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高速复线广陕段规划(京昆线秦岭涝峪口互通式立交)
京昆高速复线广陕段规划(京昆线秦岭涝峪口互通式立交)该节点方向系数D和高峰小时系数K均比较大,可研、初测应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考虑该立交具有较明显的方向不均性,初步设计不宜直接采用单向匝道的预测交通量;应加大高峰小时系数,如K=0.135 初设采用0.10偏小;同时,宜考虑假日系数,如A=1.15。可研阶段应提交被交线一侧转向交通分布图,宜同步提供被交线交通量。可研仅提供主线一侧转向交通量分布图,致使互通方案拟定存在盲目性。互通范围主线仍为双侧加宽方案,主线平曲线半径为R2580m,最大纵坡1.946%,凸曲线半径70000m,凹曲线半径49790m。由于关中环线(S107)南段是沿秦岭北坡最近的平行公路,旅游资源丰富,节假日交通拥堵常发。主要是收费站两侧排队拥堵,以及西安方向匝道连接部、S107平面交叉等部位,暑期或节假日高峰通行能力明显不足,在充分利用现有公路用地及构筑物的基础上,实施扩建或改建时必要的、迫切的。预测2041年转弯交通量
提高互通合分流交织区、匝道连接部通行能力,是缓解交通拥堵较为经济的方法;与G5蒲城至西安至涝峪改扩建其它互通比较,该互通预测转弯交通量相对较小,但考虑该节点D、K参数均较大,依据总体设计推荐双立交方案是合适的。
往返甲、乙两地单向匝道,宜先合计为双向交通量,再采用高峰小时系数K、方向不均匀系数D计算设计小时交通量。旅游或特殊交通占比较高的节点,采用常规K、D参数时,宜加乘1.10至1.30之的假日系数A。
(一)K1132 176涝峪互通现状关中环山线是离秦岭最近的主要集散公路,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互通为匝道下穿下A型喇叭,被交线S107为一级公路,匝道端部采用平面交叉与关中环线相接。
该节点是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标准过渡节点,京昆高速实现设计速度由 120km/h 到 100km/h 的过渡段,同时将主线基本车道数由8条减小6条,通过安检站减为4条后进入秦岭路段。
互通范围主线仍为双侧加宽方案,主线平曲线半径为R2580m,最大纵坡1.946%,凸曲线半径70000m,凹曲线半径49790m。
由于关中环线(S107)南段是沿秦岭北坡最近的平行公路,旅游资源丰富,节假日交通拥堵常发。主要是收费站两侧排队拥堵,以及西安方向匝道连接部、S107平面交叉等部位,暑期或节假日高峰通行能力明显不足,在充分利用现有公路用地及构筑物的基础上,实施扩建或改建时必要的、迫切的。
(二)K1131 966涝峪互通改扩建方案1.应加大设计小时交通量预测2041年转弯交通量合计为16014pcu/d,主流河池寨方向10218 pcu/d,次流汉中方向5796 pcu/d,主次比例系数1.76。
可研阶段应提交被交线一侧转向交通分布图,宜同步提供被交线交通量。可研仅提供主线一侧转向交通量分布图,致使互通方案拟定存在盲目性。
该节点方向系数D和高峰小时系数K均比较大,可研、初测应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考虑该立交具有较明显的方向不均性,初步设计不宜直接采用单向匝道的预测交通量;应加大高峰小时系数,如K=0.135 初设采用0.10偏小;同时,宜考虑假日系数,如A=1.15。
因此,该互通主流往返西安的单向匝道设计小时交通量,应修正为872pcu/h,计算如下:10218*0.55*0.135*1.15=872pcu/h。
该互通次流往返汉中的单向匝道设计小时交通量,应修正为495pcu/h;收费广场的设计小时交通量,应采用16014*0.55*0.135*1.15=1367pcu/h。
主流匝道鼻端长度大于350m时,应采用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宜采用10.5m;考虑该节点为主线标准过渡段,双车道匝道可采用10.5或12.25m。
