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真实经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释迦牟尼佛的真实经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EON注:他们是此世间最早的归依者,当时世尊手里还没有容器受食,而历代诸佛都不以手直接接东西吃,所以图里佛陀有点不收的意思,随后四大天王各带了一个钵献给世尊,相传世尊将4钵化合为一然后受食。)(EON注:据说当时这3位他化自在天的天女,变化出所有年龄段有可能对男性形成诱惑的女性形态,用尽所有的方式试图打动佛陀;天魔所在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等的一层,经典里有提到,和欲界天的天女相比,凡俗世界一国之中最美的女子都会显得像猕猴一样难看;后来有位老婆罗门叫玛甘迪,想把他美丽的女儿嫁给佛陀时,佛陀就提到这件事,说即使是当时那样的天女我都不再动心,何况你的女儿(参见后图)。)(EON注:向外道导师阿罗逻·伽罗摩)(EON注:向外道导师郁陀伽·罗摩子)(EON注:佛陀在偈中提到过十大魔军的名字—第1军:爱欲;第2军:不乐;第3军:饥渴;第4军:渴爱;第5军:昏沉;第6军:恐惧;第7军:怀疑;第8军
001 The Hermit Sumedha makes his aspiration苏弥陀隐士(EON注:即善慧隐士,果德玛佛陀4阿僧祗10万大劫前的前世,以身做路供养燃灯佛,他当时已经修行到能使用神通了,但是为了表达对燃灯佛的尊敬,不使用神通修路;他身后那位女子应该就是耶苏陀罗的前世,当时她一看到苏弥陀隐士就非常喜欢他,于是把自己用来供养燃灯佛的莲花分了一大半给苏弥陀隐士,燃灯佛对苏弥陀隐士预言说,这位女子将生生世世都跟着你,无论她哪生作为你的妻子,都会贤惠而美丽;燃灯佛后来并没有从苏弥陀隐士身上踏过,而是在为他授记之后,恭敬地右绕而过;按照上座部佛教的标准,只有像苏弥陀隐士那样,正式得到一位佛陀的授记,才能被称为菩萨。)
(EON注:夜梦白象,菩萨入胎。)
(EON注:也就是阿斯陀仙人,他已经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且知道自己要过世在佛陀证道之前,证得这种定的外道沙门一般会转生在与它相应的天界中,而该处天界因为不存在物质,所以无法聆听佛陀的教导,他因此而垂泪。)
(EON注:答应成道之后再去见他;当时菩萨乞食经过王宫,宾比萨拉国王(他比菩萨小5岁)见到菩萨相貌举止庄严,深为触动,就派人跟随到菩萨的休息处,想封赐他一个宫廷高官,菩萨拒绝了这个,并且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和志向。)
(EON注:向外道导师阿罗逻·伽罗摩)
(EON注:向外道导师郁陀伽·罗摩子)
(EON注:佛陀在偈中提到过十大魔军的名字—第1军:爱欲;第2军:不乐;第3军:饥渴;第4军:渴爱;第5军:昏沉;第6军:恐惧;第7军:怀疑;第8军:恶毒顽固;第9军:名闻利养;第10军:自赞贬他;那时佛陀还未成道,没有什么超凡能力,他以凡人之躯面对这些魔军时的态度是:‘我挥不退之战旗,我说惜命为可耻,宁可战死于沙场,不愿失败而苟活’;据说当时佛陀吃过乳粥之后,就扬手将钵盂弃在河中,意味着若不成道,这就是他吃的最后一餐(SN.3:2);经典里也记载有很多后来的阿拉罕在证果之前,都有这种‘不成道宁可死’的心态和做法;雷迪长老的著述里有提到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四神足之一:欲神足的体现。)
