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一张纸做成一个东西(一张手工纸是如何造出来的)
怎样用一张纸做成一个东西(一张手工纸是如何造出来的)构树(图4)是阔叶落叶型乔木,树的生长极高,可以达到十六米,树叶呈不规则伞状,两面都有柔毛,可以吸附在棉制品衣物上。白棉纸的原料是构皮(图3) 构皮纸的生产见于云南的白族、傣族、汉族 早在晋代云南已懂得使用构皮。“墨濮在永昌西南 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 或以贯头。丈夫以皮为衣。”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已能够制造构皮布 从制作构皮布到制造构皮纸 在技术上是十分容易的。构树的生长利用发展从南诏时期就有记载。图2 龙珠村 原料选择造纸的原料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纸张纤维构成,一是纸药,另一种是少量的纤维漏洞填充料。手工造纸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必须考虑原料的成本运费,必须离生产地近。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纸,写字、印刷、包装、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人类发展来说,纸在传播知识、促进科学进步以及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的发展,纸的发展变化也更加迅速。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再由东汉蔡伦对纸张进行革新,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和里程碑被永载史册。而在偏远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造纸工艺,作为传统的手工工艺今天仍然在传承着,云南大理鹤庆的灵地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手工造纸村,该村就是以造白棉纸名声在外的。
白棉纸发展历史
造纸在云南究竟起于何时,何地,或以什么方式传入,一直难以定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认定为以下两种观念:一是认为在大理国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理地区发现了很多大理国生产的纸张,均为白棉纸;二是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北宋王溥《五代会要》记载: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大长和国”的使臣赵和在大渡河“留信物十五笼,并咱笺诗一卷”,并注明“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劲”。据此可知云南在南诏末、大理国时期已经出现造纸技术。
图1 灵地村
图2 龙珠村
原料选择
造纸的原料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纸张纤维构成,一是纸药,另一种是少量的纤维漏洞填充料。手工造纸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必须考虑原料的成本运费,必须离生产地近。
白棉纸的原料是构皮(图3) 构皮纸的生产见于云南的白族、傣族、汉族 早在晋代云南已懂得使用构皮。“墨濮在永昌西南 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 或以贯头。丈夫以皮为衣。”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已能够制造构皮布 从制作构皮布到制造构皮纸 在技术上是十分容易的。构树的生长利用发展从南诏时期就有记载。
构树(图4)是阔叶落叶型乔木,树的生长极高,可以达到十六米,树叶呈不规则伞状,两面都有柔毛,可以吸附在棉制品衣物上。