次流匝道鼻端的路基断面类型,按习惯参数计算,当长度大于500m时,应采用双车道10.5m;若上述交通参数计算,当长度大于500m时,应采用双车道10.5m。
2.既有互通适应性分析既有单向匝道路基宽度8.5m,依据匝道长度需要扩能;匝道下穿主线互通桥为1-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交角105°,不满足双向匝道加宽要求;现状匝道收费站3 入 5 出,拟增加为 5 入 8 出,现状收费站中心出口距平交口间距为 200 m,距离匝道分合流点 100m,无加宽扩能条件; S107交通量较大,平交口距村庄较近,现状平交口经常出现拥堵现象。
综上,原位扩建方案存在制约较多。
3.K1132 176初侧原位扩建匝道下穿A型方案初测阶段没有提出比较方案,仅拟改造既有A型单喇叭互通,是不妥的,存在问题较多,协调性欠佳,可比性不高。
初测拟采用现状匝道下穿A型喇叭,加宽主流匝道B、D为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13.0m(指标偏高);次流A、C匝道采用9.0m。主线双侧加宽互通桥,但桥下净空不足,需要拆除重建。
收费广场中心距匝道分合流点100m、距平交口200m,初测认为符合规范要求是不妥的。若不移位改建或不增加双向匝道的长,将车道数由8条增加至13条,收费广场两侧合分流交织区长度明显不足、通行能力偏小。
4.K1132 176初设原位扩建匝道下穿A型方案一初设方案一基本维持既有互通形式,与初测方案基本相同,调整了匝道类型标准。初设将主流B、D匝道路基宽度减窄为10.5m,仍充分利用收费广场及收费配套设施。
该方案新增占地规模较小,工程规模较小,维持既有互通形式,立交形式简单,对周边现有路网不会产生新的影响,施工封闭期相对较短。
总体设计原则与可研不一致,初设仍认为平交口、收费站的拥堵的得到缓解,这个结论欠妥,因收费车道数的增加,使交织构造更加复杂,交织长度明显不足,加剧了交织矛盾。
4.K1132 061初设新建双喇叭方案二为解决关中环线(S107)和收费站之间的交织问题,在二、三、四象限布设了方案二,新建主线匝道下穿B型喇叭 增建被交线匝道上跨A型喇叭 新建收费广场。
互通形式及工程规模与工可方案一致,对关中环线(S107)直行交通无影响,运营安全性较好。宜补充调查分析一级公路主流交通方向,便于评价立交形式,确定匝道类型。
该方案新增占地规模较大,工程规模较大,封闭施工时间较长,对周边现有通村路网影响较大,S107非机动车通行影响较大。
(三)K1132 176/ 061涝峪互通方案优化1.收费广场扩能方案既有收费广场车道数和交织段长度均应扩能,单喇叭方案一双向匝道长度无法增加,不具备原位扩能条件,因此可比性不高,应予以舍弃。
即使施设方案,增加了双向E匝道的长度,设置双互通后仍显不足。
2.关中环线交叉方案方案一平面交叉加铺转角半径基本可满足,但受收费站制约,难以拓宽双向匝道和S107增加专用车道,平面交叉通行能力不足。
因双向E匝道长度增加困难,方案一被交线一侧应补充简易互通方案,将匝道左转交通与S107直行交通分离,右转可按岔道标准设计,如半菱形方案、半苜蓿方案。
基于关中环线的交叉工程布设情况,总体以平面交叉为主,该处若采用立交方案,宜适当降低指标,宜采用简易互通方案,减轻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影响。
3.K1132 061初设推荐方案初设方案一和初设方案二,各自优缺点明显,方案一可比性不强,初设推荐该方案二理由不充分。应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提高被交线一侧的交叉能力,与方案二进行同深度比较。
K1132 061方案二新建双喇叭方案,从改扩建项目的总体设计原则考虑,未充分既有公路用地,收费监控配套设施利用困难。
方案一收费站由3入5出增加为5入5出,收费广场较宽,但E匝道长度未增加,收费站分别距匝道分、合流处及端部平面交叉距离较近,特别匝道合流处已进入收费广场,车辆选择收费通道横移角度较大,易产生交通混乱和事故;被交路等级较高,车速较快,两侧分布较大村庄,端部采用平面交叉,安全性较差。
方案一未解决经常性交通拥堵问题,应提高交织区通行能力,建议改造平交口为简易立交,如S107直行交通上跨或下穿平交口,方案二被交线一侧标准偏高,两个方案采用标准和服务能力基本相当后,两方案再进一步比较。