(EON注:据说当时这3位他化自在天的天女,变化出所有年龄段有可能对男性形成诱惑的女性形态,用尽所有的方式试图打动佛陀;天魔所在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等的一层,经典里有提到,和欲界天的天女相比,凡俗世界一国之中最美的女子都会显得像猕猴一样难看;后来有位老婆罗门叫玛甘迪,想把他美丽的女儿嫁给佛陀时,佛陀就提到这件事,说即使是当时那样的天女我都不再动心,何况你的女儿(参见后图)。)
(EON注:他们是此世间最早的归依者,当时世尊手里还没有容器受食,而历代诸佛都不以手直接接东西吃,所以图里佛陀有点不收的意思,随后四大天王各带了一个钵献给世尊,相传世尊将4钵化合为一然后受食。)
(EON注:世尊成道后,前往鹿野苑渡化五比库途中遇到的一个沙门,那时世尊还未开始弘法,这位沙门问世尊学的是谁的教法,世尊回答‘我于世间无有师,也无与我同等者’,这位沙门回答‘朋友,但愿如此’,似乎不太愿意相信。)
(EON注:英文原文可能有误,原文直译是‘优楼频螺迦叶尊者在草堂中劝说蛇王’)
(EON注:上述优楼频螺迦叶是他们的兄长,这3位迦叶是当时一个外道修行团的首领,老大优楼频螺迦叶皈依世尊之后,剃除须发,让须发随溪流而下,他的2个迦叶弟弟看到须发之后,赶紧去探望哥哥,然后也都随哥哥皈依了世尊。)
(EON注:舍利弗尊者就是这时候听到那首有名的偈‘诸法因缘生’,证悟初果须陀罕。)
(EON注:即诵出《律藏》的那位长老)
(EON注:即祗陀林给孤独园,当时是向祗陀太子购买这个园林,祗陀太子说除非用金币覆盖整个园林,否则不卖,给孤独长者就真的拖了大批金币来覆盖地面,当金币覆盖到还差最后一块地皮的时候,祗陀太子说不用再拖金币来了,剩下这块地就算是他供养的(如图情形)。)
(EON注:中间那条河叫罗西尼,同时灌溉河岸两边的田地,这2族村民为了河水几乎要起流血冲突的时候,佛陀制止了他们;佛陀后来轮流在两个村子住留,各有不少民众皈依。)
(EON注:那个富人设置了一个活动:把一个沉香木钵盂放在一个高杆之上,挑战任何当时的修行者,看谁有能力把它拿下来,宾度拉尊者在目健连尊者的推让下,用神通浮空上去把它取了下来;佛陀责备他滥用神通,那个沉香木钵盂后来被交给僧团研磨成沉香木粉膏。)
(EON注:这位玛甘迪小姐据说非常漂亮,无数贵族富人追求都不放在眼里,她的父母本来想把她许配给佛陀,佛陀为他们说法之后,她的父母证悟阿那含果,并且随佛陀出家不久后证悟阿拉罕果,但是佛陀的拒绝让这位玛甘迪小姐深感耻辱,后来她成了高沙比国王的第3个王后,一直找机会报复佛陀和他的信众。)
(EON注:一个外道团体因为佛陀削弱了他们的供养,所以让这位女子来毁坏佛陀的名声,这位女子故意让别人看到她晚上往寺院的方向走,早上从寺院的方向回来,然后几个月后,用木头绑在肚子上装作怀孕的样子,在佛陀对大众说法的时候跑去指责佛陀不负责任,后来帝释天让一头耗子咬断了她绑木头的绳子让她露陷,据说她被赶出寺院门的时候,就堕入地狱;这女子前世也曾经对菩萨做过类似的事。)
(EON注:他们先让这位女外道被人看到经常出入寺院,然后把她谋害之后,对众人说这是僧团对她行了欲邪行之后又杀了她;佛陀让比库在被辱骂的时候回答“说谎之人堕地狱,说'此恶事非我为者'亦然,二者命终于来世,将如恶徒同下场',并预言这谣言最多持续7日,后来果然谣言7日平息。)
