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发展规划(沈阳铁西区加快建设)
沈阳铁西发展规划(沈阳铁西区加快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目标定位 勇当振兴先锋”聚焦六大任务,实施六大行动努力把“新时代、新铁西”的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锚定“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
力争沈阳经开区三年进入国家级
经开区第一方阵”目标定位
铁西区将心无旁骛建设“新时代、新铁西”
聚焦六大任务,实施六大行动
努力把“新时代、新铁西”的
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聚焦目标定位 勇当振兴先锋”
系列新闻发布会
铁西区专场
今日召开
中共铁西区委书记,
经开区、中德园党工委书记郭忠孝
作新闻发布
铁西区是沈阳振兴发展的缩影。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班子的接续奋斗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主动在辽宁、沈阳发展大局中谋划铁西工作,坚持产业立区、稳中求进,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GDP破千亿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两千亿台阶,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开复工数量、产业项目数量连年位居全市榜首,完成了“量变”积累,迎来了“质变”拐点,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跃升的坚实基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指示要求,着眼助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使命,明确历史方位、坚定发展方向,心无旁骛建设“新时代、新铁西”,努力在沈阳振兴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新时代、新铁西”将紧紧锚定振兴发展新目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力争沈阳经开区三年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坚决当好沈阳实现“万千亿”目标的主力军。
“新时代、新铁西”将坚决扛起国家战略新使命——坚持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为己任,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大国重器”对国家战略的坚强支撑。
“新时代、新铁西”将培育壮大产业立区新动能——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努力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新高地。
“新时代、新铁西”将深度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开放合作平台更加国际化、高端化,对外商贸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含金量”更足,高质量项目群更加富有时代感,构建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新时代、新铁西”将大力提升城市建设新品质——坚持“三生融合”理念,推动城区内涵式发展、经开区产城融合一体建设,优化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生态,塑造“颜值”“气质”“底蕴”兼具的城市魅力,全力打造“在工作的地方生活”的“目的地”。
“新时代、新铁西”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用更大力度改善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让就业更有保障、教育更有质量、健康更有依靠、养老更有品质、社会更加安定,用为民便民安民的务实举措托起铁西百姓的“幸福梦”。
为此,我们将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六大任务,实施六大行动,努力把“新时代、新铁西”的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一是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当好沈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发动机”。带头挺起工业脊梁,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让“铁西制造”品牌享誉全球。一要加速转型升级。坚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从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全链条上做强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升级。二要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产品与关键零部件技术优势,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项目应用研发,围绕装备首台(套)等领域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生产更多填补空白的世界级产品。三要推动规模质量倍增。加快建设6个头部企业配套产业园和2个特色产业园以及1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构建,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动能转换提速行动,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创新沈阳”建设提供坚强支撑。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达到4500家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一要激发创新活力。将创新嵌入全产业链,打造创新平台、研发中心、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示范带,依托沈阳·中关村建设立体联动的企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器、产业加速器,复制推广“三定向”成果转化试点和5%“黄金股”经验,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的辐射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二要积聚跃升动能。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铁西,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等7大未来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三要发展数字经济。强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挥“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产业大脑”,依托工业互联网优势引育高质量项目,构建高端、高效、安全的数字生态,加快建设高水平“数字铁西”。
三是聚焦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实施对外开放提标行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以国际视野链接全球资源,构筑“双核驱动、多点支撑”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中德园内德国及欧盟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全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一要拓展开放发展能级。依托经开区、中德园双国家级对外开放窗口,提升对外开放层级、丰富交流合作内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释放RCEP等政策红利,鼓励企业“抱团出海”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立足“公铁海空”全面接驳,增强内外循环链接功能。二要打造高质量项目群。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持续抓好项目“谋立推建”,加速落地实施一批行业引领项目、招引储备一批开放带动项目、谋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构建“山多峰高”的项目发展态势。三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中德园“一个平台、五大体系”建设水平,夯实“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服务体系,完善具有国际风貌、国际标准的配套设施,让各类企业办事省心、投资安心、发展顺心。