图4 构树
构树主要生长在温带热带地区,喜好温暖所以生长周期极快,一年即可成型。构皮较厚,纤维性强,结成组织性强,是纸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构皮刀砍后可流出白色乳液,树龄至2-3年皮可达1厘米厚,是极佳的造纸原料。由于鹤庆的中江、朵美、丽江永胜等地气候较热,水分多,可出产多种热带作物,又由于构树生长不挑地形,山地、河谷、平坝均能出产,所以是构皮的大产地,原料的接近给纸张生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过去生产量大,交通不便利的时代,构皮运输全靠人背马驮,条件极为艰苦且运量小,影响产量。现代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造纸除了有原料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入调料———纸药。
纸药在手工造纸生产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纸药主要是植物性胶料,由植物根叶浸泡而成的黏性液体,其作用是放在纸槽中与原料混合呈悬浮剂,更利于增强浆料的过滤性,纸张上帘时更容易上帘,由于纸料具有黏性所以在起帘时也容易与底下的纸沓分离,在纸张上墙时容易揭纸,干纸下墙时也容易将整张纸拨下,总体说就是起到在纸的任何过程中阻止纸张混合黏住。
因该液体可以用手捋起具有润滑的连贯性,所以在鹤庆地区一般将之称为“滑水”。
图5 沙松
纸药的主要组成植物是沙松(图5),沙松在以针叶林分布为主的云南山区还是有大量分布的,不过由于取料时掘取树根,所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树木死亡,一定程度上对植被有破坏。在沙松树根缺乏时还可以以野生仙人掌(图6)来代替。仙人掌一般取多年生的老叶为主,但是仙人掌有很大的缺点:在浸泡时间长时会散发出恶臭味,加之仙人掌叶上所带的刺易扎手。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使用仙人掌作为纸药。
图6 野生仙人掌
纤维漏洞填充料-纸边料,因构皮结网而成的纸上存在着少量纤维漏洞,所以需用少量舂细的废纸边浆来填充,纸边一般用印刷厂切书所剩的边料。
工人选择
手工纸张的生产、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的大部分资本是劳动资本,从原料到最后成型,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据古法造纸工艺记载,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原料加工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个人左右的配合,抄纸的过程需要一个人抄纸一个人上墙,而这个过程都需要青壮劳动力的投入。所以,一个以家庭作坊为生产过程的模式往往都需要一家人所有劳动力的投入。
手工造纸生产工艺手工造纸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整个生产工艺又分为三个大过程:原料的生产、纸边料加工和抄纸的过程,其中原料的生产过程更为复杂繁琐,用的时间更长。纸边加工是一个体力活,而抄纸的过程又是一个极富技术含量的过程。
生产的主要工具
纸帘:白棉纸纸张生产大多以正方形为主,所以纸帘呈边长各为一尺半的正方形。用裁成直径为一毫米的竹子编织而成,上黑漆,边围缝白布,上下有天地杆,抄纸时便于提起竹帘,留下纸头。
木槽:长1. 7 米 上宽1. 1 米 下宽0.5 米 用木板围成。
木榨床,木榨床分为大榨和小榨,大榨用于加工构皮原料,小榨在抄纸时使用,作用都是将水压干。榨床形同床架,左高右低,左方有横杆用于穿杠杆,右方装木制轴承,加工时配以钢丝绳。
木缸,用于装纸药,由木板条拼成,高约一米,直径0.8米。
竹篓,硬竹编成直径约为0.5米和1.5米各一个,用于漂洗构皮料和纸边料。
木棒,粗细不一的木棒四五根,用于搅拌原料。
石臼,用于舂打纸边料,用整块花岗岩凿成,高约50厘米,中间凿孔呈粗超状,使用一定时间要凿洗。
碓,用于加工构皮料子,用木料组成,头上穿大圆木头,中间为十字形,利用杠杆原理操作。
纸架、棕刷,在纸张上墙时使用,纸架形同画架用于放纸,棕刷刷其上墙炕。
