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经典瞬间(卓别林在饭桌上问)
卓别林经典瞬间(卓别林在饭桌上问)随着争议越来越大,各大媒体,报社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舆论机会。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一位别有用心的记者提问“听说您准备拍一部有关于拿破仑的影片是吗”?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凡尔杜先生遇到社会的不公,最终走向犯罪以此来对抗命运的嘲讽,控诉西方政客们对弱小国家的摧残。这下,彻底的将西方政客们给惹毛,连电影都直接给明令禁止播放。卓别林对此也是不屑一顾,1937年,他秘密的拍了一部电影《大独裁者》,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直指美国,却也是宣传反战争的题材,这对在二战中享受到战争带来巨大利益的国家,都是一种讽刺。影片上线后,上座率大卖,这不由得让当局者们,很害怕他在作品里传递的信息。于是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一把手的胡佛,专门安排了人员盯着卓别林的一举一动,只要他有证据被查实就立刻逮捕他。1944年,卓别林顶着压力拍摄了《凡尔杜先生》这部电影,要说之前没有证据来找他麻烦,那这部电影就直接让联邦调查局,把他扣了一顶“通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卓别林,一位出生在英国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而且富有很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尤其是对一些国家的政客们的反和平行为,更是赤裸裸的揭露。他的作品虽说都是以喜剧片呈现,但看过的人们却都能从影片里,看出他想表达的意思,这无疑让遮羞布下的政客们,对他产生很大的敌意。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也追星。到底是谁能吸引像卓别林这样的艺术大家的追捧呢?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1936年,卓别林推出一部电影名叫《摩登时代》,这部影片里他积极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声,批判资产阶级对农民和工人的剥削和压榨。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老牌国家里,敢明目张胆的嘲笑和揭露资本主义的盘剥,那你就等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吧!
这部影片里,很多的片段都是在宣传自由和平等,其中一个片段还出现了共产党人员的示威游行,并且共产党是和工人,农民走在一起的。好吧,敢宣传共产党,你还说你不是“反动派”吗?奈何证据不是那么的充足,联邦调查局就等着能抓到他更大的把柄。
卓别林对此也是不屑一顾,1937年,他秘密的拍了一部电影《大独裁者》,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直指美国,却也是宣传反战争的题材,这对在二战中享受到战争带来巨大利益的国家,都是一种讽刺。
影片上线后,上座率大卖,这不由得让当局者们,很害怕他在作品里传递的信息。于是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一把手的胡佛,专门安排了人员盯着卓别林的一举一动,只要他有证据被查实就立刻逮捕他。
1944年,卓别林顶着压力拍摄了《凡尔杜先生》这部电影,要说之前没有证据来找他麻烦,那这部电影就直接让联邦调查局,把他扣了一顶“通共”的帽子。
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凡尔杜先生遇到社会的不公,最终走向犯罪以此来对抗命运的嘲讽,控诉西方政客们对弱小国家的摧残。这下,彻底的将西方政客们给惹毛,连电影都直接给明令禁止播放。
随着争议越来越大,各大媒体,报社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舆论机会。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一位别有用心的记者提问“听说您准备拍一部有关于拿破仑的影片是吗”?
卓别林回复:“不会的,我不会去宣扬独裁者的,他是一个独裁者”。有心机的记者立马把话题转向了很敏感的方向。
“那您觉得斯大林是不是独裁者呢”?这个问题无疑是在给他挖坑,不论他怎么回答,最后媒体都会想尽办法把他的内容给曲解。卓别林没有直接回答:“那得看大多数的人怎么定义独裁者”。
眼看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答复,记者直接赤裸裸的问出:“那您是共产党吗”?卓别林的回答很有技巧:“不,我不是,但可能我做的事情和共产党有些相似,共产党是在为底层人民谋利益,我也在尽我的能力”。
卓别林的回答十分有技巧,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没有让联邦调查局直接抓到自己不利的把柄。
1952年,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经过多次商议,最终没能有足够的证据逮捕他,只能做出决议,把卓别林列为不受美国欢迎的人士,将他永远驱逐出境。
被驱逐的卓别林一家去了瑞士,虽然他离开了美国,但美国的人民依然期盼着这位艺术家,能给他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而远在大洋彼岸的周总理,在得知卓别林被美国驱逐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安排人与卓别林取得联系并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周总理作为我国的领导人,工作日理万机,为何会如此在意这位别国的艺术家呢?
