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36集深度解读(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32)
雍正王朝36集深度解读(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32)现在时机成熟,雍正直接命令,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如果试行成功就要全国推广。 再来说雍正的新政,雍正和前几位变法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雍正本人就是皇帝,他直接掌握最高权力,不需要借手他人。 王安石变法,很悲情,本来是为了把国家变强大。但是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神宗皇帝的摇摆,等等原因,最后失败了。变法失败后,旧党和新党继续斗争了好多年,王安石自己从宰相之身,到白衣归故里,也连累的苏轼几上几下,最后客死他乡。 张居正变法,很成功,变法很成功,张居正也很成功,自己号称摄政。在中国历史上,异性摄政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张居正也不例外,虽然生前没人敢动他,但死后被斗臭,被抄家,甚至儿子都被饿死了。 为什么变法的人下场都这么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所有变法都是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你断人家财路,人家掘你祖坟,就算掘不了,也骂死你,这是很自然的事。
说雍正的新政,推行新政,这是雍正登基以来一直想做的事。刚登基的时候,忙着把抓权,之后西北出事,又忙着平叛,现在西北大捷,终于腾出手来,开始自己的新政。
这新政就等同于变法,历来变法者,大体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了,被人骂,没有好下场,比如王安石;另一种是成功了,但后来也没有好下场,比如说商鞅,张居正。
小编你给朕好好说说朕到底要不要新政
总结下历史上这几次有名的变法。最早的是商鞅变法,很传奇,魏国人变了秦国的法,变法后秦国空前强大,商鞅的地位也显赫一时,但后来还是被杀了。
王安石变法,很悲情,本来是为了把国家变强大。但是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神宗皇帝的摇摆,等等原因,最后失败了。变法失败后,旧党和新党继续斗争了好多年,王安石自己从宰相之身,到白衣归故里,也连累的苏轼几上几下,最后客死他乡。
张居正变法,很成功,变法很成功,张居正也很成功,自己号称摄政。在中国历史上,异性摄政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张居正也不例外,虽然生前没人敢动他,但死后被斗臭,被抄家,甚至儿子都被饿死了。
为什么变法的人下场都这么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所有变法都是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你断人家财路,人家掘你祖坟,就算掘不了,也骂死你,这是很自然的事。
再来说雍正的新政,雍正和前几位变法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雍正本人就是皇帝,他直接掌握最高权力,不需要借手他人。
现在时机成熟,雍正直接命令,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如果试行成功就要全国推广。
并且雍正决定,亲自去河南江苏看看,黄河的防汛和新政的情况。由皇四子弘历监国,刘墨林随同。
那时候不像现在,从北京做高铁去南京,一天打个来回。那时候去要趟江南,就算是皇上也是个事,得让属下准备准备。
于是雍正就叫来了刘墨林,刘墨林那拍马屁功夫简直一绝,上来就一句:臣是皇上从废卷中拔擢出来的探花,知遇之恩天高地厚,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
这马屁拍的,上来先和皇上拉关系,我这探花是皇上亲自选出来的,毕竟谁是老师,也不如皇上是老师牛;再表示自己心里念皇上的恩情;最后表决心,肝脑涂地。这么一大段肉麻的话,张嘴就来,语句流畅文采飞扬,雍正能不开心么。
雍正开心之余,想起来个问题:听说你曾想去江南卖字画?其实雍正是想引出带他南巡的话。
阿谀奉承 不过朕喜欢
冷不防刘墨林又一个马屁:躬逢盛世,臣的字画是卖不出去了。刘墨林这马屁功夫是深入灵魂的,随口就来啊。这句躬逢盛世,那意思就是,皇上你统治下,大清现在是盛世。雍正最想做的事就是开创自己的盛世,这么说雍正能不爱听么。
雍正就命他,随自己出巡。刘墨林看雍正被自己这两个马屁拍的心情不错,就提出了自己的困难,自己夫人苏舜卿还是贱籍。这里大家记住了,想让领导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一定要在领导心情好的时候提。