四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优化提效行动,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模范生”。坚持以“双碳”目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铁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到2025年,实现绿化率40%以上,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一要在蓝绿织补中展现美。以建设全域公园城市为目标,围绕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园美城,高品质推进“两廊一园”建设,让“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百姓生活标配。二要在生态保护中孕育美。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三要在绿色发展中提升美。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五是聚焦“三生融合”发展,实施城市品质提级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打造产城融合不断深入、文城融合更加充分、景城融合更加自然的“理想栖居地”。到2025年,完成40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建成“四横八纵”路网,形成“半小时通勤圈”“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健身圈”。一要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三生融合”发展空间,科学做好发展战略规划,打造“两心两带两廊、多片多点互联”的铁西3.0时代布局结构,推动城区、片区、园区、项目一体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拉开东优、中聚、西美的产城融合新格局。二要做优核心板块。坚持突出特色、协同发展,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落实,把铁西五大核心板块打造成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经济增长点。三要加快城市更新。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深化“五工程一管理”,实施“微更新”“微循环”,打造完整社区的铁西样板。四要厚植文化底蕴。活化利用工业文化遗存,依托“一心一轴一环”聚合资源,培育“文化 ”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强化“电竞 工业文化”跨界合作,擦亮铁西工业文化品牌。
六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五大工程”提质行动,缔造幸福美好的“新家园”。坚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解决“急难愁盼”,加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到2025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余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超过10万个。一要扩大舒心就业覆盖面。以群众增收为目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做实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二要推动幸福教育多元化。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向经开区倾斜,落实“双减”要求,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三要提升健康铁西普惠度。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四要提高品质养老满意度。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养服务有效衔接,让养老更方便、更舒适、更省钱。五要增强平安铁西实效性。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践行“两邻”理念,强化“四零”建设,让每一个铁西人出门放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扬帆新起点、建功新征程,我们将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勇立潮头的雄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加快打造不负重托、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新时代、新铁西”。
铁西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主任赵永圣
作新闻发布
一、关于当好沈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发动机”
铁西区站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坚持产业立区,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不断壮大规模实力,全面筑牢“大国重器”产业根基。
1.做实做强做优实体工业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构建“13231”工业立区产业体系,打造“1”个千亿以上企业,“3”个百亿以上企业,“20”个50亿以上企业,“30”个10亿元以上企业,“100”个亿元以上高成长性企业。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实现增加值与产值“双翻番”。
2.强力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智能升级,把装备制造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大力支持机床集团等142家企业实施总投资310亿元技改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通过数字化改造,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
3.围绕头部企业和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协同融通发展壮大的产业集群生态圈。依托华晨宝马、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机床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三生制药6家头部企业和沈阳化工研究院、精密铸造2个特色园区以及中国沈阳人力资源产业园、万科红梅文创产业园等1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推进“整零协同”。到2025年,力争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
二、关于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铁西区坚持拥抱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动能转换提速行动,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汇聚创新要素,努力打造辐射东北的创新策源地。
1.走创新路吃技术饭,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强力推进沈阳·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多组团”建设。优化重组中化、铸研所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4500家以上。
2.数字赋能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服务业,探索构建数据要素全过程全领域流动。推动“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正式上线运行,加快输变电等领域二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建成沈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实现全区5G网络优质覆盖。加快建设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逐步打造市场驱动的东北区域数据要素市场。到2025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
3.以产业谋事业,以国家需要、产业振兴、实体兴邦为引导,鼓励事业造就舞台,吸纳和留住人才。依托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施人才引育和集聚回流,让人才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力争全区总体人才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20%。
三、关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
