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山歌好唱口难开,鲜鱼好吃网难张,白米饭好吃田难种,樱桃好吃树难栽”。它既是俗语,又是民歌。有劳动的地方,就会产生民歌。民歌,在内地高原、山区、丘陵地带称为山歌,而在沿海地区则被称为渔歌。所以,崇明民歌称为山歌也是奇葩一朵。据说,崇明山歌已经收集整理了3000多首。上述这首山歌,是告诉人们劳动的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著名的唐诗可谓异曲同工。当今学校里和社会上提倡的吃饭“光盘”行动,我举双手赞成!“到啥山,斫啥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它体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当中,烧柴和食物排列在第一、第二位,尤显重要。居住在崇明岛上,山上的柴、山上的食物没有了,就必须因地制宜,适应新的环境,开辟新的生路,“若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岛上有土地、有滩涂、有河港……可种稻麦豆棉、可以捞鱼摸蟹、可用芦苇搭舍、还可以舟代步……崇明人千

作者:黄汉亮 上海市崇明人,早年就读于崇明大同中学,在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302部队服役。长期在家乡农村工作至退休。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1)

“自有崇明么在唐朝哎~,四面环水么浪滔滔喽~……”。

一曲崇明山歌,引领我们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到了浩翰的东海之滨长江口。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2)

是啊,地处长江口的家乡崇明是泥沙冲积岛,成陆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严格地说,崇明岛上一马平川,没有山。但是,岛上居民乐水喜山,取个岛名也用一个部首带“山”字的“崇明”两字,意为崇高明净。非但如此,岛上居民还保留了蛮多带“山”字的方言俗语呢。

“日头落山了”。是崇明岛人在傍晚时分的日常用语,意思是“天快黑了”。有一次,我突然感到这句话有点不对,崇明没有山,怎么能说“日头落山了”呢?崇明西边是长江,叫“日头落水了”还差不多。问了周边年长者,都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一直这样说的。后来,我考虑了许久,感到方言这东西,既有地域性,又有传承性,崇明的先民们一定是原来居住在有山的地方,把当地的方言带过来了。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3)

据相关史料显示,崇明岛自古就有句容民众移居过来。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黄、顾、董、施、陆、宋六姓率先上岛居住、垦殖。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俗称长毛之乱)时,句容是主战场,居民纷纷逃离,而最后的理想之地是偏安一隅的崇明岛。这样,句容人成了清末移民崇明岛的重要构架之一,除了句容人最多,还有嘉兴、苏州、无锡人等,所以崇明话和嘉兴话非常相似。后来,又有崇明人移至启东海门。留居句容本地的居民所剩无几,或死或散,十户九弃,几近荒芜。后朝廷动员安徽、河南、扬州、湖北等地流民填补句容。所以,吴语区的古句容和今句容,也仅剩空间上的重叠,地是而人非。怪不得,近年有崇明人去句容寻根问祖,只看见千年前的崇明塔寺,听不到亲切的崇明乡音,只能留下迷茫和遗憾,无功而返。之后,崇启海人经过休养生息,又不止一次地开拓进取,先后开拓了长江口沿海、沿江的多处沙地(至今讲崇启海沙地话的人口已超过400万)。

综上所述,是为了证明,句容有山,崇明人主要从句容移民过来,因此,崇明先民带来了带“山”字的方言,而且,由于岛域等原因,岛上居民相对稳定,同外界交流又相对少一些,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崇明(沙地)方言基本上未被异化,保持了原汁原味。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4)

“到啥山,斫啥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它体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当中,烧柴和食物排列在第一、第二位,尤显重要。居住在崇明岛上,山上的柴、山上的食物没有了,就必须因地制宜,适应新的环境,开辟新的生路,“若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岛上有土地、有滩涂、有河港……可种稻麦豆棉、可以捞鱼摸蟹、可用芦苇搭舍、还可以舟代步……崇明人千百年来求生存、求发展,从未放弃过“到啥山, 斫啥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两句方言的精神实质。离开了“山珍”,找到了“海味”。在中国现代史上,崇明籍人士凭借好学勤奋、吃苦耐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从事航海业和电信业的人才比较多,被一度誉为“无崇不成船”、“无崇不成台(电台)”呢。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5)

“山歌好唱口难开,鲜鱼好吃网难张,白米饭好吃田难种,樱桃好吃树难栽”。它既是俗语,又是民歌。有劳动的地方,就会产生民歌。民歌,在内地高原、山区、丘陵地带称为山歌,而在沿海地区则被称为渔歌。所以,崇明民歌称为山歌也是奇葩一朵。据说,崇明山歌已经收集整理了3000多首。上述这首山歌,是告诉人们劳动的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著名的唐诗可谓异曲同工。当今学校里和社会上提倡的吃饭“光盘”行动,我举双手赞成!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6)

“东有佘山,西有狼山,当中央里有金鳌山”。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这样说,而且边说边显得洋洋自得的样子。

实际上,佘山又名蛇山,位于崇明岛以东35公里的东海与黄海的交界处,是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岛礁,称之为“上海第一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台湾当局妄图反攻大陆,个别群众开玩笑说,“前有舟山,后有佘山,轮到吾哩崇明第三。”被批是轻敌麻痹思想,万万要不得。

狼山又名琅山,位于崇明岛以西近40公里的南通地区、长江边上,是我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旅游胜地。

佘山和狼山都不在崇明境内。

至于崇明岛上的金鳌山,名曰山,其实是一座人造土山。

据传,崇明竖新镇人沈文镐,1733年(雍正十一年)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崇明历史上39位进士中,沈的地位最高,因此被尊称为沈探花。

1744年(乾隆九年),沈探花参加了由乾隆帝初期的翰林院宴会。席间,众大臣应乾隆帝之命,即兴赋诗。沈探花写出的柏梁体诗歌(属七言,句句押平声韵的古体诗),备受乾隆帝赞赏,并垂询沈探花的家乡、家中人等。于是崇明人中流传着沈探花当过乾隆帝师的故事。乾隆帝曾问沈探花老师家乡崇明岛的地理特点,沈想,崇明只有江海之水,而无山丘之胜,但是,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沈就随口夸说:

扬子江头潮,浪泊造崇明。

三面长江水,东濒大海滨。

一塔曰镇海,一山金鳌名。

米粮瓜果地,四季蔼如春。

……

沈探花退休回家时,官船相送。当船行驶在长江口时,对面来了一只非常豪华的官船,只见它船头上挂着一面竖式彩旗,上书“父子两状元”。这只船航行在航道正中,根本没有谦让的意思。沈探花船上的船员见状,立即拿出一面彩旗,同样挂在船头上,上面写着“天子吾门生”。对面的官船见状,避让不及。可见沈探花的威望有多高。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7)

若干年后,乾隆帝南巡来到江苏常熟,准备乘船来崇看望退休后的沈探花老师。沈得讯后就连夜发动民工挑土筑山,又在山上造塔,这就是寿安寺旁的金鳌山和上面的镇海塔。后因大风,乾隆帝不便来崇,就隔江向崇明岛三叩拜,崇明岛从此升高三尺,成为无水患的宝岛。

也许还有一些带“山”字的崇明方言等待发掘,来进一步证实崇明岛的先民来自于有山的地方;也许有更丰富的带“水”字的崇明方言加以整理,说明崇明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不管如何,崇明岛人的骨子里的确传承了山的精神,培育了水的性格。崇明人如山坚,似水善,这是最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心语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崇明话日常用语300句(黄汉亮闲话带山)(8)

Copyright © 2014-2020 心语文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