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会到北京:朱棣从南京迁到北京 难道真的是为了
朱棣为什么会到北京:朱棣从南京迁到北京 难道真的是为了著名的北京天坛,是永乐时期修建的何况,北方也并非朱元璋的基本盘,可以说,一旦选择了北京定都,朱元璋就会面临内忧外患两大问题。而定都北京带来的便利,譬如利于对抗北元残余势力,利于整治北方地区等等。这些便利与困难显然不成正比,因此北京在朱元璋时期并不适合成为首都。在分析明朝首都问题,也可以借用这个地理思维去考量。朱元璋时期定都南京,此时南京对于成为首都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是什么?北京的区位条件是什么?明朝时期的南京十分繁华其实,当大明走向统一的时候,大致上可以选择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四地作为首都。但此时的北京,显然是推力大于拉力。当时北元势力刚刚被驱逐进北方草原,尚有反扑之余力,同时也有反扑之决心,大明作为一个草创之国,并不适合在这种外患强烈的地方定都。
朱元璋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回老家招兵买马,老朱这一次抽卡,一下就抽到了一张SSR——未来的兵马大元帅徐达,这一年老朱二十五岁。经过十数年的南征北战,老朱终于在四十岁统一了天下,定都南京。然而,仅仅三十五年之后,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就在靖难夺位之后决心迁都北京。
徐达,不仅是老朱的元帅,同时也是老朱的老乡
南京古称金陵,吴、晋、宋、齐、梁、陈六朝皆定都于此,时人一直认为“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再加上经济发达,作为大明首都并非下策。小朱同志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到北京呢?真的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朱元璋与定都迁都的二三事我们地理学上讲人口迁移这部分,一定会讲“区位条件”,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区位条件,对人口流动形成推力或者拉力。简单的以上海为例,上海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由此形成了拉力。同时,上海竞争压力大,环境消费高,由此形成了推力。拉力大推力小,则人口迁入,反之人口迁出。
在分析明朝首都问题,也可以借用这个地理思维去考量。朱元璋时期定都南京,此时南京对于成为首都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是什么?北京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明朝时期的南京十分繁华
其实,当大明走向统一的时候,大致上可以选择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四地作为首都。但此时的北京,显然是推力大于拉力。当时北元势力刚刚被驱逐进北方草原,尚有反扑之余力,同时也有反扑之决心,大明作为一个草创之国,并不适合在这种外患强烈的地方定都。
何况,北方也并非朱元璋的基本盘,可以说,一旦选择了北京定都,朱元璋就会面临内忧外患两大问题。而定都北京带来的便利,譬如利于对抗北元残余势力,利于整治北方地区等等。这些便利与困难显然不成正比,因此北京在朱元璋时期并不适合成为首都。
著名的北京天坛,是永乐时期修建的
西安更不合适,从唐朝开始,曾经作为建都热门的西安一次都没做过首都,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土地虽然肥沃,但面积不足,难以供养国家首都。唐朝后期时不时的迁都洛阳,就是因为西安粮食短缺。而且,洛阳与西安两地,由于北方常年的战乱,其实已经颇为凋敝,明朝初期甚至不得不迁南方之民往北方垦荒。
因此,在朱元璋时期,南京是唯一合适的首都选择。作为著名的六朝古都,龙盘虎踞,更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风水足够。况且,朱元璋经营多年,南京正是他最稳固的大后方。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愿意放弃繁荣的南京,迁往当时还十分荒凉的北方。于是,在明朝初建的时候,朱元璋经过慎重思考,最终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
但朱元璋很快就发现了南京作为首都的弊病所在。最关键的就是地处东南,不便处理西北军务,同时也不便朱元璋治理北方的广大地区。为了解决问题,朱元璋先是搞了一个两京制出来,在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就下过一道诏书“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
但是这么搞比较不太方便,因此朱元璋考虑迁都长安,在1391年,派遣太子朱标巡抚关中,顺便考察关中地形,朱标回来后献上了关中地图。但随即病死,朱元璋悲痛万分,再也没提过迁都的事。
朱棣与迁都那么,在朱棣时期,北京和南京的区位条件,是否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
等到朱棣时代,由于朱棣本人封地就在北方,经略多年,整条北方防线已经堪称稳固,对北元残余势力形成了几乎压倒性的优势。北元势力的反扑,已经从明朝初年的心腹之患,转为癣疥之疾。而明朝在朱元璋时代的治理下,整体国力稳步提升,迁往北京,不仅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应对北方势力的威胁,还能更好的统治到广大的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