铁西区聚焦国内外优质资源,实施对外开放提标行动,狠抓项目“谋立推建”,擦亮国家级经开区“金字招牌”,建好中德园国际开放合作窗口,有效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1.跑出项目招引铁西“加速度”,持续做强在国内循环中的制造龙头地位。围绕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主导产业抓招商,着力在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上下功夫。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招商,专人专班专案促洽谈促签约促落地。到2025年,当年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80个。
2.按下项目建设铁西“快进键”,厚植项目建设成长沃土。强力推进宝马全新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全面研究处理企业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帮助企业纾难解困,确保项目顺利竣工投产。2022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实现360个。
3.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影响力,促进对外经贸交流。支持三一重装等重点企业扩大进出口贸易,促进区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到2025年,当年力争全区引进内资达到22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
四、关于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模范生”
铁西区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优化提效行动,不断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走好走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全力建设生态重点工程,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持续推进一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将浑河、细河、浑蒲灌渠三条生态廊道与城市绿地相连接,建立以中德公园、西峡谷公园、泵道公园为核心的多元化绿地系统。到2025年,绿地覆盖率超过40%。
2.全面实施绿色制造,提高产品生态性能,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产品企业达到20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企业达到60家以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
3.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环境效益。到2025年,确保细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大气优良天数达到292天以上。
五、关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
铁西区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生态、产业、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让城市更加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让铁西成为新时代“好地方”鲜明标识。依托铁西区(经开区、中德园)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打造“东优、中聚、西美”三大空间,以“五型经济”为抓手打造流量经济高地;以中德园、中关村为平台,形成智慧为心、产业为核、人居友好的高品质新城市中心;以促进全域田园美丽乡村产业圈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2.坚定不移抓紧抓好核心板块建设,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工业博物馆历史文化片区,打造共和国工业巡礼地,重塑沈阳独一无二的工业场景式创新发展空间;中德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打造东北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中关村科创基地,打造京沈对接合作新标杆;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打造沈阳西部城市中心、高品质国际社区;兴华南街商业区,打造高端商业聚集区、品质生活服务区。
3.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深入实施“五工程一管理”,到2025年,提质改造老旧小区400余个、背街小巷66条;创建6个美丽街区、30条优秀路段、300条良好路段;改造扩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建设国际一流工业题材综合性博物馆。
六、关于缔造幸福美好的“新家园”
铁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回报工人阶级,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聚焦“一老一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英雄城市的人民享受英雄待遇。
1.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力稳住民生之本。坚持产业拉动、创新驱动、创业带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到2025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余个,吸引储备大学生就业创业4万人,帮扶8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2.坚持教育强区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到2025年,新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建幼儿园8所,公办率达到60%。加快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依托中德学院、宝马实训中心,每年订单式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1000名以上。
3.深耕健康铁西工程,增进百姓健康福祉。到2025年,全区25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标准化全覆盖,高品质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占比达50%,重点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5%以上;打造健身站点15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将街角空地改造为运动空间,今日给孩子们小小的赛场,明日厚植出拼搏未来的底气。
4.大力发展品质养老,让老人在家门口乐享贴心晚年。到2025年,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配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到35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到25平方米,“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及“品质养老”社区实现全覆盖。
5.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坚决守护城市安全。到2025年,高标准设立市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51个,“零事故”“零案件”“零上访”达标比例分别达到95%、85%、95%,社区疫情动态清零。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问
中德园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德园的建设发展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答
沈阳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副主任(负责管委会日常工作)傅大瑞:2014年,中德开启“德国质量”与“中国速度”合作之路。2015年12月,中德园建设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德园成为我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的重要载体。
