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化玉特点(青铜化玉温润时光)
青铜化玉特点(青铜化玉温润时光)马洪伟创作的方壶下方鼓起,器物双耳镂雕的顾首伏龙造型装饰比例更大,上方的莲花花瓣也更收拢。把青铜器的气势磅礴转化为玉雕的灵动秀气,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气质。马洪伟玉雕作品《青玉莲鹤方壶》 (深圳珠宝博物馆藏)施宗颖玉雕作品《龙柄盉》当代“青铜题材”的玉雕从风格和美感的把握上,都展现出新的时代气息。马洪伟使用纯青玉来表现青铜器,是因为青玉与青铜器的主色调吻合,但与青铜器粗粝的金属质感相比,微透的玉质更显内敛、含蓄、沉稳的气质。以深圳珠宝博物馆馆藏的作品为例,马洪伟创作的器形由青铜器的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精巧,手法由神秘而趋于写实。其作品《青玉莲鹤方壶》借鉴了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著名学者郭沫若为其定名“莲鹤方壶”。《莲鹤方壶》以华美的造型和装饰,塑造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升天”立体图案,是表现“天地观”和“
当代玉雕一直在不断汲取古玉及其他艺术门类的造型与纹饰以丰富自身。其中,“仿古青铜器玉雕艺术”是一个重要类别,这在清代已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当代玉雕界,以青铜器为题材的玉雕作品层出不穷。2017年,马洪伟的青玉作品《角》被收入大英博物馆当代馆藏,使得这一题材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东方文化两大典型代表的有机共融。
马洪伟玉雕作品《青玉熏炉》 (深圳珠宝博物馆藏)
清代仿古玉器以仿青铜礼器为主,主要是作为工艺品陈列,满足统治阶级的赏古需求,乾隆皇帝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清代对于青铜的“模仿”也不尽追求一味的复刻,而是在造型风格上融入时代的特征,相比青铜礼器的威严与庄重,更多了一些生活趣味。如乾隆时期仿青铜玉器黄玉三羊尊,以清代流行题材“三羊开泰”来表现古代青铜尊,对于羊的造型刻画更趋写实,与商代四羊方尊中羊的形象相比少了青铜器强烈的装饰性,更贴近于生活。
商 ·四羊方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施宗颖玉雕作品《龙柄盉》
当代“青铜题材”的玉雕从风格和美感的把握上,都展现出新的时代气息。马洪伟使用纯青玉来表现青铜器,是因为青玉与青铜器的主色调吻合,但与青铜器粗粝的金属质感相比,微透的玉质更显内敛、含蓄、沉稳的气质。
以深圳珠宝博物馆馆藏的作品为例,马洪伟创作的器形由青铜器的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精巧,手法由神秘而趋于写实。其作品《青玉莲鹤方壶》借鉴了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著名学者郭沫若为其定名“莲鹤方壶”。《莲鹤方壶》以华美的造型和装饰,塑造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升天”立体图案,是表现“天地观”和“神仙信仰”的一个典型案例。
马洪伟玉雕作品《青玉莲鹤方壶》 (深圳珠宝博物馆藏)
马洪伟创作的方壶下方鼓起,器物双耳镂雕的顾首伏龙造型装饰比例更大,上方的莲花花瓣也更收拢。把青铜器的气势磅礴转化为玉雕的灵动秀气,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气质。
同样是“青铜化玉”,施宗颖雕琢出了一种深沉的古朴气质。施宗颖采用的是广西黑青玉,这种材料在强光下透出微微的青色,透光性差,油性差,石质感更强。对于首饰市场来讲,这样的材料并不受欢迎,但施宗颖的艺术化处理,使黑青玉焕发了新的生机。在2021年10月由深圳珠宝博物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钱亮策划的“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中,展出了施宗颖创作的《虎鎣》与《越王剑》。这两件玉雕作品均参鉴了备受瞩目的同名古代青铜器。
施宗颖青黑玉玉雕作品《虎鎣》 “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展出作品
“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展出作品 施宗颖青黑玉玉雕作品《越王剑》
玉质本身的纹路类似青铜器经过时间沉淀的斑驳感,抛光过的表面露出金属般的光泽,整体造型厚重有力,作品似乎在指向那个“如火烈烈”的青铜时代,在气派庄重中又带有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拙朴。
作为“石之美者”,玉石伴随着人类史前时代的崇拜和巫术而出现。最早期的玉雕,镌刻着原始的图腾,注入了人类所信仰的神秘力量。作为礼玉,玉器象征了文明的仪轨,成为阶级的象征和礼仪、祭祀场合的信物。至于春秋战国,“君子比德于玉焉”,玉石又成为高贵品格的象征。在玉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其基因密码就藏于礼仪和品德之中。
马洪伟玉雕作品《青玉戈》 (深圳珠宝博物馆藏)
马洪伟青玉玉雕作品《青玉兵器系列》 (深圳珠宝博物馆藏)
青铜时代相当于商周时期,它的历史远不及玉石悠久。青铜器的器型、纹饰部分或许还是对玉器的继承与发展。而青铜的时代意义在李泽厚所著的《美的历程》中被称之为“狞厉的美”——青铜器的出现,是统治者所创造出来的权威代表,具有“威吓”的神秘力量,也是血与火的战争年代的写照,这与玉器截然不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在战争和杀戮中一次又一次地树立起文明和信仰。玉器与青铜器,前者温润柔和,后者狞厉刚硬,两者都被写进了中国人的美学意识中,成为民族血液中流淌的审美基因。
清代至今,玉雕艺人对于仿青铜玉器的不懈探索,是这两种材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深刻碰撞和交融互动。青铜化玉,似乎是在以当代文明所认知的温度“以柔化刚”。艺术家通过这样的作品,提醒着在时代中前行的人们:不忘来处,温润时光,才能生产照见当下的力量。
撰文:林喆曼
责编:Ashely
图片:深圳珠宝博物馆
此文章发布于《中国宝石》杂志2022年第3期5-6月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关注《中国宝石》杂志,及时获取权威珠宝行业信息,准确定位珠宝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