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唐僧取经内容(异说西游57)
真实的唐僧取经内容(异说西游57)当然,实际上“圣婴”是处于“下丹田”中、而并非是居于“会阴穴”部位的,但是因为道家“炼丹”也是使用的从“会阴穴”处发出来的“三味真火”所进行的;即“丹成”之后在培育“圣胎”时所论之“火候”、“文火”、“武火”等概念,乃均指对该“三味真火”之火势大小、强弱等级等方面的掌控,就如“烹饪”一样须掌握其“火候”情况。因《西游》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性命大道”,故将本是用于培育“圣婴”的“三味真火”给说成是“圣婴大王”自身所有之特技,将“会阴穴”处“三味真火”所形成之“火光”说成是“圣婴大王”随身之“红云”,将产生出“三味真火”的“会阴穴”给说成是“圣婴大王”的住所。读者诸君于此间奥旨,当须明了。 按本章及下两回所述故事情节,乃是道家修真中炼化“元婴”(圣婴)、通关“会阴穴”之修证环节。盖“圣婴大王”者,即《西游》上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之后所结就的“圣胎”所化之“圣婴”也;其所居之“枯松涧火云
玄石 龍不見物 3月7日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圭木母空
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
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骊外趫。
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
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
悟空兄弟三人剿灭了妖魔之后,扶那国王重登王位,然后倒换关文,离乌鸡国继续西进。一日行到一处高山,悟空见山凹里一朵红云冒起,知有妖怪作祟,慌喝令八戒沙僧一起护住三藏。那妖魔见悟空等人护持甚密,无从下手,遂寻思用计智取,妖魔即变成一个七岁顽童吊于树梢,口呼“救命”迷惑三藏。悟空怕三藏被妖魅所惑,遂用个缩地法把那妖魔远远撇于身后,然那妖魔又往前路上变化了等候三藏等人。三藏到了看到被吊在树梢之孩童时,不识其乃妖魔所化,乃不听悟空劝阻,硬让八戒将其从树上解了下来,又教孙悟空给驮着。悟空想要找机会掼杀妖魔,却被妖魔预先知道,使了个重身法压在悟空背上,自己却将元神跳出去伫立在九霄空里,悟空空只将那尸骸往石头上掼成肉饼一般。这边妖魔趁机赶去弄阵风将三藏摄走,风过处光剩下八戒沙僧和马匹行李,悟空赶上时见三藏不见了,怪怨三藏不听他的话,自寻灾祸,乃有心灰意冷之意,幸得沙僧深明大义,方劝得悟空回心转意,三兄弟遂齐心合意去寻找师父。然行了有五七十里地也无个音信,悟空心焦,一路棒打出一伙山神土地来,方知原来那妖魔乃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乳名红孩儿,外号叫做圣婴大王,就住在本山枯松涧火云洞里。悟空听说妖魔是牛魔王的儿子,想着五百年前曾跟牛魔王结拜兄弟,想必能借故情说得那妖魔送还师父,遂与八戒沙僧赶往火云洞去。等到了火云洞边时,悟空让沙僧将马匹行李放在树林深处藏好,小心看护,自己则与八戒上妖精洞口去寻找师父。
按本章及下两回所述故事情节,乃是道家修真中炼化“元婴”(圣婴)、通关“会阴穴”之修证环节。盖“圣婴大王”者,即《西游》上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之后所结就的“圣胎”所化之“圣婴”也;其所居之“枯松涧火云洞”者,即指人体“会阴穴”所处之部位也。因人体“会阴穴”处有“三味真火”,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所需之“元气”,即由该“三味真火”炼化人体先天储备之“元精”后幻化而成;人体“会阴穴”处之“三味真火”时刻处于“燃烧”之中,若该处之“真火”一旦熄灭,又或是供其燃烧之“原材料”——“先天元精”一旦消耗殆尽,则人体后天生命也就随之彻底停止运行(即肉体死亡),故《西游》中将之称为“火云洞”;又因“会阴穴”所处位置乃人体“宗筋”(即外肾)所在部位,其“宗筋”形状颇似一根“枯松”,且其中常年有“水”(尿液、精液)流动,故将其称为“枯松涧”。
当然,实际上“圣婴”是处于“下丹田”中、而并非是居于“会阴穴”部位的,但是因为道家“炼丹”也是使用的从“会阴穴”处发出来的“三味真火”所进行的;即“丹成”之后在培育“圣胎”时所论之“火候”、“文火”、“武火”等概念,乃均指对该“三味真火”之火势大小、强弱等级等方面的掌控,就如“烹饪”一样须掌握其“火候”情况。因《西游》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性命大道”,故将本是用于培育“圣婴”的“三味真火”给说成是“圣婴大王”自身所有之特技,将“会阴穴”处“三味真火”所形成之“火光”说成是“圣婴大王”随身之“红云”,将产生出“三味真火”的“会阴穴”给说成是“圣婴大王”的住所。读者诸君于此间奥旨,当须明了。