一直以来,中德园坚决落实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和辽宁、沈阳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建设批复方案,在国家相关部委、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目标定位,主动抢抓中德合作战略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在加快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勇当先锋,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园区成立七年来,经济总量翻一番,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46.1亿元,增长9.2%。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122.3亿元,增长19.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9亿元,增长16.9%。2022年1-8月份,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8.1亿,全口径税收收入6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2亿元,增长52.5%。相继获得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园区、绿色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园区的发展建设中,我们始终强化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世界水平、国际标准、中德特色和高点定位”的新发展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传承工业文化等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全过程,聘请德国SBA等专业团队,精心规划“一中心、一基地、五大产业组团”的产业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空间,从专注园区产业发展向专注产城融合、关注人的发展和环境打造转变。在城市功能布局上,沿浑河北岸打造“中德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两大核心板块,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国际文化交流、总部会展、生态宜居等领域实施高品质建设。在城市设计上,充分借鉴德国理念,融入德国元素,不断提升城市设计国际化水平。
二是坚持产业高端支撑。中德园是沈阳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服务、生物医药等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园区引入华晨宝马、采埃孚、慕贝尔、德生制药等企业420余家,其中外资企业127家,世界500强直接投资企业达到84家。园区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宝马整车工厂、欧洲以外唯一的动力总成工厂、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今年5月,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里达工厂正式投产,创下宝马在中国单项投资之最。投资105亿元的宝马新时代动力总成项目也顺利落地。目前,围绕宝马铁西工厂,本特勒、博斯等近40家宝马配套商落户园区,形成了一个总投资80亿欧元的汽车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营商环境吸引。中德园以“一个平台、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集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夯实双元制职业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融资平台、技术服务提升、工业互联网服务等“五大体系”建设。承诺制审批入选全国审批改革百佳案例。中德应用技术学院被列入教育部、辽宁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清单。知识产权仲裁院投入运营。组建辽宁中德产业股权投资等7支基金,总规模50多亿元。城市服务品质不断完善。盍碧玺曼詹德国学校成为德国教育部批准的第141所德国海外学校。积水潭国际医院实现与德国医疗保险体系对接。东北规模最大的杉杉奥莱、罗腾堡德式风情街、中德国际社区,满足商住需求。园区城市生态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中德园新建口袋公园120个,建设中德公园、泵道公园、天鹅堡,新增、提升绿化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推进浑河、细河生态廊道建设,外籍员工宜居宜业幸福感持续提升。
下一步,中德园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务院建设批复方案要求,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坚定不移走改革之路、创新之路、开放之路。到2025年,将中德园建成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一是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再发力。年初,沈阳发布最新城市发展规划,共规划35个核心发展板块。铁西区共5个,其中中德园包含两个,即中德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板块和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板块。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规划要求和定位,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将中德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板块,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聚焦点;将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板块,打造沈阳西部城市结构的关键点、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二是在数字赋能产业升级上再发力。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契机,坚持数字赋能和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打造研发服务平台,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亚琛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中心,搭建工业4.0研发平台。打造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快国家工联院辽宁分院、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打造“双千兆”示范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离岸创新中心、德国SAP创新赋能中心、紫光云等平台作用,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试验区。
三是在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上再发力。要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发展格局。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发挥离岸创新中心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市场化以商引商,力争到2025年引进外资项目达50%。充分发挥中德创新委员会智库、分享等“五大平台”作用,扩大国际交流纽带作用和溢出效应。构建外资服务生态,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中德企业国际创新孵化中心良好运营,在海外企业孵化、外资企业服务、海外人才创业、海外新产品和新技术展示、技术研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
四是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上再发力。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发展方式,科学编制并启动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落实“双碳”战略,构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打造绿色智慧园区。遵循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推进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智能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浑河、细河治理以及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完善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生活配套设施,将中德园打造成示范性的智慧园区、生态园区和产业新城。
问
铁西拥有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请您介绍一下铁西在推动“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工作?
