数十人在此时团聚在一起,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吃西瓜消消暑,还特别说到宝玉身体虚弱不敢用冰,只有他吃的西瓜是预先泡在井水里,取其凉意而已,由此可见得贾府的西瓜是冰镇的。
其实在过去的世界里夏天吃冰镇西瓜并不是难事,在典籍中记载在冬天时取干净的河冰保存在预先挖好的地窖中,而地窖中塞满草杆、谷糠之类的材料用以隔绝温度,这种不需要插电的天然冰箱在古人的巧思中可以把冰块保存到夏季,在最炎热的季节里街市上有不少人在卖冰块,冰镇西瓜不是权贵人家的特权,而是属于所有的人共同享用的季节应景庶民美食。
养“冰”千日 用“冰”一时!
心静自然凉:画作中的荷月在绘画里以夏季作为题材的作品很多,除了单纯取材自描绘荷花姿态的各种作品之外,画家所要思考问题的是要如何把夏季的感觉给表现出来,画夏季其实并不太容易,春季可以百花盛开、秋季则是落叶满地,而冬季必然是寒山封雪,但唯独夏季不易在静态的画面中表达出来。
画家们为了画出真正属于夏季感觉的绘画,最后大多选择以诗词意境入手,借着诗词所描绘的内容以结合绘画,这样观赏绘画的人可以藉由画面联想起这些著名的名句,而借此感受的夏季的气氛。
这种结合诗词意境的绘画形态,在南宋时期发展得最成熟,当时几乎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先借着诗词来寻找题材,“一诗一画”成为当时的习惯性做法,虽然还没有直接把画题来源的那首诗给题到画面上的习惯,但是绘画中的诗词意境已在此时期发展成熟,为元代以后的题画诗与文人绘画预先铺好了康庄大道。
前述的那首孟浩然的诗就曾被南宋宫廷画家具体的描绘过,诗词意境在画面中被表达得很好,“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不是一句虚言而已,至少在公元第12-13世纪的宫廷画家手中就被忠实地执行过。
以传世名画《柳塘钓隐》来说,虽不知这位南宋画家的姓名,但画面中描绘的景象显然来自于李錞《四时景绝句》的第二首《夏景诗》:
“繁阴杂树映汀纱,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唤扁舟渡云锦,平铺明镜是荷花。”
南宋,佚名画家,《柳塘钓隐》局部。
画面中把炎热的三伏天荷塘里静谧的景象画得很贴切,让观画者似乎可以感受到丝丝凉意夹杂着荷花的香气扑鼻而来。如果观画者不了解李錞这首《夏景诗》的话,那么光凭借画面本身的视觉印象可能很难体会什么是“欲唤扁舟渡云锦”的意境?只会觉得在池塘上为何长了这么多的荷花?这似乎有点不太近情理。但是,画家就是要忠实地呈现出诗词里“平铺明镜是荷花”的感受,是否合情合理已经不是考虑的重点了,而是在于文学性描述的联想,以及来自于视觉印象与脑海中的诗词意境的相互呼应,这才是这类型绘画意图表达的目的与真正的价值所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