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廉吏剪影(宋元时期廉吏清官对泉州经济建设的贡献)
历代廉吏剪影(宋元时期廉吏清官对泉州经济建设的贡献)汪大猷,浙江宁波人,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以敷文阁待制知泉州,九年复留任。时,菲律宾群岛的毗舍耶海盗近千人,常掠滨海居民,官府每年需派军队防御,“劳费不赀”。汪大猷遂在澎湖列岛造屋二百间,遣将兵定期戍守,寇不复至。以后在军事措施上作了调整,改为常年戍守,既打击了外来侵犯之敌,又保证了沿海居民有了和平的生产环境,畅通了海上航线,维护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真德秀治理泉州时,以其远见卓识地认准“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即与泉州市舶司提举赵崇度整饬吏治。势豪梗法,务在痛绳;海寇作乱,亲授士卒方略擒之。并亲巡海滨,电兵要塞。对舶商宽税薄取、保护外商有利可图,因此海舶“岁増三十六艘”。他还亲率市舶官员到九日山为中外海舶祈风,给予精神上的慰籍。当绍定中再知州事时,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着拐杖出迎,欢声雷动。当时泉郡诸邑二税,已预借至六、七年。他深为怜爱地说“无以惠民,仅有
文/陈鹏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三・公署志开卷明义地这样记载:“官必有署,为民设也。布政于斯,树绩于斯。一堂之上,四境瞻之;数亩之宅,万姓倚之。燕处深宫,未知託宇下者飘摇牖户否也。故署称公,非退食者息偃之地,实望恩者帡幪之区。必也桑田税驾,栋宇鸣琴,不敢视为传舍;而职思其居,斯阶前无忧百里也。若夫戎帅设钤列戟,播德宣猷,屹屹为干诚之寄,则创建修葺,皆可大书特书矣。至于公所建立,以惠穷民者,亦缀于部末。”而在县衙正厅前竖有一方“官箴碑”,石碑正面刻有“公生明”三大字,背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前者八句,后者十六字,字字句句寓意深远,道出为官的人生处世哲理,确可视为地方官设置升堂,布政树绩的警世明言。
宋元时期,泉州地方经济高度发达,海外贸易繁荣昌盛。呈现海舶风樯林立,仓储物货山积,宗教文化自由播道的景象。海纳百川的泉州港,跃上“东方第一大港”国际都会地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呼唤着政治文明需要与时俱进,也能使三者相互适应,合力推动城市的勃兴发达。在泉州港的黄金时代,宦海中也沉浮着几多呼风唤雨的地方官,贪赃枉法,泉州则不前或倒退:廉洁奉公,泉州则繁荣发展,他们成了泉州社会的“晴雨表”。廉吏清官成了历史时期的骄子,千古传颂,载入史册。
下面试举宋元时期泉州的几位廉吏清官,在惩腐驱恶、勤政爱民,修桥筑城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作为本题目的说明。
一、惩腐驱恶振兴港市泉州市舶司自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以来,海外交通贸易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职掌其事,当时向朝廷力陈奏请在泉州设司的陈偁,两任泉州郡守达7年之久,为泉州的对外开放立了头功。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泉州每年市舶收入达98万缗,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约一半,成为偏安小朝廷的重要经济支柱。
真德秀,福建浦城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绍定五年(1232年)两知泉州郡守时,泉州海外贸易正处于极度艰难履步的阶段,几近窒息,由于朝政日趋腐败,朝官与地方官互相勾结,以权牟私,贪赃纳贿,对客商勒索豪夺,横征暴敛,蕃商市舶“市取其货,十不尝一。”致使番商“畏苛征,苦和买”,加上海寇作乱“劫番舶以厚其财,掳丁壮、舟船以益张其势。”番客舶商畏苛征,惧海劫,“至者岁无三、四”,泉州港呈现一派凋零落寞。
真德秀
真德秀治理泉州时,以其远见卓识地认准“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即与泉州市舶司提举赵崇度整饬吏治。势豪梗法,务在痛绳;海寇作乱,亲授士卒方略擒之。并亲巡海滨,电兵要塞。对舶商宽税薄取、保护外商有利可图,因此海舶“岁増三十六艘”。他还亲率市舶官员到九日山为中外海舶祈风,给予精神上的慰籍。当绍定中再知州事时,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着拐杖出迎,欢声雷动。当时泉郡诸邑二税,已预借至六、七年。他深为怜爱地说“无以惠民,仅有政平讼理,事当勉耳。”“民困如此,宁身代其苦。”除严禁官吏重税、借税和非法科课外,还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民以农为本。丰富的农作物和蚕桑纺织业,也为海舶的飞运提供了山积的物货。泉州港得到振兴,呈现一派繁荣景象。1
汪大猷,浙江宁波人,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以敷文阁待制知泉州,九年复留任。时,菲律宾群岛的毗舍耶海盗近千人,常掠滨海居民,官府每年需派军队防御,“劳费不赀”。汪大猷遂在澎湖列岛造屋二百间,遣将兵定期戍守,寇不复至。以后在军事措施上作了调整,改为常年戍守,既打击了外来侵犯之敌,又保证了沿海居民有了和平的生产环境,畅通了海上航线,维护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