雍正现在心情正好,于是就同意了,而且法外开恩,命他们立即成亲。苏舜卿直接就高兴晕过去了。
镜头一转,到了河南,黄河大堤。田文镜正督促手下在修河堤,明显河堤上人手不够,官绅们并没有来修堤,修堤的还是老百姓。田文镜执行命令是不打折扣的,直接命令手下派兵押官绅家人来修堤。
官绅们不来修堤,一是官绅不当差,另外一原因就是,每年他们就把家搬到高处去,黄河发水也淹不到他们。田文镜的办事风格,简单而粗暴,直接又发了一道告示:今年都不许搬家。有权就是任性,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邬思道最后出现了一次。事情是这样的,邬思道来找田文镜讨工钱,田文镜不愿意给。那都商量好的事,邬先生帮田文镜打赢山西的官司,田文镜给邬思道每年八千两银子的幕筹。现在官司打完,幕筹到不了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显然有违诚信。
田大人也不大好意思了,但是田大人是真心疼钱啊。于是就给了幕筹,打发邬先生走了。大家知道,邬先生在李卫和田文镜手下当幕僚,其实半隐,即养活自己,也在雍正的监视之下,同时顺手帮帮雍正,帮田文镜打官司,帮年羹尧找叛军,最后都是帮雍正。
但是田文镜显然并没有体会到这层意思,放邬先生走了,而且还送了四千两银子的盘缠。邬先生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立刻让如月收拾东西,立即离开,至此龙归大海隐而不现。
再说田文镜这,田文镜没顾的上管邬先生,又回大堤,抢修河堤。河堤上,官绅的家人还没来,更严重的事,河道衙门汪道台居然回家给自己搬家。
做事抓重点,枪打出头鸟,田文镜当然的先处理汪道台了。直接命令罢了他的官,抄了他的家,临时提拔一直在河堤上忙活的武明做道台。武明被突如其来的幸福选中了,八品官直接就四品了,一般人快也得熬个十几年,他只用了一分钟。
处理完汪道台,田文镜顺手命令手下,全体出动押官绅们来修河堤,借修河道这大事,推行官绅一体当差。
田文镜没想到的是,雍正来大堤上了,而且来了好几天了,他想看的都看完了,显然他是很满意的,因为他见了田文镜一面,随后就去江苏了。
当然这一会正事也安排完了,一,过问邬先生,走了。二,严惩汪道台给田文镜撑腰。三,指示田文镜,推行完官绅一体当差,继续试行官绅一体纳粮,就拿张阁老开刀。
雍正是个狠人啊,为了新政,连前朝一品大员都不放过,显然也是急了。
雍正之后就到了江苏。
你瞅啥
江苏是李卫的地界,雍正来是微服,微服么自然是要私访,私访的对象自然是百姓。
雍正找了个卖字画替人写状子的老人,为什么要找这么个人呢,这里边有原因。一来,这卖字的他在南京街面上出摊,南京城里发生的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什么事他知道的最清楚。二来,卖字的多数是落地的秀才举子什么的,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多少有点见识,找他了解情况,比找一般老百姓了解的清楚一点。三来,这是个老人,多少平和点,看问题不会太偏激。
到这了,假装买字画,就跟这老人聊起来了。雍正自然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新来的巡抚怎么样?
这老先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太年轻不认识几个字,听说是皇上潜邸时的奴才。老先生这话有趣啊,那意思,你看我这这么大岁数,阅历丰富,认字又多又有文化,他虽当了巡抚,还不如让我呢。
老先生又说:他是为皇上来江苏搜刮钱财的。
这话雍正就不能不接了:他贪污?
老先生说:没有。
雍正:没贪污,你怎么说他是搜刮钱财的啊。
老先生就说了:抄了那么多大户的家,银子是一车一车的往京里运啊。
雍正,汗。接着说:这事我也听说了,银子是西北打仗用的。
老先生就不乐意了:西北打仗,关我们江苏什么事?现在又要施行什么摊丁入亩,每亩田增加两钱银子的税。江苏的士绅们那个是好惹的,正要联手跟他顶着干呢。
这老先生后半句算是交代,李卫开展摊丁入亩的背景,他想执行雍正的新政,可是下面的人联手对抗。前半句有意思,西北打仗关我们江苏什么事。
西北打仗关我们江苏什么事,这句话表面上听着,似乎有点道理。抗日战争时,征兵的时候,也有陕西的老百姓问,日本人打上海,让上海人去抗日,等日本人打到陕西我们陕西人再抗日。这个时候,就会这么跟老百姓说:全中国都是一体的,日本人打上海,如果我们不帮上海人,日本人站稳了上海就会接着往里打,早晚打到陕西,与其让日本人打到自己家里,还不如在上海人家里就把日本人打走。
其实这么解释不到点上,到点上的说法应该是:全中国都是一体的,就好比你后背痒,不能让后背自己挠,肯定得让手去挠。关键点还是,全中国都是一个国家,国土虽广,却没有多余的。
听他这么说,雍正是觉的好笑的,没办法,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情况就不同了。
皇上心里想的是,边疆打仗了,军饷从富裕的地方出,军粮从附近的粮食产地出,士兵从民风彪悍的地方出。再找个靠谱的人带兵,打仗这事就解决了。老百姓,想的是,只要不打我,那打仗也跟我没关系。
这段皇上和百姓,中央和地方的扯皮先不提了。说李卫,李卫推行摊丁入亩,遭遇了极大的阻力。阻力的来源是所有人,江苏的士绅,手下的官员,甚至是师爷。
