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阅读量大但不拔尖(为什么孩子阅读量足够大了)

孩子阅读量大但不拔尖(为什么孩子阅读量足够大了)铁道旁的老树下 几只乌鸦叫到嗓音沙哑 却再没人回答火车呼啸着驶过 驶过寂寞或繁华铁道旁的老树下 几只乌鸦叫到嗓音沙哑 却再没人回答火车呼啸着驶过 驶过寂寞或繁华一、什么是阅读时产生的情感共鸣点呢?简单地说,就是作者的内心或人生历程与你有相似的经历和认知时,你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一定的认同与默契。看到作者的描述,你甚至会不禁点头认同说“对对对!就是这样”。举个例子:

最近有一位家长非常困惑:

马老师,我在孩子阅读方面已经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孩子也开启了白天读、晚上读的模式,可理解能力始终进步得很缓慢,为什么?

正在为孩子阅读头疼的家长们,也许从马老师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阅读多,但理解能力差,根本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点,无法精准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一、什么是阅读时产生的情感共鸣点呢?

简单地说,就是作者的内心或人生历程与你有相似的经历和认知时,你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一定的认同与默契。看到作者的描述,你甚至会不禁点头认同说“对对对!就是这样”。

举个例子:

铁道旁的老树下 几只乌鸦叫到嗓音沙哑 却再没人回答火车呼啸着驶过 驶过寂寞或繁华

孩子阅读量大但不拔尖(为什么孩子阅读量足够大了)(1)

铁道旁的老树下 几只乌鸦叫到嗓音沙哑 却再没人回答火车呼啸着驶过 驶过寂寞或繁华

这几句歌词,是毛不易在明日之子唱的盛夏,细细读一篇,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特别是这句

铁道旁的老树下 几只乌鸦 叫到嗓音沙哑

马上,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了铁道旁老树下的画面,非常的清晰,马上就能进入这种范围中去,所以很多观众,都被感动到了。这就是共鸣。

相似的还有很多孩子脱口而出的诗句: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孩子阅读量大但不拔尖(为什么孩子阅读量足够大了)(2)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无论是谁,读完这几句,都会出现画面感,只是每个人脑海里的画面不一样而已。这就是共鸣。

孩子们阅读时如何找到这样的情感共鸣呢?

马老师就教一招,只要孩子学会了这招,不管他阅读什么文章作品,都能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记住一句话:“具体化表达”是作者表达自我的最好手段。

一、找到作者的“具体化表达”,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

具体表达,简单地说就是,作者把想要表达的细节说出来了,包含当时的感受、动作等。

这方面,其实小孩子的儿童读本就做到了这点,我们简单来看个例子:

孩子阅读量大但不拔尖(为什么孩子阅读量足够大了)(3)

粉粉猪说:哎呀!咩咩羊捂着脸喊起来。“剪刀扎着咩咩羊了”

这是一本儿童绘本,仔细看文字的描绘

粉粉猪说:哎呀!咩咩羊捂着脸喊起来。“剪刀扎着咩咩羊了”

即使是不看图片,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吧。

具体化表达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情况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者描述得越具体,越能将你带入故事当中!

三、具体化表达为什么能引起共鸣呢?

原因有两点

原因一:越具体的事物,越容易让人身临其境

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我简单举个拿起杯子放水的例子:

左手拿起我喜爱的青色杯子,右手打开水龙头开关,马上自来水哗哗地流下来,当水盛满杯子的3/4时候,出于本能反应,想都没想就把水龙头关掉了。

写得很简单,把当时的动作和看到的,感受到的一起写了出来。当你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细细地读下去,是不是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感呢?

这就是为什么具体化表达,容易让人身临其境的好处。相反,如果你是写作文的,那肯定要做到感动别人之前,先要感动自己。

原因二:宽泛的表达,容易被人忽略掉

同样的,我也直接给你举个例子:

这是一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这个描述对于大脑来说,范围太广了,单就智能手机的品牌来分,少说也有几十个。

太宽泛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费脑子去寻找答案。

说句实话,人天生就有一种惰性,不喜欢去做太难的事情,特别是很费脑子的事情。

比如,每当年年末的时候,我们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暗暗发誓,下一年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

2018年要读书100本

这个目标很宏伟,也很宽泛。只制定了大目标,却没有去制定分解目标的行动计划,无形中行动的成本就提高了,因为不知道从哪个步骤开始,所以慢慢就被大脑忽略掉这个目标了。

好了,文章写到这里,你应该已经了解了为什么具体化表达这么的重要。

三、如何找到作者的“具体化表达”呢?

分拆开来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了解作者要传达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首先,你要产生共鸣,得要了解是引起那些面的共鸣。

文章共鸣的主题有挚爱亲情、触物感怀、乡村童年、成长,种类很多,你需要确定一种。

举个例子:

比如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亲情,那么首先要通过描写什么样的人,在什么环境下,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情感,如老舍先生写的文章《我的母亲》。大方向要知道他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因为我们都有父母,亲情这个主题思想就开始让你产生共鸣了。

第二:文章里找找,作者是怎样发动五官,来描述细节的

所谓的五官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其实还包括身体感受、心理感受。

比如看作者描写乡村的田野,他是这样写的:

在乡村的田野里,映入眼帘的不是黄色,就是绿色,黄色是广阔的麦田。春天,它们绿油油的,有点像可爱的小草,又像披上了嫩绿的服装;夏天,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可爱极了。那绿色就在蔬菜上了。你看:卷心菜、萝卜、土豆、油菜花、玉米……它们都在你的眼前。田野中间还有个稻草人在吓唬偷吃粮食的鸟。红色、紫色就在田野边上的花朵中。瞧,有几只小蜜蜂正兴高采烈地在花蕊中嗡嗡地采蜂蜜。

这样描写多彩的乡村田野,会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看着季节的变化,欣赏着田野的美景,听着蜜蜂的嗡嗡声,嘴里也会产生蜂蜜的甜甜味道。

..............

以上例子就是一个运用身体五官来感受,越具体,越是能在脑海中出现一副画面。

第三:验证自己,是否能身临其境

最后一步,是需要再重新回顾前面二步,重新梳理一下,作者要传达什么,他传达的画面是否能让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点很重要。

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去做,会发现他的阅读理解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理解能力提高了。不断给予他反馈,他就更有兴趣去读更多的作品,这样一来,理解能力还会渣吗?

好了,马老师会持续分享更多关于孩子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欢迎关注交流!

如学习资料或有问题咨询也可以私❤️马老师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