答
铁西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悦:
一、现状
铁西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制造业34个行业,铁西区涵盖32个,拥有3000多家工业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3强,以大国重器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占全区工业比重70%、全市40%、全省近20%。对于铁西来说,发展数字经济既是产业立区的优势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使命担当,更是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选择。在“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中,我们坚持用数字蝶变促进产业嬗变,在沈阳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中做示范、当表率。
(一)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已建成5G基站320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列。作为全国十个“数字底座”之一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即将正式上线,输变电、重矿装备等3个重点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完成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接入企业近千户。
(二)数字服务平台加速集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实现运营,依托辽宁分院正在建设全国首家新型工业网络实验室、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辽宁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分院分中心将成为支撑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科研机构。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也已经投入使用,为超过1万户企业提供网络安全服务。
(三)数字赋能产业转型提速。全区重点规上工业企业互联网接入率达75%,位列全市第一。打造工业领域5G应用场景35个,占全市70%以上。通过数字化改造,企业降本增效幅度在20%以上。目前,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3%和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数字产业发展空间持续优化。中德园获评全国第8个、东北唯一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全市35个核心发展板块之一,中德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已建设和谋划项目61个,总投资84亿元,其中,数字产业类项目占比60%。
二、未来规划
对于未来铁西数字产业发展,可以归纳为“1 2 N”:
“1”是夯实一个基础,即抓好数字新基建。今年,我们将建成5G基站4000个,推进“星火·链网”骨干节点与超级节点主链完成对接验证,同时还将启动大型石化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3个行业节点建设,推动大国重器与国家顶级节点全面互联融通。
“2”是发展路径,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构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一方面,聚焦中德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核心板块,实施数字产业延链强链补链行动,加快总投资47.6亿元的35个数字产业类项目建设,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打造智能制造行业标杆示范,开展数字应用场景需求发布,为产业赋能增效的同时,引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做优做强。
“N”是要素保障,即构建数字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一是用好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工联院辽宁分院,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培育产业大脑,为实体经济赋能。打造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二是培育数字产业人才。充分发挥铁西首席数字官及数字顾问作用,常态化举办智能制造合作伙伴数字讲堂,开展专题培训和撮合对接。完善中德学院“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面向数字经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步完善人才公寓、科学家花园、国际学校等人才配套设施。三是搭建数字活动载体。依托工业互联网会议中心,承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等系列活动,每年常态化开展路演100余场,擦亮“工业互联网”这张新时代铁西的新名片。
我们将围绕打造“东北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区”,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势,有效承接“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数字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让数字思维在铁西跳动强劲的工业脉搏中根深蒂固,让拥抱数字经济成为铁西数千家企业、百余万市民的自觉行动,让数字经济成为铁西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的重要引擎。
问
据了解,铁西区是近年来全市固定人口增幅最大的区,铁西区采取了很多普惠性的民生保障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能否介绍一下,铁西区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做法,特别是经开区有哪些惠民政策?
答
铁西区教育局局长贾晓光:铁西是全市教育体量最大、教育生态最全的区,现有包括外籍子弟学校、职业学院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79所(97个校区),幼儿园232所,学生13万余人。
近年来,铁西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努力让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同频共振,始终坚持教育强区战略,打基础、强短板,做实事、解难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铁西百姓充分体会到教育事业发展变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几年来,铁西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从几年前的全区只有四所公办幼儿园,公办学位占比不足10%,到现在的十大学前教育集团旗下66所公办园协同发展,公办学位占比超过50%;从建大以北的一校难求,到现在的名校林立;从原来的名校点状分布到现在的13个优质教育集团遍布全区;从原来的两所省重点高中到现在的高中东西部两大联盟集群化发展,特色办学异彩纷呈,教育质量为人瞩目……铁西教育资源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稳步迈进,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未来三年,按照区委、区政府规划的“新时代、新铁西”美好蓝图,我们聚焦“幸福教育”理念,持续深化“双减”改革,全力推进资源扩增、全面育人、质量提升等十大教育行动,打造适宜区域发展的铁西新教育,力求实现教育强区新突破。
一、实施党建引领行动,打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新突破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学校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规范民办学校党建章程。优化党员干部梯队建设,健全、用好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双培养”机制。坚持从严治党,铸牢教育红色堡垒,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实施优质学校建设行动,资源扩增实现新突破