4.施工交通干扰建议结合施工交通组织优化互通方案。方案一拆除原1-20m互通桥,原址新建1-25米(交角115°)施工干扰时间较长,建议补充说明旧桥桥台形式,宜考虑北平移新建桥孔,旧桥作为保畅通道。
方案二双向E匝道与既有互通匝道多次交叉,施工期间需要长时间封闭交通,或建设临时便道。方案二D、E匝道外侧距村庄过近,被交线喇叭立交区域,应核查完善横向交通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疏导方案。
5.设计标准该互通北侧主线为8车道、南侧为6车道,说明书中主线设计速度为120km/h不够准确。设计速度或限制速度,通过该互通由120km/h过渡为100km/h。
建议次流内环C匝道(287pcu/h)改为单车道9.0米,考虑高峰系数较大和标椎过渡,建议B加宽为10.5米。
结合主线总体设计和基本车道数变化,即使匝道类型标准采用10.5m,建议西安方向采用双车道出入口。
(四)K1131 966涝峪互通方案优化1.初步设计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在方案二基础上,北移了互通中心,增加了双向E匝道和收费广场渐变段长度;在方案一的基础上,被交线一侧补充了简易互通方案,基本解决了通行能力不足、经拥堵的问题,总体效果较理想。
2.互通中心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基本合适互通中心主线交通量为20964 21022pcu/d,采用双向六车道能够适应交通需求。
主线左幅与B匝道衔接时,采用3车道基本合适,但右幅与D分流后仍采用了4车道、与C合流前变为3车道,没有交代过渡段,应统一为3车道。
3.主流B、D匝道采用双车道出入口。依据总体设计,该互通是主线基本车道数和设计速度发生变化的节点。因主流交通量相对较小,不足以支持12.25m的标准,采用10.5m是合适的。
考虑主流西安河池寨方向B、D的对应设计参数D、K、A均比较大,设计小时交通量已经接近单车道的通行能力,每年暑期节假日拥堵明显,鼻端采用单车道或已经不满足要求。
主流D匝道流出鼻端改为双车道,鼻端处主线应减为3车道;B匝道未设加速车道,不妥,匝道B应补充加速车道,鼻端车道数采用双车道汇流,鼻端主线采用3车道基本合适。
3.内环C匝道宜改为单车道左转交通流,分流鼻至汇流鼻的长度,断面组成可分段考虑,但每段长度应受到制约。
左转内环交通量较小、长度不大于200m,半径不大于70m时,C、D路基分岔后,提前渐变为单车道。
4.建议核查改善线形设计(1)立交中心E匝道线形组合欠佳,建议取消-0.524%/120m,加大曲线半径。或可微调平面,配合纵面设计。
(2)匝道A下坡接线纵坡1.482%偏小,不应小于1.56%。终点接线纵坡3.97%,坡差0.57%略大。
(3)匝道B起点接线纵坡3.485%偏小,不应小于3.6%。
(4)匝道C、D、E接线纵坡未设坡差,均采用2.139%欠佳。
5.匝道E、A、B连接部应服从主流。三匝道连接可按双向六车道接线,但不应因此减短对交织长度的要求。次流A宜外移横向接线位置,与第3车道衔接,主流B因采用双车道分流,鼻端之后E匝道增加1个车道,充分照顾主流。
AA和BB与E匝道分合流连接,可参照上述原则调整。
双向E匝道端部平交设计深度不足,尺寸不全。
6.双向E匝道长度仍偏短、匝道三角带与收费广场渐变段搭接A、E合流通行能力储备不足。匝道A与E合流点位于收费广场等宽段处,A、E汇流鼻端距广场约95m,广场渐变段长75m,已经伸入汇流斑马线范围。匝道汇流三角带与收费卡门选择过渡段,两个交织流几乎完全重叠。
AA和BB与E匝道分合流连接,同样存在上问题。应适当降低AA和BB的平纵指标,可参照岔道减小圆曲线半径R60m和R70m,可沿被交线方向适当增加长度,加大交织长度。
建议核查AA、BB两端接线纵面,更正接线对应桩号。起点0.749%偏小,应大于0.854%。
(五)结语可研或初测阶段,应调查分析K、D、A等交通参数。互通比较方案,交通功能、设计标准和服务水平宜基本相当。
交通量大于单车道最大通行能力的70%时,即使采用了10.5m的路基宽度,鼻端宜采用双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