蒸煮锅,用大石头砌成的石窑,下放直径约为1.5米的大锅,现在也有用钢锅代替石窑的。
炕,炕是纸张上墙的主要载体,用筒瓦砌成,中空,有炕口用于生火,两边刷平,高1.5 米,宽2.5米。
生产各个工序
1.原料加工
将整把的构皮运至水塘中浸泡2-3天,待干构皮软化后用刀裁剪成50厘米左右长的小把,再放入水塘中浸泡3-4天,打捞出水晾晒,再次放入水中浸泡,如此反复2-3次。(图7、图8)
图7 干构皮
图8 水塘中浸泡
浆灰,将生石灰放入坑中加水,待石灰发成石灰浆,将漂好的小把构皮用铁制皮钩钩住放入石灰浆中反复捣浸,然后放入旁边的蒸锅中,依次叠放,中间留有空洞通气。(图9、图10)
图9 加石灰
图10 石头窑蒸煮
蒸煮,将浆完石灰的构皮放入窑中后用粽叶盖好,再用土覆盖,然后在下面燃柴火蒸煮。待蒸锅中部小孔流出黄褐色水,上面冒出白汽为止。在此过程中,锅底不断注入新水以防烧干。
去灰搓洗,将蒸煮好的构皮放入水塘中漂洗,待石灰去干净时用手反复揉搓,待大皮去时再放入水中漂洗,加清水浸泡。如此反复十七八次之久,以石灰完全洗去为宜。因此过程石灰对人体皮肤腐蚀伤害较大,古时用猪油擦身防止与石灰接触,现在用连体雨衣操作。(图11)
图11 已软化的构皮, 在水中反复漂洗
压榨,将已完全去除石灰的构皮放置塘沿一夜,待大部分水份沥干之后,搬至大榨床上依次码好,用木板上盖,将粗钢丝绳套在顶杆和轴承上压榨。由于构皮数量较多,此过程往往须由两人同时使力,隔几个小时压一次,如此一昼夜,待构皮水份去至八九成为止。
擦灰,把草木灰均匀地拌在构皮上 一小块一小块地拌好 滚成团。此过程为用劳动力最多的:将前晚压榨好的榨子解开,有两人需在构皮料上用脚翻踩,将大皮去除,然后翻滚给下面的人,下面需要有五六个人不断的用手滚搓已去大皮的纸料,用手将小皮去除。再由两个人不断的将已去小皮的纸料搬运至石窑处,此处再有一人将草木灰均匀地擦在搬来的构皮料上,再将擦好的料放入窑中,进行二次蒸煮。由于擦灰时需要上百斤的草木灰,所以草木灰也要向周围居民购买,每斤灰四五毛不等,用细筛筛至面粉状即可使用。
二次蒸煮,步骤同一次蒸煮,在构皮料上盖好草木灰下燃柴火进行蒸煮,不断地催火,待煮至三个昼夜后盖上的灰变成褐色,则此时的构皮料成为灰白色。
洗灰,将窑火熄灭,用皮钩将构皮从窑中起出放入水塘中进行二次漂洗。此时用大竹篓放于水中,构皮料在篓中漂洗,洗完再浸泡入清水中。
出料,是构皮料加工的最后一步,洗灰完成后浸泡三天即可出料,出料时塘中要一直有活水流动,三人洗料两人拧干成小团状,然后将构皮料搬运回家储存即可使用。整个过程从最初的皮质加工到了团状纤维物。(图12)
图12 构皮料的演变1
图12 构皮料的演变2
图12 构皮料的演变3
纸边料加工,将纸边料煮好后放入石臼中舂细,形同泥状,一天需用一桶纸边料。
2.抄纸过程
撕料,将运回家的构皮纸料撕成线状,再分成小把团料,以备碓打。(图13)
图13 撕料
碓打纸料,把撕好的构皮纸料放到碓石上 分批用脚力碓打 碓为饼状,碓细为止 每团料舂15分钟左右 舂后纸料成为白色。每晚上约舂10 团料 舂碓时需3人 2 人舂碓 1 人不断地翻料,此过程翻料的人需要有多年的经验与技巧,存在着危险性。(图14)
图14 碓打
经手撕再加碓打的构皮料已成线状纤维,分布均匀,将料子和纸边料分别放在竹篓中漂洗后即可放入捞纸槽中,加入大量水调稀,然后打入越10桶沙松根汁,用木棒搅打约500-600次,待原料全部搅细为止,再用木锄轻轻划数下,料子在槽中呈悬浮液,并在榨床案台上铺布加废旧竹帘即可进行抄纸。(图15-图18)
图15 放料
图16 水槽,帘架
图17 木缸,放沙松纸药
图18 榨床-操作台
抄纸时将竹帘放竹架上,然后再在竹帘边压两个压条,拨动滑竿,双手抬平,推开滑竿,将竹架连同竹帘一头浸入浆水中,铲好纸浆轻轻抖动两下,如此两次。然后用手抬起竹帘,转身反扣在案台的木板上,依次反复操作,纸头要对整齐。过段时间再用木锄捞几下纸浆,目的是为了使浆液分布均匀。为了记录一天的工作量,在榨床上一般装有用小竹珠子做的十进制小记录盘,每抄一张纸拨一颗,满十进一,抄满七十张纸在纸上放一片香树叶以记录,白棉纸以七十张纸为一刀记录,一般一个壮年劳动力一天可以抄十刀纸左右。(图19-图20)
图19 抄纸
图20 一帘三纸
榨水,抄纸完成后,再用废旧纸帘覆盖在纸上,再压木板,再在上面压较重的方形枕木三块,待一部分水快速沥去后完成一天工作。第二天工作时再用钢丝绳绞压,此时纸沓呈半干状态,缩水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图21-图22)