塑造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新品质,以高标准规划教育新基建,以适切和特色为原则,打造更多优质、科学、人性化、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将全力推进20余所新建校、幼儿园开工建设,新增学位1.6万个,到2025年,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达到100%全覆盖,百姓可以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期盼。
三、实施领军人物引航行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推进“名校长领航工程”,依托名优校长、教师工作坊、校长书房、校长论坛等载体,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作用的领军人才,并组建多个教师校长成长共同体,推动我区干部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等不同方向、更高维度迈进。持续培育选拔“十四五”后备干部,推动不少于30%走上校级岗位,打造一支年轻而富有战斗力的教育干部队伍。持续注重培育选拔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促进我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
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强力推进质量提升工程,探索深化“减负”与“提质”并举的教学、教研、管理、培训机制,探索集团办学多元路径,通过管理互通、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在现有23个教育集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遴选、打造优质示范的“先锋集团”,为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着力创建省示范、省特色高中,推动东、西部高中联盟协同发展,实现我区高中优质、特色、多元发展,为学生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五、实施全面育人行动,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新突破
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发展。开展铁西幸福教育“思政大宣讲”活动;遴选不少于30个校外德育、劳动、科技等教育基地;建立更高质量的课后育人体系,研磨打造更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课后服务课程;深入挖掘铁西工业文化精神内核,开发区本工业特色课程,打造镌刻工业文化记忆的铁西教育品牌;注重特色人才的培养,全力推进“一校多品”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构建小、初、高区域特色教育品牌持续发展体系,畅通学生特长发展的空间和渠道,促进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六、实施智慧教育创建行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着力创建省、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努力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工程和5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探索“互联网 教育”的新模式构建,探究5G技术、物联网科技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推进建设高品质智慧教室、人工智能教室、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充分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打造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的现代化智慧校园。
七、实施社区幸福课堂建设行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现新突破
推动“幸福教育”走出校门,向最广大的社区延伸。全面实施“铁西区‘幸福课堂’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投入300余万元,在140个社区配置标准化空间,精心打造“社区幸福课堂”。探索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以“课程 ”为主题的社区拓展课程服务,满足儿童阅读、运动、劳动、科技、实践等多元成长需求,提升社区少年儿童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同时依托“微光·校长书房”品牌载体,专家、校长进社区,打造校长专业化发展和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的社区交流平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八、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西扩行动,经开区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
经开区空间充足,可塑性强,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和可能,凭借经开区打造高端创新产业园区及生活示范区的春风,大力发展经开区教育,以“高规格配置、高品质办学”为目标,全力推动新学校建设,将31中、四中、杏坛、清乐、启二等优质教育品牌入驻经开区,增强教育“西”引力,为经开区提供了全链条、多形态的教育选择,全力打造经开区教育新高地,让经开区百姓能够“在工作的地方生活”,更能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享受到高品质的幸福教育。
九、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
构建“双元制”职业教育新业态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全力推进“中德学院”建设,积极构建中德园“1 1 X”双元人才培育体系,吸引生产型企业入驻,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每年服务区域内在职产业技术人员提升培训1000人次,在校学生培养1000人次,输出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300名,满足高校职业院校及中小企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养、工业级实习实训需求,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提速行动,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新突破
打造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名片。依托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完全采用德国教育体制并融入中西方文化的沈阳盍碧玺曼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打造更多高端中德国际幼儿园、中德国际社区小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完善的教育配套服务,更好助力区域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这瑰丽的新时代、新铁西画卷中,铁西教育必将不负重托、不负韶华,担当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打造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教育事业,以创新和发展描绘出浓墨重彩的幸福教育新篇章!
问
说起中关村,大家都把它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如今沈阳也有了中关村,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阳·中关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以及当前和今后的重点任务呢?