师爷怎么会成为阻力呢?因为每个衙门都有自己的一套师爷,当然新官上任,会任命自己用着顺手的师爷,但是李卫是新上任,暂时用的是原来的师爷,这些师爷都是本地人,和当地的士绅官员牵连众多,他们也是抵制新政的。
朕的眼神 充满杀气
师爷抵制新政有自己的武器,就是告示。要推行新政肯定要写告示,告诉百姓究竟要干什么,但是李卫不会写字,告示要师爷来写。师爷责无旁贷,写的很好,意思很透彻,都是圣人之言,但是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李卫听不懂,都是文言文中的文言文,要不是十年寒窗肯定写不出来,同样要是没读过书,肯定看不懂。要知道师爷们虽然没考上进士,但也都读过好多年书,那文化水平,不是李卫们比得了的。
以前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百姓们看告示是这样的:一个识字的再那念,一群百姓围着听,听完了,听过的人再跟没听过的人说。官府的命令就是这样,口口相传到每个百姓的耳朵里的。
那么现在师爷们写的告示,李卫都听不懂,别说百姓们了。要知道李卫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好歹也认识几个字,百姓们可大多数都是更彻底的文盲。
师爷写告示听不懂,这难不倒李卫,李卫自己写。不识字不要紧,找来写状子卖字画的,李卫口述,他们写。于是乎,一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告示就出现了,作品风格就和街头巷尾老大爷们唠嗑似的,但关键是不管有没有文化一听就懂。而且举了生动形象的例子,给百姓们描绘了一幅新政实施后的美好景象,不怕百姓不乐意接受新政。
那么百姓们乐意接受么?当然乐意。新政是摊丁入亩,就是取消丁税,增加地税。这里介绍下,丁税就是人头税,就是只要有个人,还活着,每年就要给国家交一定数量的钱。地税就是土地使用税,就是只要有一亩地,你种着,就要每年给国家交一定数量的钱。
李卫告示里说的很明白:百姓家人多地少,取消丁税少交的钱,比增加地税多交的钱多,百姓省钱了,所以百姓很开心。而这个政策,国家少收多少税,多收多少税雍正是算过的,取消的总额,比增加的总额少,国家多收钱了,国家很开心。
看到这大家肯定困惑,怎么会百姓少交,国家多收,那差额是那来的?这就是之前说过的,改革的阻力,既得利益者,中间层,在这具体来说就是江苏的士绅们。
士绅们不高兴,因为士绅们家里通常都有大量土地,而人口相对少,总结来说就是单人占有土地极多,少收的丁税,比多交的地税少,士绅们要多交很多钱。
用个公式来说就是:国家收的钱=百姓交的钱 士绅交的钱。改革前这个公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改革后,“国家收的钱”变大,“百姓交的钱”变小,而这个公式依然平等,所以结果只有一个“士绅交的钱”变大。
这个改革就是,牺牲一部分士绅的利益,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士绅们当然不乐意了。心里不乐意,身体就要有行动,行动就是抗税,就不交。
不交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派兵追税了。李卫就让臬台衙门派兵,但是臬台黄伦拒绝,义正言辞的拒绝,理由是士绅们正在卖地,而土地买卖期间是不用交税的,要等买卖完成。
臬台的理由是成立的,当关键是臬台是李卫的下属,他为什么要直接的拒绝李卫。因为他收钱了,江苏的士绅给他送钱了,让他不要出兵催税。同时士绅们开始卖地,臬台以此为借口不派兵,士绅们和臬台共同演戏给李卫看,就是不交税。
李卫很生气,他当然知道,等买卖结束,估计他是等不到那一天了。士绅们钻法律空子,他心里清楚,但也没好办法。
这个时候番台,说话了:意思很简单,新政虽好,但不适合江苏,告诉皇上就别在江苏实行了吧。
李卫一看,满堂官员,没有一个支持他的,而且人家还占着大清律。没办法,先妥协下吧,于是李卫就表示,行,不实行就不实行了。当然李卫不实行新政了,臬台就赶紧给李卫道歉,李卫也表示原谅他,于是大家就又都愉快的玩耍了。
李卫当然不会真的不实行,他是以退为进,先骗过大家,再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在臬台黄伦身上,谁让他出头顶撞李卫呢。
故事先不说,这集里番台臬台的,中承的,为了让大家明白,给大家介绍下清朝的官制。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
省级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和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官员了。
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总督又可称为“制军”、“制台”。后来李卫进一步高升,两江总督,为他当过的最大官,管江苏和浙江两个省。
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中承”。李卫现在的官就是江苏巡抚,相当于江苏省委书记,监省长,监江苏军区司令。也就是剧里说的中承大人。