及后,成兵以真腊大贾为毗舍耶犯境:“径捕至庭,自以为功。”汪大猷亲“验其物货、什器”,明察秋毫地认为“毗舍耶面目墨如漆,语言不通,此岂毗舍耶矣?”遂遣释之,待之以礼于来远驿,对商船上“所贩黄腊,偿以官钱,命牙僧旬日间遣行”。既维护了海防安全,又保证外商正常的海交贸易秩序。
当时泉州港亚非各国客商数以万计,华夷杂处,难免发生纠纷。番商“与郡人争斗,非至折伤,皆以牛赎罪”。汪大猷认为这是阿拉伯人的习俗,既入华土,理应尊重中国法典,遵守中国法规,维护国家和百姓权益,遂明令官员说:“安有中国用外岛夷俗者,既在吾境,当用吾法”。以后外商犯法,皆绳之中国法令,那些恃财自做,滋事好斗者“始有所惮,无敢斗者”。
大猷在任时,三佛齐国向孝宗皇帝赵昚请铸铜瓦三万片,帝“诏泉、广二州守臣督造付之”。汪大猷坚持中国法规。上奏朝廷,直谏龙颜,认为“法,铜不下海,中国方禁铸铜,奈何为其所役?”结果,不给铜瓦,其刚正不阿,直面朝廷的原则立场,可谓民族大义凛然!2
二、修桥筑城造福泉郡蔡襄,福建莆田人,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嘉祐二年(1057年)两知泉州。治泉期间,示民以威严,民因而畏之,施民以恩泽,民因而爱之。当时福州通泉州路上,有洛阳江阻隔,往来必涉舟船过渡,常因风起涛涌而发生沉船溺水事故。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建桥通履已成历史的需要,百姓的迫切愿望。先有郡人李宠“甃石为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王实始建石桥,蔡襄身历其境,尽心尽职,认真组织实施,经过六年八个月的艰难奋斗,终于建成这条世界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他亲自撰写的《万安石桥记》记曰该桥:“累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文有五尺……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并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架桥技术,为后世广泛运用。桥建成后,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这条林荫大道可防风沙和水土流失,又庇荫过往客商行人免受酷日煎晒。因此老百姓唱出这么一首歌说:“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以颂扬蔡襄功德。
蔡襄
蔡襄还关心农田水利建设,当时泉州所辖干旱三年,岁谷之人,十得三四;乡无廪储,仰给海外,或食草木,遇病辄绝。他为民祭神祷雨,祈求风调雨顺。更积极的是调动民众,利用水利资源。晋江龟湖塘可灌田三千八百余亩,沿塘而居的林、黄、苏、郑四姓村民常因争水而纠纷,水利反而成水害。蔡襄亲自制定塘规,解决争斗,而后粮食益增三倍。他还四处踏勘水源,在郡城南寻觅到小乌石山泉,可引以灌田。北宋治平间(1064-1067年)县令王克浚修,并刻崖称“蔡公泉”。
蔡襄任职期间,勤于吏治,兴利除弊,造福桑梓,政绩昭然。欧阳修、朱嘉、谢肇淛均给予高度评价;“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流风余韵,至今村民妇孺犹能道说之”。百姓“称太守之贤者,必以公为首。”3
赵令衿,宋朝宗室,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知泉州,赵氏持学能文,不凡于宋室宗子,在泉州时重视地方德政和教化。当年在九日山视事时,为追尊先贤,特地在九日山建姜、秦二公祠,以纪念埋葬在九日山的唐代名相姜公辅和隐土秦系。其最大政绩是建成安平桥。《泉州府志》引《读史方舆纪要》说:“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郡守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不仅便利了两岸人民往来,对繁荣泉州经济发展,促进海外贸易起到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此外,他还重修惠安菱溪永济桥,时人建祠祀之。4
邹应龙,福建泰宁人,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守泉州。在任期间“修举废坠,兴学右文”,就明伦堂、议道堂间建六经阁,在安平镇西建石井书院,“令朱熹子在董其事”,今书院尚有朱子祠。时郡城故卑薄,急需整修加固,应龙以贾胡簿录之资请于朝廷,而大修之,城始固。至今,在泉州进行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嘉定三年修城砖为数最多,可见当年修城规模之大。
德济门外笋江下游,原来没有建桥,过往商旅行人均济以舟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邹应龙倡修石桥,曰顺济桥,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丈四尺,计三十一墩,两翼作扶栏。大大方便了居民行旅,而以拟万安桥媲美。5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太守游九功筑瓮城,即南罗城外筑翼城,东起浯浦,西抵甘棠桥,砌石为城墙,沿岸以蔽。长四百三十八丈,高丈余,基阔八尺。6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地合翼城为一周三十里,高ニ丈一尺,东西北基广二丈四尺,外甃以石,南基广二丈内外皆石。改镇南门曰德济门,原镇南桥壕遂为城内壕,东西相抵者悉砌以石,并自通准门南绕德济门过南薰门之半疏浚新壕。7