答
沈阳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经理史玉珠:
一、合作思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京沈对口合作等一系列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京沈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共同推进下,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与沈阳市铁西区合作建设沈阳·中关村项目,按照“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多组团”的发展路径,构建“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园区产业化、多组团辐射”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复制中关村模式,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种子”的工作思路,构建适宜沈阳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
北京中关村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领头羊、中国科技创新的出发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正如在视察中关村信息谷南宁项目时做出的指示:“要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沈阳·中关村项目就是要为沈阳本土创业团队和创新企业链接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要素,留住沈阳好企业,打造创新生态,让好企业在沈阳开花结果。
二、建设进展
2020年1月17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启动运营,两年多来,“一中心”已成为沈阳·中关村项目的顶层设计中心、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和创新成果展示中心。2020年7月,铁西区高标准规划了14.2平方公里的“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目前正按照市政府批复的控制性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基地”核心区5平方公里,拟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项目同步在中德园内规划5平方公里的“沈阳·中关村科技园”,为三大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产业化空间,全力打造政策最优、生态最美、科技要素最多的协同创新示范区。“多组团”即跨时空打造多个中关村科创领地,让中关村的创新体系服务到更多的科技项目和团队。正在装修改造的服务业大厦将于年底前交付使用,继续孵化培育科技创新型项目。
三、取得成效
两年来,铁西区领导创新思维、主动谋划,成立沈阳中关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全力推动项目发展。围绕“政策支撑、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配套、空间规划”等六大协同工作机制,沈阳·中关村充分链接京沈两地优质要素,搭建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创新成效初显。两年来,举办双创活动200余场,服务企业2500余家,链接京沈两地科技服务机构60余家;与北京农信互联、波兰QT SWISS、法国源讯等120余家企业签约,其中辽股交挂牌企业11家,国高新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2021年6月,沈阳·中关村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
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降低创业成本,为创业者打造筑梦空间
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为初创团队提供固定办公工位、灵活多变的移动工位、设施齐备的会议室,可以满足会议、交流、展览展示、项目路演等工作需求,打造共享、开放的联合办公环境。专职运营服务人员为初创团队提供一站式的标准服务,降低创业成本。
(二)优势协同互补,链接京沈科技金融资源
定期举办京沈汇——项目路演吧,链接中关村协同基金、北京启航资本等京沈两地投资机构,为沈阳创新项目与投资机构之间搭建投融资信息对接平台 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已经举办26期,服务有融资需求的企业80余家。推动魔术师、新嘉合等11家企业在辽股交挂牌,为新嘉合、乾承机械等企业解决融资近千万元。
(三)厚植创新土壤,联合智库助力企业成长
定期举办京沈汇——企业成长训练营,邀请投融资、财税、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股权融资、政策申报、品牌建设、专利申请、法律维权等内容开展讲座,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经举办21期,参与企业500余家,成为企业成长的加油站、助推器。英瑞科技获得“科创中国”新锐企业称号,成立专家工作站,并在辽股交挂牌。
(四)提升服务效能,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
建立创新服务驿站,通过搭建“企业综合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协同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政务综合服务”等六大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服务。联合检察院、营商环境等部门建立现场办公机制,上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证照办理服务。
在沈阳中关村微信公众号推出“政策直通车”专栏,全面整合国家及辽沈地区发布的各项政策,持续为企业推送精准政策信息,目前已发布37期。成功推动数字力量、众劢科技等15家企业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沃尼德、翔逸科技等10家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五)构建科创平台,培育老字号转型新动能
搭建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为本地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全链条、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已经进的乾承机械、库蒂瑞思等10余家企业为沈飞、黎明、宝马、新松等本地龙头企业提供工业智能检测、首件产品研发、精密伺服装配等方面服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助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六)精准对接资源,常态化举办政企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创新中国行活动,引导中关村战略新兴性企业走进沈阳、铁西区政府、企业走进北京中关村,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经验交流、创新合作的桥梁。每周举办北京中关村科技项目线上推介会,充分挖掘总部对接的大量项目资源,结合沈阳市产业定位推动优质项目落地,目前已举办20期,对接80余个项目,正在推动氢能源、智慧安防等项目合作落地。
今后,沈阳·中关村项目将继续以服务双创主体为使命,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功能,持续营造创新氛围,广泛链接创新要素,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横向辐射京沈两地好企业。
编辑: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