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张兆和简介(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与张兆和简介(沈从文与张兆和)他爱她,爱得不顾一切。沈从文不顾8岁的年龄之差,不顾师生的身份之别,开始疯狂地追求张兆和。他爱她,也爱得卑微。初次见面时,沈从文紧张得把“校花”念成了“笑话”,在心爱人的面前,快三十岁的他连话也说不清。沈从文与张兆和1929年,近而立之年的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遇到了他一辈子的白月光——张兆和。那时候的张兆和刚满19岁,未谙世事的年纪充满了青春活力。只是匆匆一瞥,沈从文便一见钟情。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文 | 月月(碧读好书指南原创首发)
于千万人之中,找到一个爱你的人已经不容易,找到一个懂你的人便更加难。有多少爱得火热的才子佳人,可以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却因为不懂对方,永远走不到另一半的心里。
沈从文和张兆和便是如此,他们的爱情开到荼蘼,都没有相知的一天。不是因为她太冷酷,也不是因为他太无情。只是因为爱得太深,而忘了去懂你。
01 低到尘埃里的爱,终究是伤害
1929年,近而立之年的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遇到了他一辈子的白月光——张兆和。
那时候的张兆和刚满19岁,未谙世事的年纪充满了青春活力。只是匆匆一瞥,沈从文便一见钟情。
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沈从文与张兆和
他爱她,爱得不顾一切。沈从文不顾8岁的年龄之差,不顾师生的身份之别,开始疯狂地追求张兆和。他爱她,也爱得卑微。初次见面时,沈从文紧张得把“校花”念成了“笑话”,在心爱人的面前,快三十岁的他连话也说不清。
是啊,张兆和是同学们口中的黑牡丹,是江南富商的女儿,音律昆曲信手拈来。而沈从文,不过是湘西农村来的穷教师,他怎能不自卑?
但内心的自卑并没有阻碍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步伐。既然在她面前说不清话,不如,就写信吧。
于是,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就如同雪片一般向张兆和袭来。那些充满诗意的句子,如今读来,依然叫人砰然心动。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他爱她,那么炽烈,以至于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见了她,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还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兆和生气,他竟说:“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十分亵渎了你。”
面对这样一个痴情人,张兆和最初并不开心,甚至还有些鄙夷。她把众多的追求者编号为青蛙1号,青蛙2号……而沈从文,是“癞蛤蟆13号”。
但张兆和冷酷的态度,并没有让沈从文望而却步。他苦苦追求的近四年,其间还扬言不能追到张兆和,他就自杀。
他不顾一切的爱,终于打动了张兆和。她的感动、同情最终也变成了爱,他们终于冲破一切在一起。
可是,这样的爱情,真的会幸福吗?
那时候的沈从文还不成熟,并不明白,真正适合的爱情,无需轰轰烈烈的表白,无需死缠烂打的追求,而是一颗心向另一颗心的靠近。
那时候的张兆和还太年轻,并不懂得,真正长久的爱,不是感动,而是成全。
也许故事的结局早就在开头写好,只是总是要等到经历过、伤痛过才能明白:“低到尘埃里的爱,终究是伤害。不平等的感情,注定走不长久。”
02 婚姻,不能只靠爱来维系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结为连理。这一刻,沈从文已经等了整整四年。
沈从文没有想到的是,张兆和给他的爱,不过是一场空欢喜。
婚后的他们,也曾度过一段蜜里调油的时光。在信里,他宠溺地唤她“三三”,她撒娇着唤他“二哥”。
新婚不久,沈从文的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回乡。于是,她化身成了思妇,一封封柔情似水的家书接踵而至:
“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
沈从文忙回信安慰:
“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都好!”
才子苦苦追求佳人,佳人也芳心暗许,才子佳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不是标准的电影情节吗?
可惜的是,生活不是电影。婚姻,从来不能只靠爱来维系。
他们的爱情,本就如同空中楼阁。恋爱和新婚,真正相处的时光都很短,更多的是靠书信来维系。书信里没有锅碗瓢盆,没有柴米油盐,也没有生活的一地鸡毛。因为没有生活的磨合,他们并不互相理解。等到了共同生活才发现,不被理解的爱,根本敌不过岁月琐碎。
结婚之后,沈从文拒绝了张家的嫁妆,结婚仪式极其简单,新房相当寒碜,婚后生活清苦不堪。张兆和对这种无谓的清高嗤之以鼻。
沈从文骨子里有种文艺气息,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依然热衷于收藏古董文物。张兆和不仅不欣赏,还说他是“打肿脸充胖子”。
沈从文广交好友,有时候也会为朋友仗义疏财,张兆和觉得他胳膊肘往外拐,更是气恼不已。
沈从文爱好写作,大家都对他的文章称赞不已,可张兆和却不以为意,还经常挑出毛病。
这些琐碎的杂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点点地消耗着两个人之间本就不牢靠的感情,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心,也渐行渐远。
很多人都说,张兆和和沈从文婚姻的悲剧,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
然而真是这样吗?
