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关于这辆车的外贸情况,并没有发展,使用的国家仅有瑞士一家。很明显,在和同时期坦克的对比之下,瑞士的主战坦克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瑞士决定对现役的Pz61进行一次更新换代,所诞生的坦克就是Pz68。从外观上看,它和前者没有变化,仅是履带进行了加宽,重量提升到了近41吨。发动机马力有所提升,最快速度可达60公里每小时,主炮也加装了水平稳定器。算上之前的版本,这一系列坦克一共生产了390辆,自90年代开始,逐渐退役。1961年,瑞士政府决定对之前的原型车最终方案经行量产,并命名为“Pz61”,首批订单为150辆。和前者相比,结构和配置没有变化,在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上经行了明显的提升,重量也随之提升到了39吨的级别。到1965年为止,这150辆Pz61全部交货,成为首批在瑞士服役的主战坦克。制造商为瑞士的联邦制造厂,其中L7线膛炮为英国授权瑞士自产,火控系统从法国引进,部分炮弹

提到瑞士,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滑雪、银行和钟表等等,外加它是一个老牌的欧洲中立国家,国土面积不算大,所以很少往它的军备方面去联想。但就是这样,瑞士也拥有独立的武装,甚至还包括自主研发的主战坦克。在引进豹2坦克之前,瑞士的Pz68等一系列坦克一直充当着主力,也算是阿尔卑斯山上坚固的防线了。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1)

二战时期瑞士的紧张形势,以及对装甲车辆的运用

瑞士在二战时期为一个中立国家,看起来挺好的,避免了战火的洗礼,当然这一切可不是自称中立国家就能实现的。当时意大利跟瑞士的关系回旋余地较大,但德国就不同了,就希特勒本人而言一心想要吞并这个地方,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入侵计划——“圣诞树行动”。最终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瑞士政府的态度和运作占了绝大一部分,这里就不多说了。而武力方面的因素虽小,却一样不可忽视。另外,瑞士中立国的身份也不允许它对德国的入侵计划放任不管。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2)

瑞士在17世纪的时候就宣布了中立,同时一直保有武装力量,二战初期瑞士面对德国的威胁投入了大量的军费。其中最大的成果莫过于K31步枪了,就是那个直拉栓的,同时在阿尔卑斯山广修地堡,期望以地形优势阻挡德军。与这些相比,坦克方面的准备就有些不堪入目了,二战时期,瑞士军队手中仅装备有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小坦克,数量稀少外加地形限制,所以难以形成战斗力。好在战火最终还是没有烧到瑞士,可以看成德国放了它一马,也可以看成在瑞士的军事准备下,让原本的入侵计划弊大于了利。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3)

战争结束之后,瑞士没有放松警惕,反而还提高了,毕竟这一回国内可没有斯拉夫人。最开始,瑞士向捷克斯洛伐克订购了158辆追猎者战车。它是德军曾经的制式装备,但出自斯柯达兵工厂,而且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对于瑞士来说更是这样。而后又从法国引进了一批AMX-13轻型坦克,这辆车在当时挺火的,但实力有限,并没有满足瑞士的需求。他们想要一辆火力和防御说得过去的中型坦克(主战坦克的理念还没成型),同时还要符合自己国家的地貌。晃了一圈,瑞士引进中型坦克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因此将预算转为了自行研发上。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4)

Pz58坦克的诞生

瑞士并不是第一次自主研发坦克,二战期间也经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都没有量产,但给研发人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战后第一原型车在1957年的时候就出来了,而后被命名为Panzer58,“Panzer”是就是德语“坦克”的意思。别看瑞士没有亲身经历战火,但这辆坦克设计的也算相当成功了,注重现实情况与时代潮流,也有创新和不小的缺点。到1961年的时候,这一标准的原型车一共生产了十辆,期间不断改进,以便为真正的量产型号做好准备工作。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5)

Pz58全重大约35吨,正面装甲最大厚度为80mm左右,车身为大角度的倾斜面,炮塔类似苏联的卵形炮塔,同时结构紧凑。但照比其他战后出现的坦克,Pz58的防御力并不达标。动力方面配备奔驰V90引擎,外加一个38马力的辅助引擎,最大理论时速可达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和驱动轮都是后置。悬挂有些特殊,从外观上看很像是主流的扭力杆悬挂,但连接负重轮的其实是阻尼器和弹簧的组合,还是属于板簧式的悬挂。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进一步节省车内的空间。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6)

武器方面的配备比较有意识,主武器最开始选用了瑞士自产的90mm炮,第二辆原型车上则使用了英制20磅炮,而后最终方案则敲定在了105mm口径的L7线膛炮上面。和主炮在一起的同轴武器一开始也是传统的机枪,但之后被改成了一门20mm机炮,这一下让它有了一种步兵战车的感觉。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为了在对付轻型装甲时可以节省主炮的炮弹,而且20mm机炮打步兵的效果也挺不错的。而后的量产型号均换回了机枪的配置,但也一部分继续使用20mm机炮作为同轴武器。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7)

量产的Pz61及其延伸型号

1961年,瑞士政府决定对之前的原型车最终方案经行量产,并命名为“Pz61”,首批订单为150辆。和前者相比,结构和配置没有变化,在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上经行了明显的提升,重量也随之提升到了39吨的级别。到1965年为止,这150辆Pz61全部交货,成为首批在瑞士服役的主战坦克。制造商为瑞士的联邦制造厂,其中L7线膛炮为英国授权瑞士自产,火控系统从法国引进,部分炮弹则从以色列购买,发动机还是德国货。除去这些,Pz61其他部分均为瑞士自行生产。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8)

关于这辆车的外贸情况,并没有发展,使用的国家仅有瑞士一家。很明显,在和同时期坦克的对比之下,瑞士的主战坦克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瑞士决定对现役的Pz61进行一次更新换代,所诞生的坦克就是Pz68。从外观上看,它和前者没有变化,仅是履带进行了加宽,重量提升到了近41吨。发动机马力有所提升,最快速度可达60公里每小时,主炮也加装了水平稳定器。算上之前的版本,这一系列坦克一共生产了390辆,自90年代开始,逐渐退役。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9)

结语

除了常规的坦克形态之外,这种瑞士自主研发的坦克还一度被改装为防空坦克、自行火炮和支援战车等等,其使用价值已经和当时的主流坦克不相上下。至于实战能力,因为没打过什么仗所以也没什么可说的。但坦克本身的意义又不全是实战能力,这一点在二战结束之后再明显不过了,这种武器所造成的影响力和宣传效果一样重要。

德豹式轻型坦克(阿尔卑斯山上的钢铁洪流)(10)

参考文献《Die Panzer der schweizer Armee von 1920 bis 2008》、《Military Museum Thun BE Switzerla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