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长,监省税务厅长,监农业厅长。
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就是剧中黄伦那个管,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省公安厅厅长,省邮政局长。
省以下为道,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为“道台”,因此得名道台衙门。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市。
这集的配图 很随意啊
番台不服巡抚,就相当于公安厅长不服省委书记,那巡抚肯定要整番台。对李卫表示,暂时不执行新政了,就是为了先整黄伦。就为他出头顶撞自己,不是李卫小心眼,是因为他是空降的领导,属下合伙跟自己对着干,必须各个击破,逼他们就范。
整番台用什么法最好,当然是刑狱。因为番台管一省的判案,不管什么事,凡事人为就可能有错误,何况刑狱往往伴随腐败,有腐败就会有冤案。同理,平冤案,就会发现腐败,发现腐败就能搞倒办案的官员。李卫把黄伦支到扬州,亲自来番台衙门,调阅所有黄伦办的案子,可以说只要找到一个冤案黄伦就完了。
重前面黄伦收江苏士绅们的钱,可以看出,黄伦并不是个清似水明如镜的清官,他只是个很普通的贪官,那把柄是一抓一把啊。李卫一查卷宗,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疑案。
这就是程森强奸案,这个案子是这样的,江西盐道程森,守孝在家,无聊之余就强奸了佃户家的女人刘王氏,顺便逼死了刘王氏一家。当然了,程大人忘了圣人礼法,但并没忘了送钱,所以黄伦就判了刘王氏害死自己一家三口。自己杀自己全家,这疑点当然很大,但是李卫选这个案子并不是因为疑点大,另有深因。
这个深因是这样的,李卫刚开审,刘王氏表示被强奸冤枉,证据是抓了黄伦腿。当然案情审到这,黄伦最大不过是收了点钱判了个错案,而且两年前在腿上抓了几把,现在验伤也验不出来什么,黄伦也是吃住这点,才有恃无恐。
不过更劲爆的是,黄伦判刘王氏死刑,还骗奸了刘王氏。这个是有实锤的,实锤就是刘王氏看到了:黄伦肚子上的痣,和某些部位的特殊造型。
要知道那个时候,是不流行人体艺术的,身体上隐秘部位的特殊印记,是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尤其是女人,除非……。所有案情很简单,证人指认,印记一验看,证据链就算完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教训就是,要少长痣,哦不说错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违法。
冤案成功整死了黄伦,对不是整倒是整死,因为身为有司官员,骗奸案犯,就这一条他的政治生命就彻底死了。
李卫整完臬台,立即叫番台和道员们来后堂,表示要给皇上写折子。可李卫嘴上说写折子,确不动笔,只是拿这笔,看着这些反对他执行新政的人,同时用笔在写有他们大名的名单上一个一个的画叉叉。
番台大人也是明事理的人,李卫为啥非要弄死黄伦,当然是因为黄伦对抗新政。现在李卫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抱团对抗新政是吧,那我只好一个一个的整,直到没人对抗为止。
番台把江苏官员和士绅加起来的分量,和李卫还有皇上的支持,作了一个简单比较,发现自己这面原来屁也不是。于是番台的态度立马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马上表示支持新政,并且将亲自带领江苏的官员们去说服士绅们也支持。
之后没有具体演摊丁入亩的执行情况,因为没必要演,士绅们敢对抗新政是因为有合省的官员支持,官员们对抗新政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士绅,现在官员们都臣服了,支持新政,士绅们自然也就只好按新政交税。
李卫这新政执行的过程,总结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以官为本。搞定手下官员,就搞定了全省百姓,人都搞定了,新政自然而然。
李卫办完正事,转身就去歌妓家了。不要惊讶,李大人也是人,保暖了也爱瞎思那些三俗的东西。
李卫的去向,很快就传到雍正耳朵里。事情是这样的,雍正知道李卫办好了新政,就想去看看,可是张五哥报告李卫不在家,在歌妓家。
这有个细节,雍正听闻去向,就念叨了一句,李卫什么时候染上这毛病的。张五哥很本能的答了句,这个奴才不知道。
张五哥这人太实诚,在皇上面前说话居然这么本能。要是换了图里琛肯定是沉默不语,这种事,别说皇上自己念叨,皇上不点名问,都绝对不会搭茬。
不多说这点,接着说雍正,雍正是晚上才来李卫府里的。这我想说的是,雍正其实是个好人,最少他不愿坏人好事,哪怕是自己的奴才,哪怕他做错了。雍正完全可以派人把李卫找回来,但是他在李卫家等到天黑,李卫玩开心了自己回来才见到雍正。
这种事雍正当然要说说李卫了,但是因为这只是小事,而且李卫还有大用,所以雍正也只是说了几句,他认错了也就算了。
李卫在江苏执行的摊丁入亩就这样顺利的完成了。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