(EON注:菩提王子用白帛布铺地邀请佛陀进他的宫殿应供,三次请佛陀踏上帛布而入,佛陀都静默不动,阿难达尊者于是告诉王子,如来不踏帛布之道,让他撤去帛布(如图的手势);王子供养后,问佛陀要多久才能证道,佛陀回答只要具备5种精勤:有信、不病、不奸诈、有勤、有慧,就可能在7年之内实现。)
(EON注:世尊当时在旷野中这名夜叉的住处里,这名夜叉刚开始企图直接用暴力驱逐世尊,但是发现用最强大的法宝都无法伤害世尊,于是他问世尊如何才能解脱痛苦、什么样才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最好的宝物、如何才能在死亡的时候不忧愁等等问题,世尊为他说法,他皈依为优婆塞。)
(EON注:这个名字直译是‘用手指串成的项环’;当时佛陀使用了一种空间能力,让对方无论如何也追不上自己,于是盎古利马喇大喊让佛陀停下,佛陀回答‘我已经停下了,现在是你该停下(指对方所行的业)';盎古利马喇本来也是高等种姓出身,教育良好,但是受外道影响,认为要杀满1000个人,用牺牲者的指头串成项环,这样可以升天,当时他已经杀了999人,造成当地巨大的恐慌,国王都派军队来抓他,他再也找不到其他人杀,即将对他自己母亲(可能是图里远方那位)下手的时候,佛陀及时出现渡化了他,后来他成功证悟阿拉罕果。)
(EON注:这图可能反映的是佛音尊者对这事的注释版本,当时普库萨提国王是和宾比萨拉国王同时代的一个国王(塔卡希拉国),两国国王通过商旅往来而交情日深,虽然从未谋面,普库萨提国王有一次送了极其昂贵的礼物给宾比萨拉王,宾比萨拉王感到实在没有能对等的东西回赠,于是他把佛陀的教法铭刻在黄金碟片上送给普库萨提王,普库萨提王读了之后,顿时失去对王位的兴趣,自行落发,步行192由旬去王舍城找佛陀(图里可能是他的民众在试图挽留他);佛陀当时在沙瓦提城,不在王舍城,他用天眼知道这事后,就主动步行去找普库萨提,并为他说法;普库萨提后来被一头疯牛顶死,死时已经是阿那含圣者。)
(EON注:这位婆罗门有个兄弟因为其妻子崇敬佛陀而心生不满,跑去和佛陀辩论,问佛陀‘杀什么可以得安稳和无忧',佛陀回答‘杀嗔恨可以得安稳无忧’,他的兄弟因此敬服皈依,出家为僧;这位阿库萨巴拉多亚婆罗门因而感到非常愤怒,就跑去辱骂佛陀,也被佛陀劝服皈依;他的2个弟弟因为兄长出家也愤怒地跑来辱骂佛陀,同样为佛陀所折服,皈依出家,这4兄弟后来都证得阿拉罕果;僧团后来在议论这件奇妙的事情时,佛陀告诉他们,因为佛陀具有忍辱之力,所以在罪恶之群里无有罪恶,能以真谛作为众人的皈依。)
(EON注:库竹答拉是负责给当时高沙比国王的王后沙玛瓦提买花的侍女,她总是拿了8个金币却只买4个金币的花,贪污掉一半,后来遇到佛陀说法,当场证悟初果,第一件事就是买足8个金币的花,然后坦白自己之前的错误,图中描绘的应该就是这一幕;王后沙玛瓦提为此触动,让她每天去听佛陀说法,回来给自己复述,库竹答拉复述的经文收集为现在的《如是语经》,而沙玛瓦提王后就是后来著名的修慈心第一的女弟子,慈心之力强到国王因误解而射向她的毒箭都被反弹回去,国王也因这件奇事而皈依佛陀。)
(EON注:左上图是阿难达尊者代她求佛陀允许女众出家,佛陀考虑到女众出家会影响正法在这世界驻留的时间而连续拒绝了3次,阿难达尊者提及苟达弥对佛陀早年的养育之恩而再三请求,佛陀终答应,但为比库尼设了‘八敬法’以尽量削弱此事的负面影响;右下图是苟达弥受戒的情形,她并不以一般比库尼受具戒的方式来出家,而只是答应接受‘八敬法’,后来有比库尼质疑她的受戒方式,佛陀说她能接受‘八敬法’就是受具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