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与东岳大帝(地狱的王阴间主宰)
阎罗王与东岳大帝(地狱的王阴间主宰)阎罗包含有多重意义。一种为“双世”,《长阿含经。地狱品》中有“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种为“双王” 《玄应音义》中称,阎罗王兄妹都“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一种为“平等王”,就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阎罗王能对人平等治罪,没有远近亲疏之分;一种为阎罗王的前身是毗沙国王,《法苑珠林》中说:“阎罗王者 昔为毗沙国王 经与维陀如生王共战 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鬼卒)是。”毗沙国王打不过对手,只好发誓,死后等着瞧!阎王是哪路神灵呢?在印度古诗集《梨俱吠陀》中就已有阎王的故事,传说他是管理阴间之王,佛教吸纳这种说法,称之为阴间地狱之主。合起来,阎王即地狱之主、阴间之王。因此,我们说,阎罗王应该是传说中的真正的地狱主宰远古时
--地狱之主、阴间之王
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关于阎罗王职能的俗话。说来有意思,“阎王”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称呼,并非中国文化的土产品,而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融合而成的“混血儿”。
在阴间,最高统治者有多位,如阎罗王、地藏王、丰都大帝、东岳大帝,还有一位特殊的神--孟婆娘娘(这几位将在后文一一详细介绍)。但在世俗人心目中,说阎罗王是地狱中的真正主宰,相信是没有人会表示异议的。地藏王的地位虽然高于阎王,但他不像阎罗王那样直接从事判案,所以离人间的距离还是较似东岳大帝为中国传统的地狱主宰,在许多场合,他的地位似乎也比阎王要高,但东岳大帝自从称帝以后,似乎也垂拱无为而治,极少过问地狱中事。
因此,我们说,阎罗王应该是传说中的真正的地狱主宰
远古时代的神鬼观念。
佛教主张人有生死轮回,民众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是报应”的因果律。这些观念反映了人类在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而惩恶扬善的权利则交给了神灵,具体的管理者便是阴曹地府的阎罗王。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之人。他能判决人生前之罪。加以赏罚。
阎王是哪路神灵呢?在印度古诗集《梨俱吠陀》中就已有阎王的故事,传说他是管理阴间之王,佛教吸纳这种说法,称之为阴间地狱之主。合起来,阎王即地狱之主、阴间之王。
阎罗包含有多重意义。一种为“双世”,《长阿含经。地狱品》中有“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种为“双王” 《玄应音义》中称,阎罗王兄妹都“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一种为“平等王”,就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阎罗王能对人平等治罪,没有远近亲疏之分;一种为阎罗王的前身是毗沙国王,《法苑珠林》中说:“阎罗王者 昔为毗沙国王 经与维陀如生王共战 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鬼卒)是。”毗沙国王打不过对手,只好发誓,死后等着瞧!
从上述故事中可见,阎王是一位悲壮的人物,他是因为战败才带着他的全体臣民来到地狱,并进而主宰这个地狱的。当然,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阎王的来历多种多样,有地上官吏变的,有英雄人物变的,然而,这一则关于阎王的来历应被看作是最正宗的。不过,毗沙国王当地狱之王,那数都数不清的各式地狱,也真够维陀如生王受的! 前文我们说过,中国的阎王源于印度佛教,在佛界护法诸神二十四诸天中,阎罗即是其中之一。但阎罗王亦非佛教固有,它又源于古印度的民间信仰和印度教。
阎罗又称“阎摩”,印度最早出现阎摩的形象,是在印)最古老的诗歌集《梨俱吠陀》中,并且,它是作为冥王出环的。
阎摩是太阳神毗婆薮所生。这个太阳神本想娶娑罗纽为妻,但娑罗纽忍受不了太阳神刺眼的光,便用了个“掉包计”,找了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替身,举行婚礼时,她便溜之大吉。替身新娘为太阳神毗婆毗连续生下了阎摩阎密兄妹俩由于替身新娘与娑罗纽不同,不是神,所以她生下的孩子只能成为凡人。
凡人难免一死。阎摩是人类的第一个死者,因此是必死的人类的祖先,是死者之王。阎摩作为第一个必死的人,承担起寻找、发现死者归宿及通向冥界之路的重担。后世的凡人皆遵循其道路。他发现了冥界,自己也顺理成章成了冥界之王。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冥界,全无后来地狱那种阴森恐怖的景况,而是一个极乐世界;阎摩也不是后来那样专管审判罪鬼的威严的阎王爷,而是一位管理众亡魂的冥王。
阎摩成为冥王也与其神格有一定关系,既然他是太阳神之子,自然也具备太阳的某些特征。太阳每天清晨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这种规律对原始先民来说,较容易引起一些联想、类比,感到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的生命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灵魂国土的位置,与太阳运行有直接联系。太阳神是引导死者灵魂去他们新居的向导。在所罗门群岛上,灵魂和落日一起进入海洋 这一观念和太阳早晨升起就是出生,黄哥落下就是死亡的信仰,是有密切关系的。由于地球上没有任何活的东西比太阳更早,太阳第一个“出生”,也第一个“死亡”。
在《梨俱吠陀》中,阎摩统辖的冥界更似天国,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这时还没形成明确的地狱观念。
在以后出现的解释吠陀颂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1000 年前400年的“梵书”中,阎摩仍为冥王。然而已出现了类似地狱的可怕境地,有了人被剁碎和人吃人的描述,也有了轮回、业报思想。在后期的梵书、奥义书和法论中,冥界、地狱、轮回、业报等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
到了闻名于世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时代(约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00年),死亡之主阎摩有了很大变化,相貌威严可怖,红眼睛,黑皮肤,手持正义之杖,用之对一切凡人进行公正的裁判:将善者送往极乐世界,将恶者投入阴间地狱。在史诗中有对地狱的详细描绘,恶人要被扔进滚热的河中,剑树刺其肌肤,还要趴在斧刃上遭受痛苦的磨难……
在后来出现的一批神话传说作品《往世书》中,阎摩和地狱的理论就更加完备了。阎摩被称为“人之审判者”,统治管辖着多层地狱。死者的亡魂都要到他面前接受审判,并需在判官面前对证,将其行为全部登记入册。审判后,善人被送入天堂,恶人则被打入不同的地狱。在《毗湿奴往世书》中,列举了各种地狱的情景及可怖之状。在《摩根德耶往事书》中也详细地描绘了地狱的情景及亡魂们在这里所受的各种折
阎摩和地狱理论也是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重要内容。在古老的印度,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衍变,开始的冥国从天上光明的极乐世界 变为地下黑暗恐怖的地狱世界;阎摩也从和善的亡灵统辖者,变为威严无情的罪鬼们的审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