2001年城南片区改造,徳济门遗址在湮没了大半个世纪后重见天日,从发掘的2000平方米面积中,可依稀探索出当年偰玉立对瓮城的加宽加固,对瓮城门、瓮城墙的加宽加固,且遗存以后历代重修的历史信息。
自唐天祐至清道光的900多年间,泉州城经过大小27次修筑和扩建,其中比较大规模的有4次,游九功,偰玉立则是其中2次。他们为泉州城市发展城池加固,军事防御、经济繁荣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三、勤政爱民发展经济朱熹,安徽婺源(今江西)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任同安主簿。到任时见同安县署中有“祐贤堂”,遂改作“牧爱堂”,并在堂前悬挂“视民如伤”的匾额,表示其爱民心切的意愿。从政以儒家思想为指南,以仁爱百姓、天下大同为己任。《泉州府志》记载:“在官以教养为先务,革弊兴利,缓急有度。事无大小,必亲裁决,赋税簿籍,逐日点对,以防吏弊。利于民者,虽劳不惮。民欲为僧尼者,禁之。选秀民充弟子员,一时从学者众。”由于朱熹临政事必躬亲,身教言传,对抑制官吏贪赃枉法,渎职失察起了一定的控制和监督作用。禁止百姓无缘无故削发为僧尼,则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以讲学过化,提高士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因此“五载秩满,士思其教,民思其惠。”
朱熹
朱子向来憎恨“邪佞充塞,货赂公行”,以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当他发现泉、漳、汀三州经界不行,赋税苛重不匀,贫困子民不堪重负时,则奔走永春、安溪、漳州诸邑,为民请愿,极力为推行经界,薄减民税而呼喊:“苛利于民,虽劳无惮”。以“海邑三年吏,勤劳不为身”作为任官警训,实可钦可敬!8
王十朋,浙江温州乐清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当他到任下车会同七邑县令宴饮时口占一绝:“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隐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表明他“正官以正万民”的思想境界,为僚属作了就职誓言。并下令将府衙前刻的“官箴碑”戒石修葺一新。在贡院会集群僚时,也作戒石诗:“君以民脂膏,禄尔大夫士。脂膏饱其腹,曾不念赤子?贪暴以自恣,诛求不知耻。……”光明正大地表白他扫除贪佞邪恶的决心,极力提倡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纯风正气。
在任时,僚属间倘有不善之举,当反复告戒,让其自省自新。百姓间有诉讼,均晓之以理,明示以义,调解息事,使当事人口服心悦,且少用鞭鞑迫供,“故狱屡空”,官场楚肃,民风醇厚,视王十朋为父母官。
他经常下乡解察民情,劝导农民勤耕劳作,因此留下不少如“清源太守鬓如蓬,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的亲农、怜农、为农佳句。并将“割俸钱,创贡围,布上恩,恤民隐”作为为官为民的实际行动,在府衙中节约开销,而“利有给予民者,予之”,“民输税,俾向概量”,尽量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在任期间,他还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时储纳九十九溪水的晋江栿田塘,因年久失修,水涨堤坏,为免除旱潦之灾,王十朋率民抢修,把陡门由一间增至六间,并设九所小涵,下设三小塘蓄水,以防水涨毁堤,时灌田八千余亩。又扩修龟湖塘,增益倍计,达三千八百余亩。当他调离泉州时,百姓盼留不止,一直送到仙游枫亭驿。他逝世的消息传到泉州,百姓聚集在开元寺嚎啕痛哭,以表示对这位为民清官的哀悼。9
历史上在泉州为官者成千上万,方方面面有政声业绩者,如同宦海中闪亮的浪花,一波一波地涌现。上文点述数名,只能是言不尽意地举例注解。
注释
①《宋史》卷三十七、《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泉州府志》卷ニ十九《名宦》。
②《宋史》卷三十五、《泉州府志》卷二十九《名宦》。
③《宋史》卷三十、《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傅全星《端明蔡公》。
④《宋史》卷ニ十五、《泉州府志》卷ニ十九《名宦》。
⑤《宋史》卷三十六、《泉州府志》卷二十九《名宦》
⑥《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
7《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
⑧《宋史》卷三十六、《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
⑨《宋史》卷三十四、《泉州府志》卷ニ十九《名宦》、王钦之《王十朋》,载《泉州历史人物传》。
(载《正廉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泉州学林》2005年增刊)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陈鹏鹏文史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