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现在的文物鉴定还是靠目鉴(细数文物鉴定中哭笑不得的那些事)

为什么现在的文物鉴定还是靠目鉴(细数文物鉴定中哭笑不得的那些事)汉代以前的古董上没有“喵主子”“明大”总结道,认识古文字是古董鉴定师的基本功,也是鉴定“古董”真伪的捷径之一。但凡字写错了的、内容写得驴唇不对马嘴的,那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赝品了。宋代的文物 标注的年号却是“万历”?网名为“明大”的这位网友,晒出的第一件“古董”是一个外形类似香炉的物件,看上去蒙了一层灰,俨然是年代久远的象征。但问题是,“香炉”的底部却用篆书写着“大宋万历年制”的字样,一下子穿了帮。“万历”可是明朝的年号,网友“明大”不禁反问:大宋哪来的“万历”?在本朝的物品上写上未来朝代的年号,哪家的能工巧匠能有这等神通?另一件瓷碗的底部文字,更是让瓷碗的“清代制造”变成了一个段子。在瓷碗的底部,赫然印着一段“诏书”,翻译一下大约是,大臣田文镜活儿干得漂亮,所以赐了件黄马褂,还赏了良田、府邸和瓷器,着内务府差办。笑之前先给读者科普一下什么是“诏曰”,这是通知全国人民时才会用到的词,一般说的

为什么现在的文物鉴定还是靠目鉴(细数文物鉴定中哭笑不得的那些事)(1)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 对写有分瓜(bān)瓟(bó)斝(jiǎ)的杯子进行了再现

近日,果壳网友开帖,细数文物鉴定中遇到的哭笑不得的经历,引发网友爆笑:宋代的瓶子竟然“未卜先知”写上了明朝“万历”年号;汉代以前的古董装饰上还画着“喵主子”······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穿帮画面,陡然降低了鉴定师的工作难度,也让文物鉴定有了几分喜剧色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这些“穿越剧情”,让人乐开花

宋代的文物 标注的年号却是“万历”?

网名为“明大”的这位网友,晒出的第一件“古董”是一个外形类似香炉的物件,看上去蒙了一层灰,俨然是年代久远的象征。但问题是,“香炉”的底部却用篆书写着“大宋万历年制”的字样,一下子穿了帮。“万历”可是明朝的年号,网友“明大”不禁反问:大宋哪来的“万历”?在本朝的物品上写上未来朝代的年号,哪家的能工巧匠能有这等神通?

另一件瓷碗的底部文字,更是让瓷碗的“清代制造”变成了一个段子。在瓷碗的底部,赫然印着一段“诏书”,翻译一下大约是,大臣田文镜活儿干得漂亮,所以赐了件黄马褂,还赏了良田、府邸和瓷器,着内务府差办。笑之前先给读者科普一下什么是“诏曰”,这是通知全国人民时才会用到的词,一般说的都是需要昭告天下的大事。在瓷碗底下写的“某某人因为工作干得不错,得到领导奖励”这种事儿,犯不着昭告天下,根本用不上“诏曰”。作为文物鉴定专家,网友“明大”更是火眼金睛:造假造得这么不走心,差评!历史上哪个皇帝穷成这样,连纸都没有了,需要把诏书写在碗底下?

“明大”总结道,认识古文字是古董鉴定师的基本功,也是鉴定“古董”真伪的捷径之一。但凡字写错了的、内容写得驴唇不对马嘴的,那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赝品了。

汉代以前的古董上没有“喵主子”

不仅是文字,掌握一点动物学的相关知识,也是古董鉴定师的必备“库存”之一。“明大”在帖子中写道:“历代纹样的画法和当时动植物的长相,也是鉴定师判断古董真伪的凭依。很多送鉴器物上都绘有鸟兽虫鱼,这给我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他以古董装饰中最常见的金鱼为例。“现在让你回忆金鱼的样子,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画面多半是胖胖的身体,大大的尾巴,尾巴还是漂亮的飘逸的、分三四个叉的样子。”事实上,金鱼是从野生的鲫鱼慢慢培育筛选出来的,经历了体型从大到小、尾巴从小到大的变化,尾型也经历了从分出两个叉,到分出更多的叉的改变。到了清代,金鱼才类似现在的样子。因此,明代之前的古董上,如果出现了尾巴有三四个分叉的金鱼,那基本可以断定是赝品了。

同样喜闻乐见的动物还有猫。“明大”带领读者回顾了“喵星人”的历史:猫“占领世界”的脚步,是从非洲开始,逐步向各大洲推进的。它们从汉代才出现在我国,并到了宋代才普及。所以但凡是汉代以前的真古董,都不可能在器物上画猫。

当然,还有玩笑级别的“猫”,便是另一个话题的争议了。曾有新闻报道,某地挖出过古董“机器猫”,还煞有介事的配上了图片。网友们笑坏了:机器猫算猫不?

网友调侃“文物打开方式”

“要不,鉴定前先扫个二维码?”

“明大”在原帖中还列举了很多通俗易懂的鉴定方法,如鉴定一只“玉蝉”的真伪,就可以通过玉蝉的大小来进行判断。大部分玉蝉都是古人葬礼时放入逝者口中的陪葬,作为“封闭七窍”的工具,寓意美好的来生。“玉蝉基本上就是一元钱硬币那么大。毕竟都是人嘴,男女老少的差别不会太出奇。不过,从前有一段时间,玉蝉在某些圈子中流行‘以大为贵’。于是市场喜好什么商家就提供什么,我知道的最大的‘玉蝉’被做到了1米长!”“明大”吐槽:如此巨型的玉蝉,如果还能是真品的话……我真的很好奇它原本的主人到底还是不是人?TA长多大的嘴?

这则关于古董鉴定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关于“文物打开方式”的热议。不掌握一点文史知识,鉴定文物还真容易被蒙。但也有网友表示,“明大”提供的这些方法,还有商量的空间。比如雍正皇帝赐给田文镜的碗,虽然“内务府差办”跑偏没了边界,但“内务府”的“务”字,但不能单凭一个繁体或是简体的“外表”来判断真伪,因为 “务”字在清代确有形同现在简体字的写法,现今简体字并非完全在当代独创。网友“搬砖工”戏言,“鉴定古董,我一般扫它上面的二维码。”

到底应该怎样鉴赏文物?

历史老师让你背书 不是白背的……

“如果真要考量文物鉴定的功力,《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得算上一个。”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教授表示,《红楼梦》中妙玉请宝钗喝茶的片段,便是一个小型的“文物鉴定现场”。附庸风雅的妙玉拿出了两只杯子,“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这个相当有来头的古玩,被宝钗一眼识破,从妙玉手中接过便不吭声了。凭着宝姐姐的阅读量,不可能不明白“元丰五年”对于苏轼来说意味着啥。那时候的大才子苏东坡正是被贬谪的时候吶,怎么可能在“秘府”见到这么“高大上”的古董?很显然,是妙玉将赝品当做宝贝了。

不是所有人都像薛宝钗那样,有机会接触文物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隔着电视机屏幕去欣赏它。没有二维码给你扫的情况下,怎样判定你见到的文物有没有“穿越”?背好历史书,掌握好文物的诞生时间最为重要。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古装剧中最常出现的《全唐诗》,《大明王朝1566》里的胡宗宪带着本《全唐诗》等人,就是典型的穿帮画面。《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十人奉敕编校。曹寅奉旨刊刻,康熙四十四年三月编纂到次年十月。全书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胡震亨出生于1569年,比剧中的时间还晚)和清代季振宜《唐诗》为基础。对比一下时间,这不是“走错片场”的典型么?

来源:扬子晚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