卓别林比周总理大9岁,1914年卓别林的第一个作品《谋生》上映,周总理就已经看过了,那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始传进电影这种“稀罕物”。加之后来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经典,在世界上都广泛传播,周总理对这种幽默且充满批判的电影很是喜欢。
在1954年,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得知卓别林就在瑞士日内瓦,他立即就安排身边人员联系卓别林。当周总理得知卓别林特别希望能与他本人见一面时,周总理立马就答应了,并在花山别墅设下宴席招待卓别林夫妇。周总理还特意邀请了当时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一起参加了宴请卓别林的宴会,毕竟一位政治家和一位艺术家见面,有一位同行随行显得没那么拘束,可能还会找到共同话题。
坐在车上的卓别林还没下车,就看到门口的台阶上正有人在等着他,当知道那就是周总理时,他的表情掩饰不住激动。下车后,周总理首先伸出手表示欢迎,卓别林也是激动的握住周总理的手,迟迟没有松开。
当周总理用流利的英文说出:“你好啊,我可是在40年前就在电影上认识你了”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卓别林没想到,这位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居然这么的平易近人,这种感觉顿时让他没有开始时的那么紧张了。卓别林和周总理诉说自己了解的中国文化,尤其喜欢中国的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对里面的人物爱情很是感动,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观看。
得知卓别林还对中国的戏曲感兴趣,周总理当即安排人员为卓别林安排一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在谈话中得知,原来卓别林早在1937年就去过中国的上海,而且还机缘巧合下在那里认识了中国的艺术大家梅兰芳。
有了共同话题,两人就聊的更起劲了,因为梅兰芳也是周总理特别喜爱和敬佩的一位艺术家,在抗战时期,梅兰芳大师就为抗战事业贡献很大,而且梅兰芳大师本身的艺术造诣更是很高。
晚上用餐时,周总理特意安排了中国的特色美食,当然还有酒水。“我听说您很喜欢中国的茅台酒,今晚我们就喝茅台,这个酒一般人喝不习惯啊”,周总理笑着对卓别林道。
卓别林听到周总理这么说也是哈哈大笑:“确实,酒很辣,也很香,但我觉得这才是男人喝的酒”。聊着聊着,两人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卓别林不断和周总理诉说着自己和梅兰芳在上海认识时的事情。
1930年,梅兰芳率领剧团到美国访问,在酒会期间,有人拉着一位带着黑色帽子的外国人朝梅兰芳走来。“您好,梅先生,听说您一直很喜欢卓别林先生的电影,那您认识这位先生吗”?梅兰芳看着眼前这位“陌生人”他有些眼熟,但又不敢确定。
介绍人看着梅兰芳笑道:“这位就是卓别林先生啊”。梅兰芳顿时就十分激动,他可是看过很多卓别林的电影,也是一直很期望着能认识这位大艺术家。那位介绍人还神秘兮兮的附在卓别林的耳边告诉他,这位就是中国的梅兰芳,他以为卓别林没有听过梅兰芳是谁。
谁知当他说出这位是梅兰芳时,卓别林的态度更是激动,因为他早就听人说过这位中国的京剧大师,只是从来没有机会看过他的演出。两位艺术界的大师第一次见面,却已是早就听说过彼此的大名。
当晚的宴会,两人旁若无人般的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诉说着对彼此艺术领域的喜爱。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很快结束,临行时还不忘邀请卓别林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转眼6年,1936年,梅兰芳得知卓别林要来中国上海,一早就到上海等着他的到来。梅兰芳邀请了名人圈里的很多人,一起参加宴会为卓别林“接风洗尘”,还安排了多场卓别林心心念念的京剧。得知梅兰芳特别喜爱收集各式各样的火柴盒,卓别林特意在1941年电影《大独裁者》上映时,赠送他一款自己亲自设计的火柴盒。
得知卓别林原来早已经和中国有了这么多的缘分,周总理也是很开心。晚宴上,周总理特意安排了北京烤鸭,还为卓别林介绍北京烤鸭的做法和吃法,可是卓别林却迟迟没有动筷子。“卓别林先生,您是不喜欢吃这个鸭子吗”,周总理不解的问道。
“不不不,您知道我的表演里有个很特别的鸭子步,那是我学了鸭子很长时间得来的灵感,所以我对鸭子有些特殊的感情,是从来不吃鸭子的。”卓别林急忙解释道。
周总理赶忙让人把烤鸭撤下去,但卓别林却又制止了,“我学的是美国的鸭子,这是一只外国鸭子,况且它看起来应该挺美味”。就是这么一句幽默的话,缓解了尴尬,说完还站起来走起了他的标志性鸭步。
周总理亲自示范了北京烤鸭的吃法,卓别林跟着学习起来,当他第一口品尝到这种特别的鸭子后,忍不住又尝起了第二口。“这种鸭子的味道太特别了,齿颊留香”,卓别林对北京烤鸭赞不绝口。
当宴席快要结束时,卓别林却表现出了一种话到嘴边却不好开口的感觉。周总理看出卓别林的犹豫就问道,“卓别林先生是有什么话想说吗”?卓别林带着很遗憾的表情说到“真可惜,我的孩子们今天没有过来,这美味的鸭子他们没有机会尝到,不知道我能不能带一只回去呢”?
当周总理听到他这么说时忍不住笑道:“卓别林先生如此爱吃,那我就给您打包两只带回去,您也得给我们好好宣传宣传我们中国的美食啊”。
卓别林笑着答道:“这是自然,不过,这鸭子美味,最好能有茅台配着就更好了”。虽然这是一场政治家和艺术家的聚会,但整个过程是那么的和谐和轻松。
这场聚会一共持续7个来小时,周总理给卓别林打包了两只烤鸭和两瓶茅台,临别时,卓别林还赠送了两张他的代表作的碟片给周总理,还盛赞周总理对世界革命做出的贡献。对于卓别林,我想不论是和周总理还是梅兰芳,他们一定都是有着思想上的共鸣的。
1972年,卓别林第二次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荣誉奖,美国好莱坞邀请他前往美国,这是自1952年他被驱逐20年后,第一次被邀请回到美国。
卓别林在美国居住了40年,流浪在外20年,再次回到美国,他已经是一个满头白发的暮年老人。卓别林曾说过“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这大概就是他那么多经典作品里想表达的一种思想吧!