文中说“圣婴大王”红孩儿是“牛魔王”和“罗刹女”(铁扇公主)的儿子,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者,“牛魔王”乃“脾神”属“阴土”,“铁扇公主”乃“肺神”属“阳金”(后文将会谈到),喻“圣胎”(元婴)为“土中真金”之义也;“火焰山”者,“心神”所居之“绛宫”是也,《西游》中当炼化“圣婴”之后由观音菩萨将红孩儿带往“南海普陀山”(绛宫)中修行者,即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之喻也,亦为由“心神”对“圣婴”严加管束之意。
本章中红孩儿使“重身法”压悟空之背者,乃与《西游》前文中“银角大王”搬三座大山压在悟空肩背及头顶上之事属同一性质。盖人体“背部”乃是“膀胱经”之主要循行部位,人体“会阴穴”处之“三味真火”所燃烧的“原材料”乃是“元精”,而“膀胱腑”正是将人体吸收的五谷精微能量加以“气化”以产“精”(肾精)的部门,故在通关“会阴穴”时就会先要把人体背部“膀胱经”的主要经络循行部位给打通,而在人体“真炁”对背部膀胱经进行冲击和疏通时,修真者就会相应产生出一种“重压感”来。《西游》本章中所谓“猴王发怒,抓过他来,往那路旁边赖石头上滑辣的一掼,将尸骸掼得象个肉饼一般”,即为已打通背部“膀胱经”主要循行部位之义,“路旁边之赖石头”者,喻人体背部“脊椎”上之“棘突”也,将尸骸掼得象个“肉饼”一般者,喻“真炁”凝聚在“不通”之处所形成的“气团”也,又“索性将四肢扯下,丢在路两边,俱粉碎了”者,喻堵塞于膀胱经经络穴位中之物皆被“真炁”所冲开、冲散,然后散于人体血脉中被血液给完全运化走之意也;且“扯下四肢”者,亦为已全面打通膀胱经位于人体四肢上之其余经气运行通道之喻也(人体两腿上有膀胱经之“正经”循行,两手上亦有“支络”循行)。至此,则人体膀胱经“主经”循行路线即全部打通矣。
当然,这里既说到人体膀胱经之“主经”循行路线,则意味着其尚有另外一条“副经”循行路线存在。这就是人体背部一内一外两条膀胱经循行路线之内在奥妙所在!盖“世医”中唯只知道人体膀胱经在背部有两条循行路线(最早亦是由道家修真者透露给医家的),然却并不知这两条不同路线在人体内部生命运行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在道家修炼中,人体背部的“督脉”(位于脊髓中)被称为“曹溪”,亦称“黑水河”;而背部膀胱经中内侧循行的一条路线被称为“夹脊”,亦称“通天河”,其上有“三关”,一曰“尾闾关”在“八髎”,二曰“夹脊关”在“膏肓”(即“厥阴腧”),三曰“玉枕关”在“玉枕”。斯“膀胱经”内侧之“通天河”内的经气是由下往上运行着的,其于“腘窝”中之“委中穴”处与“肾经”之“阴谷穴”相连,于臀尖处之“会阳穴”处与“督脉”(曹溪)之“腰俞穴”相连,将由“长强穴”处产生之“阳气”及部分“肾气”储存于“八髎穴”中,并通过“黑水河”(督脉、曹溪)及“通天河”(膀胱经内侧通道)实时往上输送,以供应人体内部脏腑运行所需。
因此,实际上“膀胱经”于人体背部之内侧循行路线,严格来说应该是不属于“膀胱经”的,而应该将之给称为“督脉副经”才对!盖当修真者修至背部经络尽通、真炁于背部循行时,乃是由“尾椎骨”(八髎穴)处发出来的真炁分三路呈“扇形”状往上运行着的!要等真炁运行到了腰部“命门”处时才会呈三路“平行”运行的状态一直往上通行,之后运行到了“大椎穴”处就又汇聚到一起,再从“大椎穴”处又分三路继续上行;而这里的所谓“汇聚”到大椎穴,实际上是左右两条经气在“大椎穴”处出现了“交叉”,即整个人体背部的经气运行是呈现一个“S”形的运行模式的。人体左腿的气机运行到“尾椎”时交换到身体右侧,而到了“大椎”时就又交换到左侧进入头部,所以实际上人体膀胱经“经气”的运行路线,乃并不是像“经络图”上所描绘的“直上直下”那样,仅仅只是因为普通“医家”是根本不可能真正感知和体会得到这个“经气运行”的情况的,而此实际运行路线于“治病”方面亦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且此“通天河”内含有道家修炼中秘传的“通天路径”之修真密旨,故而古之道家修真者也就并未将此内涵透露给医家知晓。
所以,实际上只有膀胱经于人体背部外侧循行着的一条路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膀胱经循行通道”!《西游》中将人体背部这三条“平行”的经络路线给分成三部分来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分别加以描绘,即本回炼化“圣婴大王”之“膀胱经”、下文炼化“小鼍龙”(肾神)之“黑水河”、以及后文炼化“金鱼精”之“通天河”。即为明示人体背部五条经络(“膀胱经”乃左右各二)路线在道家修炼中之不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