图21 抄完纸,待压榨
图22 压榨过程
上炕,将压榨好的纸放在纸架上,先在炕墙上刷一层面浆水,然后将纸一张张拨下,一手持纸头一手快速用棕刷刷墙上。如此反复一张与一张相隔一厘米,将纸张贴完后再在炕内生火使纸张快干。(图23-图24)
图23 拨纸
图24 上墙
揭纸,将已干的纸从炕上揭下,每七十张放一刀。根据需要再用弯刀切割整齐包扎即可出货。(图25-图26)
图25 纸张烘干
图26 分刀叠放
通过构皮原料反复加工,再到作坊抄纸,再上墙烘干,一步步的操作,一张完整的白棉纸就制造完成了。
白棉纸纸张用途白棉纸有着纸质细腻,雅白,有韧性,轻柔等特点,在古时或现在都可作为书画印刷,同时也可包装特产,裱糊亦很适用。在过去人们将纸制成历书门神挂历等,有根据不同业务催生了染纸行业,染印出来的纸在祭祀上使用很普遍。
现在纸张用途最广的有两大块:
一是由于白棉纸结构良好,韧性强,抗拉力强,在银行中将白棉纸截开用于捆绑钞票。二是用于茶叶包装,在包装行业上,机制纸永远没有手工纸有感觉,特别是特产包装上。依托云南优势的茶叶资源,在普洱茶,下关沱茶包装上就大量使用白棉纸。
在云南各民族的手工纸中 鹤庆白棉纸的技艺水平是很高的 可以说是云南最驰名的纸张。
纸张新出路大理白族的白棉纸造纸工艺无疑是优秀的,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工业化冲击的今天,与现代文明相伴随的节奏下我们更要降至发扬光大,从原料的制造,纸张的操取,一直到纸张的完成,每一个工序都要严谨完成。但是伴随着纸张的生产,同时也出现了资源与环境的挑战与问题,由于蒸煮过程要消耗大量的木柴 对林业资源有很大的破坏 山上树木减少很快;纸药用沙松树根对林业也是有影响的 所以 造纸的成本越来越高 加之水源枯竭,工价远远低于打工工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手工造纸另谋出路。在作者寒假回家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在今天的灵地村,由过去几百户造纸作坊的盛况今天仅仅剩下一家在坚持,根据沟通他也打算把原料造完就停工不干了,手工造纸已经进入危险期。
所以,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就在现在很有可能一项优秀的民族手工艺就会失传,湮没在历史当中。作者通过多方了解初步有以下保护传承的解决思路:首先,政府扶持,政府扶持是保护中的首位,也是最有力度的,只有得到政府的肯定与意识才能行之有效,选出传承人,给予相应待遇,在亏损上得到相应的补助。其次,走合作化路线,以家庭为单位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走合作化,将分散的集中,这样才不至于浪费更多的劳动力,浪费成本。在这一方面上当地的李怀基、李太胡、施加胜都在以集中工厂式手工生产在做。而在昆明的灵地人高锦荣更开了“和然堂”白棉纸有限公司,以现代网络及地缘营销手段在促进手工白棉纸的发展。再次,开发相应产品,要有生产必须要有对口的产品,可以根据云南优秀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应的手工纸质产品,特别是依托就近的丽江、大理的优势,以旅游产品带动手工纸发展。最后,博物馆保护,在云南很多博物馆都在开发手工造纸保护的项目,以博物馆实际操作展示来传承。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村里面就有手工作坊。现在更多的博物性质的公共平台可以一次为鉴,来实施保护。
民族优秀的工艺应该得到保护传承,也必须要保护好,传承好。在手工造纸工艺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各民族各种手工造纸技艺都应得到很好保护。本文通过对手工造纸技艺的详细描述,仅希望此工艺不被历史所湮没,同时也为后面的保护提供更好的素材依据。所以,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生产与环境的问题,做到开发、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才能使之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