看民国里的另一对夫妻——汪曾祺与施松卿。一样是穷小子和富家女的配置,一样婚后清贫拮据。在汪曾祺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期间,他还经常写信给施松卿,叫她给他准备毛病和稿纸,还点名一定要市面上很少见的“鸡狼毫”。可施松卿不仅没有厌烦,还忙里偷闲到处帮他找。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汪曾祺还是不改一副文人腔调,写下了著名的《葡萄月令》,说梨花的花瓣是月亮做的。施松卿也不嫌他不养家还一身的文人酸臭味,反而欣赏他的有才、有趣。
可见,婚姻里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匹配。所谓“频道不同,何必强融”。所有的三观不合,都可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突然爆发。这样的婚姻,就像舞会上不停地踩到对方的脚,却坚持着要把舞美美地跳完。表面美满,其实却已千疮百孔。
张兆和何错之有,她一介富商之女,愿意屈居过上清贫的生活已经不易。她不过只是性格理性,希望能有个稳重、务实的丈夫,让自己过上平稳的生活。沈从文又何错之有,他是个作家,自然一身的诗人气质,除了生活的苟且,他还需要追求诗和远方。
是啊,他们都没有错,结果却不幸福。因为婚姻里本就没有对与不对,只有适合不适合。
03 顽固地爱,却忘了去懂你没有理解的婚姻就像一座冰窖,那么孤单,那么冷。
结婚仅仅四个月,沈从文就遇到了另一个女人——高青子,她虽然也是才女,但与张兆和相比,光芒还是黯淡得多。然而沈从文还是控制不住内心那“横溢的情感”,婚内出轨了。
这一场婚外情,持续了八年。现在看来,沈从文或许并不是真爱高青子,只不过高青子把沈从文当成了偶像,在张兆和那里得不到的尊严与温柔,在高青子身上,都能一一满足。
爱得越深,痛得越深。一个女人给的伤痛,需要另一个女人来抚平。
八年以后,沈从文和高青子分手,但与张兆和,虽没有离婚,却已是覆水难收,破镜难圆。
这样的婚姻,持续了很多很多年。他们的爱,似乎只停留在初婚时写的那一封封浓情蜜意的信里。
直到七十岁的时候,沈从文在被下放的前夕,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向张兆和的二姐炫耀:“看!这是兆和给我写的第一封信!”
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
人生最可悲的事,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你爱了她一世,却依旧走不进她的心里。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张兆和回忆起他们的婚姻,深深地感叹到:“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其实,张兆和不是不爱沈从文,只是她并不懂他。她的爱夹杂着太多其他的情感,有感动、有同情、有愧疚、有被人视作女神的满足感……她爱的也许不是沈从文这个人,而是一个痴情的符号,或是那一封封文采飞扬的情书。
沈从文其实也不懂张兆和。在他心里,张兆和是那个校园里青春洋溢、笑颜如花的女孩,可怎么一结婚,却马上沾染了斤斤计较的市井气,浑身的铜钱味?
多年以后,沈从文去世,张兆和整理他的文献时,她才明白自己从来懂得他的灵魂。
她感叹:“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回头想想,如果沈从文最先遇到的不是张兆和,而是能懂他的高青子;
如果在张兆和拒绝他时,他能潇洒转身,挥手告别;
如果在一起之后,他们能试着去理解,试着读懂对方……
那么故事,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
遗憾的是,生命不能重来,人生也没有如果。
廖一梅说:“我们这辈子,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
懂你的人,会用你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和不懂你的人在一起,也许他爱得很用力,但却不能让你心生欢喜。
04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为着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婚姻与爱情嗟叹时,是否也该有所反思,有所启迪?
年轻时,我们总期待着刻骨铭心的恋爱,却不知道,原来最难得的,不过是平平淡淡的相守。
年轻时,我们总希望遇到一个男人,爱你如痴,疼你入骨,可经历过才明白,千万句爱你,不如一句懂你。
余生,愿你找到一个懂你的人在一起。
本文为“碧读好书指南”原创,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我们旨在提供高品质必读好书资讯,帮助每个人读到好书!欢迎关注。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